分享

道的形成 | 道德经讲稿节选

 nangongcunfu 2017-06-24

道的形成 | 道德经讲稿节选

2017-06-24 06:41

第二十五讲道的形成 有道即是大王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

上一章中讲到,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东西是不合于道的,这些行为就像剩菜剩饭、赘肉毒瘤,更是我们思想上的毒瘤,如果不能尽量避免这些东西,只会让我们离道越来越远,更不可能让我们有所成、有所得。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在生活中、工作上,在我们吾日三省吾身的时候时刻要谨记,常常反思,我们是不是有这些行为。

上一章只是说了这些东西不合于道,那只是去除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东西我们就能合于道了吗?好像没有那么简单。前面讲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这个无又是什么?这个无就是道。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在整部《道德经》中,这一章非常重要,这一章对道从多个方面做了明确的界定,这对我们理解道非常有帮助,大家一定要非常关注。

那现在我们进入经文: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基本释义】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这一段里出现了“曰”的两种用法,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子曰的曰,意思是“说”、“就是”讲,这个比较好理解,而后边的“大曰逝”,这几个曰可能会给大家理解造成障碍,这个曰的意思是“又”,大曰逝就是广大无边而又运行不息。

即然这一章是老子明确的表述道,从多个方面来界定道,那我们就一个方面一个方面的来看看道到底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道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里明确讲了,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就是有我们现在这个天地和宇宙之前,道就存在了。那有天地和宇宙之前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对于宇宙的形成,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探索,也是人类一直要苦苦追寻答案的一个问题。老子和中国其他的先贤认为这个状态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是一种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不可区分的状态。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也持这个观点。这也和我们现在科学界最为流行的宇宙生成论也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生成之前是一大片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均匀气体,称为气态物质,而后发生宇宙大爆炸,这些气态物质的凝聚,慢慢生成了今日的宇宙恒星和行星体系。而老子和我们的其他先贤认为宇宙天地生成之前,宇宙处于混沌状态,而后清轻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降为地。大家看一下这两种表述是不是非常相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从140亿年前开始形成的,那在这之前呢?老子认为,这个道是永恒存在的,即使我们现在这个宇宙在未来消失了,这个道也永恒存在。这是第一个问题。

那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那道有什么特征呢?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特征来具体的描述道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验,我们对一个人建立起认识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是不是从这个人很高,很胖,说话很大声,说话轻声细语这些特征开始?那我们描述这些特征的前提是什么?就是有一个参照,说他高是比一般人高,说他胖是比一般人胖。但是接下来,老子说: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老子是说,道无形无声不可感知,也没有什么能和他对比,没有什么能和他对应,所以说是独立,你可以说“道”是一个唯一的存在。那“不改”是不是永远不改变呢?参照下文来看,不是的,这个“不改”是说道有恒常性,永远存在而言,同样他也不受任何其他东西的影响,这是这个“不改”的意思。

周行而不殆是指道永恒存在,但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运动的状态,这是指道的恒动性,那这个运动是什么样的呢?循环往复永不停歇。可以为天地母的意思就是,道可以说是天地之本根。

上边说到了“道”的这些特征,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特征来给他一个名字呢?老子说:我不知道他叫什么,这里其实可以这么说,就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准确的描述道,如果说非要给他个称号的话就是“道”,勉强取个名的话就叫“大”。在古代,人有“名”、“字”,有一些人还有“号”,“名”,是个人的特称,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亮”与“孔明”,“飞”与“鹏举”义相近。也有“字”和“名”互为反义的。“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古代的文人,大多给自己起“号”,用以表示个人的情怀。如,郑燮(xiè)的家乡,有座木板桥。他小时侯常从桥上过,很喜爱这座桥,后来就给自己起别号“板桥”。在写字作画的时候,他总要题上“板桥”这个别号。时间一久,人们都称他为郑板桥,原来的名字反倒没有多少人记得了。

这里给大家穿插着介绍了古代的“名”“字”“号”是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这一句中的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

那我们接着往下看,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几句是说,道大到无边无际而又无所不至,无所不至而又运行遥远,运行遥远而又回归本源。这几句非常不好理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最大,所以说道无边无际可以理解,无所不至也还好理解,就是道存在于任何地方,借用《管子》中的一句话比较容易说明这个无所不至,这句话就是“道在天地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那这个“反”呢?这个反同于往返的返。这里其实有两层含义,第一是道的运行一直是循环往复,我们中国的文化里循环的观念非常普遍,这也是我们文化的特点之一,这个循环的观念里隐含着道和历史的运行都是依照循环的方式在运营;第二层含义是,既然道无处不在,那一定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上,那他会不会因为我们的生老病死发生变化呢?不会,他存在于我们身上,但是不受我们是不是去追寻道、是不是去体悟道、是不是合于道的影响,就是独立的存在。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感觉到非常枯燥,很难理解,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又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那理解他做什么呢?下一段我们就能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去理解道。

在这里,我想用一个比方来试着说明一下什么是道,我们该怎么去追寻道,理解道又有什么作用。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高铁网络非常发达,整个高铁里程占到世界的百分之七八十,假设我们的高铁网络能够最终发展到无所不至,而且一直循环运行。那我们要找的道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那张高铁的列车时刻表,只是这个高铁的列车时刻表是人制定的。而作为“道”的这个列车时刻表是永恒存在的。我们所寻找的道,就是那张道的运行时刻表,我们如果明白了道,就知道我们该什么时间从哪坐火车经过多长时间能到达什么地方。他不会因为我们赶不上时间而改变,也不会受天气变化什么的影响,他就是这么循环往复、无所不至的运行着。

虽然这个比喻非常不准确,但是,我想用高铁的列车时刻表来打比方,更便于大家去理解。

这几句老子其实就是在描述道的运行过程和轨迹。

上边我们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道是什么时间产生的,二是道的具体特征。接下来我们谈第三个问题。既然我们知道了道是那个永恒的存在,他恒久运动,不受任何影响,接下来就是我们该如何去追寻道、体悟道、依道而行。

道、天、地、王这一句几乎有一半的版本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到底是哪个版本正确呢?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这两个版本都对。“人亦大”,人就容易自大。而“王亦大”是说只要你好好修行,就一定成王,中国人讲王道天下。王是极少数可以行圣人之道、天之道的,王可以大,一般人就不能大了。“无私无我”就是大,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汉东检察院老检察长陈岩石就是最好的老百姓代言人,他说,两袖清风无私奉献人就自然大了,这就是老子这句话的最现实的明白解读。反之,即使你再光鲜亮丽,官做得一天比一天大,老百姓还是看不起你。老家有句话:“你再能,俺要饭也要不上你的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只要一个能够做到这三点,就是“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通“宇”,指整个宇宙之中。宇宙之内有四大,而人中之王也可以和天地合一,做到了天人合一就是得了道。

这几句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这个自然需要单独说明一下,自然不是在道之上的一个存在,而是道本身的特性。“自然”二字要分开来讲:“自”指自在地讲,“然”指就是这样,还请同学们自己去体悟。佛家的经典经常会提到一句话:“法尔如是”,意思是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如”就是“自”,“是”就是“然”。父亲、母亲是自然的,无所争辩,自然是万物的表象与道互为表里。道是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而且蕴含在自然当中,因此道也就是本来如此。

这一章理论化的表述非常多,不这么去表述我怕大家理解出现过大的偏差,那我们试着回到生活里,看看这个道,在我们的生活里该怎么去做呢?人要效法大地的规律,跟着四时走。天冷了,不穿衣服就会冻死;天热了,就要少穿衣服,这就是自然。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法是自然。老子为什么不直接推论人法自然呢?因为天地万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失去了这个环境我们就没法生存,所以我们要先明白地的法则、天的法则,再去探究道的法则,当然,这些法则也都是道的一部分。

那有些同学可能会问,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在生活里怎么道法自然呢?那我们用教育孩子作为一个例子来试着说明一下。很多人说孩子不喜欢学习、又懒、又馋,还不懂礼貌,我辛辛苦苦在外面赚钱,给你报各种最好的兴趣班,给你找最好的辅导老师,为什么还是学不好,怎么就那么笨?孩子真的那么笨吗?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地、道,孩子是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父母,你不爱学习、不爱读书,孩子看在眼里,真诚的模仿,你成天脏话连篇,孩子也看在眼里,真诚的模仿。你觉得拼命的赚钱是为孩子好,可能是的,但是孩子在小的时候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共同成长,怎么帮着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天性让他自然而然的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逼着孩子去上那些你花了很多钱,他自己又不感兴趣的兴趣班上。带着孩子一起读书、识字,让他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识字量大了,他也会有自己的阅读兴趣,有了阅读兴趣,让他自主去学习、去思考,和他一起学习,这可能比给孩子报天价的作文班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交给孩子自己如何做决策,把做好本职,比如说上课好好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做好,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孩子自己学着去决策,可以和小朋友出去玩,也可以自己发展自己的兴趣,让他学会决策、学会思考、学会认真的去做每件事情,并学会对自己的决策负责,我想,这样的孩子不会差。

在这插一句,我们现在总是强调素质教育,其实说到底是特长教育,西方社会真正提倡素质教育的也基本都是中产家庭,而所谓的贵族家庭教给孩子的是什么?是如何思考、如何决策,思考和决策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其实也就是我们上边说的,找到那张“道”的高铁时刻表,学会依道而行,学会合于道,这是我们和孩子都要终身学习和追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