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和一家制造型企业负责生产的总经理沟通时,我问他本岗位都有哪些考核指标?他回答说:品质达标率、按计划完成生产率、团队士气等。显然如果对生产负责人只考核这些批标,是远远不足够的。 在选定KPI指标时,常常容易走进以下几个误区:1、关注财务指标,忽视其他类型的指标; 2、指标选定凭感觉,缺乏导向性; 3、根据当下的需要而定,未做战略性、平衡性分解; 4、指标是东拼西凑的,不是有机组合; 如果绩效失衡,后果是什么?1、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会失衡; 2、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会失衡; 3、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会失衡; 4、企业利益与客户利益的关系会失衡; 5、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会失衡; 要做到绩效平衡,应该考虑“10项行为绩效”:1)、工作产量 ;2)交付及时性;3)工作质量;4)资源的使用;5)影响客户和增值;6)独立工作;7)团队贡献;8)高效工作习惯;9)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10)公司价值观。 绩效评估时,除了将业绩与目标做比较外,更要评估员工达成业绩的过程,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平衡。 具体如何定出可操作、高价值的KPI?看以下这十步:第一步:岗位分析。通过这项工作,提炼与发掘岗位价值。 第二步:职责修补。在对岗位进行分析后,岗位的职责任可能需要修订,以补充价值、明确更有方向的定位,为提升人效,还有必要对岗位操作流程进行检讨和完善。 第三步:数据整理。KPI通常以目标的方式展现、以数据来表达。因此要对各种相关历史数据、行业数据、预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第四步:战略分解。KPI目标来源于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大目标要分解为小目标、单位经营目标要逐步细化到单元目标、业绩目标要转化到管理目标等。 第五步:价值厘清。对团队价值、岗位价值、个人价值重新定位,并将价值作出区分,哪些价值可以量化,对于不能量化的价值如何整理打包。衡量和项价值的重要程度,形成指标库。 第六步:整合测算。将所有指标、目标、数据进行整合,预测未来的结果,测算可能达标的状况。 第七步:考核明确。对指标的描述、计算方式、权重、数据提供、考核办法进行完善,尤其是考核办法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另外,数据提供也要引起重视,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直接决定考核的意义。 第八步:流程清晰。对KPI的运行和管控流程进行设计要清晰。各项数据统计责任人与提供时间、方式;满意评价指标的具体标准与操作方法;各部门考核工作的负责人、支持人等。 第九步:目标到月。将各个指标的目标分解到月,甚至周、日。 第十步:沟通共识。与被考核人进行充分沟通,取得共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