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孩子,她的生命美如桃花,在那个封建等级分明的年代里绽放了自己最美的花蕾。 她的一生与桃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似乎桃花是她生命的象征,它比牡丹清淡,它比芍药清雅,它比荷花淡然,它比红梅娇嫩,它比百合多一缕芳香。 正是因为桃花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让我深深的爱上了这个有情怀的女孩子。 也是十七八岁的那样的年纪,却在艺术上有很好的造诣。林妹妹活出了诗性美,活出了艺术美。
![]() 暮春时节,桃花死去,黛玉发出了“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的感慨。就像为一位已故的友人送葬。
黛玉葬花在许多人的眼里被认为是一种行为艺术,但在我眼里黛玉葬花是对已故友人的那份哀伤吧。 心灵相通,处世态度相同,甚至命运也惊人的相似。 黛玉葬花以《葬花吟》为感情基调,活生生的把那份悲苦和惋惜带入我的心中并久久挥之不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样哀伤,我只知道桃花的死去触动了林妹妹那颗天真烂漫的少女心。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虽然,在第六十三回里,宝玉生日在怡红院开夜宴,“占花名”以花配人,黛玉掣着了芙蓉花,题曰“莫怨东风当自嗟”,看似符合林黛玉一生的追求和生活方式,但是在我眼里,黛玉对桃花的那份真挚的情感,远远超出了对芙蓉花的情感。以致在凹晶馆和史湘云联诗,黛玉用心和血联出了预示其悲剧命运的“冷月葬花魂” 胭脂鲜艳何相类, 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 泪自长流花自媚。 这几句诗,把黛玉的宝贵的眼泪赋予了一种美好,随花逝去的美好,为我们展现了林妹妹流眼泪时动人心弦那份美。 憔悴花遮憔悴人, 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 寂寞帘栊空月痕。
红楼梦中桃花的存在,是为了映衬林黛玉的短暂而又凄美的人生;林黛玉的存在,是为了赋予大观园一种灵性,更是让全书充满一种浓厚的文学艺术气息。 林黛玉最终泪尽而逝,正是她所期盼的“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理想得以实现了吧! 没有人知道何处是天尽头?天尽头是林妹妹一生的向往,或许那里也有着十里桃花吧。但是,我只需要知道那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林妹妹的一缕香魂,得以安身的地方就足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