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子勋专栏:抱怨父母能让我们更幸福吗?

 仰羊 2017-06-29

王尔德说过一句话:“孩子最初爱他们的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原谅父母。”可惜的是,很多人一生都滞留在评判和仇恨的阶段之中。请李老师谈一谈我们与父母的关系,谈一谈我们长大成人后怎样跟父母相处,能让他们幸福,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更美满。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孩子1-5岁前后,这个阶段母亲经历了与0-2岁孩子深度“依恋”,得到心灵的饱满,并拥有更完美的人格。父亲也在细心陪伴母子或母女中获得自信,责任感,与成熟的男性气质。父母所有的付出仅仅因为孩子的在,孩子的微笑与喜爱,温馨的家的气氛逐渐浓烈起来。被一个小生命无条件的依附与信任,这种美妙的体验促进了父母自我快速的发展。这个时候,父母在孩子眼中是“全能的神”,只要父母在,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必挂怀。童年的无忧与幸福是建立在孩子对父母全能的“客体印象”中,不一定需要父母真的全能,不一定需要丰厚的物质满足与居住的奢华,基本的吃穿满足后,父母贴身的依靠与陪伴就是儿时快乐的源泉。父母孩子三人之间的关系在最初的五年可以是最纯净、最唯美、最和谐的了,孩子无条件的爱父母,父母也无条件的爱着孩子,如果父母之间的爱也是无条件的,那么,天堂即在人间。“无条件的爱”是成人内心渴求的神圣情感,正源于早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中发生的哪些奇迹,当追求这样的爱而不得时,无条件的爱与被爱会转向宗教求索,成为信仰的动力。


生命在最初五年需要一种稳定的,和睦的,安全的家庭氛围,父母不能当着孩子争吵,更不能躯体暴力,父母的恩爱与互相的体谅是家庭温馨的关键。如果可以,最后不要父母一方长期缺席,如果父母非要外出打工,也要等孩子六岁以后,确保给孩子一个完满的童年。六岁到十二岁,我们与父母的关系进入第二个阶段。一方面孩子的心身成长,内心有了分辨与观察的能力,同时进入幼儿园,小学开始接受社会通约的价值标准。孩子内心对父母的“客体印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母的全能感丧失了,无助,不安全,焦虑,恐惧的情绪会逐步蔓延,无忧无虑的心境再也不在,替代而来的是对未知与不可控的压力如影随形。青春前期的孩子需要同龄人交往去缓冲成长的焦虑,友情与伙伴关系在这个时候比父母更重要。但我们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长大的孩子需要自我的空间,反倒因为孩子长大开始了无休止的陪伴,缠绕,教育,管理,替代孩子的一切决定,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童年许多的不愉快大多发生在这一阶段。如果把五岁前的亲子关系称为春天,那么,这个时候的亲子关系类似盛夏,酷暑难耐。


我们与父母关系的第三个阶段是青春期与青春后期,12-16岁。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开始对父母说“no!”对父母的安排阳奉阴违,对亲情也充满否定的情绪。这个时候的孩子一一种夸大的自我,感觉自己什么都行,感觉自己很成熟。父母恰好是专门败坏孩子美妙自我感的杀手,与父母同在的时候,因为父母永远看到孩子的不足,永远喜欢与有问题的孩子相处,让孩子被迫呈现出诸多的幼稚,找不到喜悦中的自己,所有大多数孩子不那么愿意与父母呆在一起。在孩子自我印象逐步形成的时候,内心中父母的客体印象也在重建,这个时候的父母不再是全能的,反倒是各有各的胆怯,自私,愚昧与无能。为什么孩子重建的父母印象大多是负面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心理学认为孩子要成长必须突破父母的权威印象,相对男孩对父亲,女孩对母亲的攻击性要大一些。心理学说的是否是必要的,很难去鉴定,但如果父亲在亲子关系是非常强权,孩子的确会出现对父亲的排斥与敌意。如果父亲是开明的,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那么我们也看不到青春期后的孩子与父母有那么大的仇隙。


第二种解释来源于社会心理学,青春期与后期的孩子或多或少存在与现实的不适应,他们有时有超价的道德观,对社会一些不良现象记恨如仇。同时他们对规则有天生的反感,也会经常扮演反社会规则的人。这两方面会让孩子内心社会性敌意变大,但每一个孩子都明白,针对社会的攻击最终是要自己买单的,但把敌意转移到父母的身上,认为他们才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至少自己是安全的。父母成为青春期孩子愤怒的安全出口,对孩子缓慢的适应现实社会,并与社会一致是重要的。不过遗憾的是,父母与孩子都不想承认青春期的亲子冲突是协同关系而非敌对关系。那么,孩子突围叛逆出去了(心理层面上的),经过成年早期与成年期,16-25岁,孩子有了真正成熟的心灵,有了更为真切的自我认知。这个时候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一个更为真实的,贴切的父母客体活化在孩子心中,并相伴终身。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在自己内心印象是逐步选择与演变的,是为了配合孩子自己的心理需要,与父母无关。少数青春后期叛逆而出的孩子就要面临一个重要的心理课题:“回家!”回家意味着要与父母重建亲密感,形成彼此认同与信任。要让自己圆满回家,一定要注意,你内在的父母是你心理渴求的产物,不能要求真实的父母要符合你隐秘的内心期待。其实,如果我们在内心重建了一个美好的父母印象,获益的是我们,至于真实的父母到底怎么样,已经不重要的。


要让自己内心构建一个好的父亲与母亲,是成年人与父母相处的关键点。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良知去无条件接纳曾经的父母,或者无法把厚重的善意、孝顺、关怀投注给年老的父母,那么问题一定在自己身上,因为你还没有真正接纳自己。人,一旦与自己搞好了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也就圆满了。


特别声明:“李子勋工作室”是李子勋老师唯一授权运作的公众号,其所发布的文章均为李子勋老师本人创作。请大家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发请标明作者及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