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说陈平周勃是小人非君子是功臣非忠臣?

 宛平2008 2017-07-01

为啥说陈平周勃是小人非君子是功臣非忠臣?

 为啥说陈平周勃是小人非君子 <wbr>是功臣非忠臣?


为啥说陈平周勃是小人非君子 <wbr>是功臣非忠臣?

    陈平与周勃均是西汉开国的功臣,陈平是刘邦重要的谋士,周勃是刘邦重要的武将。二人均是被封的开国的列侯之一:陈平先被封为户牖侯,后来被改封为曲逆侯;周勃被封为绛侯。

    刘邦在临终时,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史记·高祖本纪第八》)

    就是因为刘邦临终的遗言,在吕后称制的时期,陈平为丞相,周勃为太尉,二人的地位举足轻重。

    就是因为二人举足轻重的职位,在吕后去世时,二人在诸大臣的协助下,剿灭诸吕,立代王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

    就是因为二人剿灭了诸吕并立汉文帝为皇帝,二人被认为是功臣,也被认为是忠臣,忠于汉室的忠臣。

    但笔者认为:认为二人是功臣是正确的,但认为二人是忠臣则是很不正确的。

    凡是忠臣,首先应该是君子,是德才兼备的君子,然后才有可能成为忠臣,成为德才兼备的治国能臣。

    司马光说:“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汉朝从建立到稳定,陈平与周勃都立下了其他人难以与之相比的赫赫功勋;但却没有见到,对二人品德方面的赞颂。相反,见到了一些不怎么好的记载: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勃为人木彊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记》记载了陈平的杰出谋略,也记载了陈平盗嫂、变节、受金等劣迹。《史记》记载了周勃的勇猛与杰出的战功,但未见周勃有任何杰出谋略的记载。

    从《史记》对二人的记载,及司马光所持的“才与德”关系的观点,可以看出:陈平与周勃的才华和能力大大超出了二人的品德,二人应该是小人,而不是君子。历史上,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小人成为忠臣的先例。陈平与周勃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不是忠臣而是功臣。

    《资治通鉴》第十三卷《汉纪五》之“高后元年(甲寅,公元前一八七年)”:

    冬,太后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陵。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太尉勃,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啑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陈平、降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十一月,甲子,太后以王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遂病免归。(《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记载与《资治通鉴》相同)

    汉高祖刘邦去世前,虽然推荐了陈平与周勃,使之分别担任了丞相与太尉的极为重要的官职。刘邦的遗言表明:刘邦是把“托孤”的重任,交给了陈平与周勃,也把自己用毕生心血开创的汉朝交给了陈平与周勃,让他们二人尽心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盈。

    刘邦的遗言表明了:汉高祖刘邦对陈平与周勃的才华与品德的高度信任,相信他们能够不辜负自己的托付,相信他们俩能够保证汉室江山稳如磐石。但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在刘邦刚刚去世,尸体还没有冷的时候,二人竟然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辜负了刘邦的信任,不但马上背叛了汉高祖刘邦生前的约定,支持了吕后分封诸吕为王的主张,而且还为自己卑劣的言行进行了狡辩。

    此为陈平与周勃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不是忠臣而是功臣的例证之一。

    《资治通鉴》第十三卷《汉纪五》之“高皇后七年(庚申,公元前一八一年)”:

    陈平患诸吕,力不能制,恐祸及己。尝燕居深念,陆贾往,直入坐,而陈丞相不见。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豫附;天下虽有变,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因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报亦如之。两人深相结,吕氏诸益衰。

    在高后执政的六年之中,未见陈平与周勃对国计民生有何积极的建议,也未见陈平与周勃对保护刘邦的后代有任何实际的行动,见到的却是“陈平患诸吕,力不能制,恐祸及己”。只考虑自身安危而不考虑国家安危的丞相与太尉,只顾念自己利益而不顾念其他人利益的朝廷重臣,只谋划自身富贵而不谋划刘氏江山稳固且被寄予厚望的谋士与武将,岂非小人乎?

    倘无陆贾“为陈平画吕氏数事”,发出“为之奈何”的、无奈的慨叹的、堂堂一国丞相陈平,又何能建功立业呢?假如陈平真的没有办法,那也无需责备。但一个能够“六出奇计”从而辅佐刘邦打败项羽且又保证汉室江山稳如磐石的陈平,怎么可能说出“为之奈何”的慨叹呢?难道足智多谋的陈平就真的没有任何办法了吗?难道陈平还不如陆贾吗?陈平发出“为之奈何”慨叹,其实质又是什么呢?

    究其实质:陈平“非不能”也,“实不为”也!陈平就是“恐祸及己”。一个时时考虑自己的安危与利益而不考虑国家的安危与利益的人,一个时时把自己的安危与利益置于国家的安危与利益之上的人,怎么可能是君子与忠臣呢?

    此为例证之二。

    《史记·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於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从《史记》的这一段记载来看,绛侯周勃与陈平,最初就极不相睦;周勃与灌婴等看不起陈平的品德,认为陈平是小人。古语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绛侯周勃最初就瞧不起陈平“反覆”之品性,可见,绛侯周勃与陈平根本就不是一路人。既然不是一路人,又何以最后相聚在一起呢?为了利益,为了自身的利益!

    俗语说:“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为了保护自身将来的利益,两个根本合不来的陈平与周勃最终联手。“两人深相结”的原因竟然是:为了在“天下有变”的时候,保证自身将来的利益,而不是皇帝的安危,更不是国家的安危。不顾大义,或以大义为借口,实质上仅仅为了利益才走到一起的人,难道不是小人吗?

    此为例证之三。

    《资治通鉴》“太宗孝文皇帝上(壬戌,公元前一七九年)”记载:

    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绛侯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郎中安陵袁盎谏曰:“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记载: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適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关于这一段的记载,《资治通鉴》与《史记》大致相同,《资治通鉴》在引用《史记》的记载时有所简略。但无论怎样,我们还是依然从两部书的记载中发现:绛侯周勃在剿灭诸吕后的神态“意得甚”!

    “意得甚”一句话极其形象而生动地刻画出绛侯的小人神态,有了点功劳,就沾沾自喜,尾巴翘到了天上,不可一世,仿佛除了自己就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事情了。一副骄傲自大、不可一世的神态,不是小人的神态又是什么?

    在剿灭诸吕时,功劳最大的并不是绛侯周勃,而是朱虚侯刘章。《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二十二》记载:“朱虚侯首先斩吕产,于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始大臣诛吕氏时,朱虚侯功尤大。”

    但在封赏时,周勃与陈平却得到了最大的利益:“益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陈平、灌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刘章、襄平侯通、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君子是谦恭且“不敢贪天功以为己力”的,小人恰恰是“贪天功以为己力”的。“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周勃与陈平抢了诛杀诸吕的头功,周勃还“意得甚”,不是小人的品性与神态,又是什么呢?

    周勃抢了头功,陈平抢了第二。“贪天功以为己力”,二人不是小人,又是什么呢?

    此为例证之四。

    袁盎说“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適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袁盎的论述,一针见血,触及本质:绛侯是“功臣”而不是“社稷臣”。袁盎的“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一句话,揭开了绛侯“诛诸吕”而“立功”的真面目: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为了汉家的江山社稷。绛侯“诛诸吕”恰恰是在“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適会其成功”的有利条件下,才建立的功劳。绛侯的“立功”乃“因人成事”。

    在袁盎识破了绛侯的真面目后,绛侯对袁盎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绛侯如此,陈平也是那样。吕后当政时,陈平与周勃对以吕后为首吕氏集团没有任何的抗争,默默无言,拱手食禄,尸居素餐。陈平为了自己的安全,巧妙地向吕后献媚,赢得了吕后的信任,从而保住了自己的地位。陈平也是恰逢“大臣相与共畔诸吕”,而自己身为丞相才“適会其成功”。陈平也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刘邦的临终遗言,使陈平与周勃获得了丞相与太尉的高位。诛灭诸吕时,陈平与周勃因居高位而获得了“功勋”。倘若刘邦的临终遗言是选了其他人担任宰相与太尉,那么诛灭诸吕的功劳就是其他人,而不会是陈平与周勃了。

    阮籍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的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我觉得也可以借用来慨叹陈平与周勃呀!

    此为例证之五。

    《资治通鉴》第十三卷《汉纪五》之“高皇后八年(辛酉,公元前一八零年)”:

    平阳侯颇闻其语,驰告丞相、太尉。太尉欲入北军,不得入。襄平侯纪通尚符节,乃令持节矫内太尉北军。太尉复令郦寄与典客刘揭先说吕禄曰:“帝使太尉守北军,欲足下之国。急归将印辞去。不然,祸且起。”吕禄以为郦况不欺己,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太尉。太尉至军,吕禄已去。太尉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太尉遂将北军。然尚有南军。丞相平乃召朱虚侯章佐太尉,太尉令朱虚侯监军门,令平阳侯告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至殿门,弗得入,徘徊往来。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公言诛之,乃谓朱虚侯曰:“急入宫卫帝!”朱虚侯请卒,太尉予卒千馀人。入未央宫门,见产廷中。日餔时,遂击产,产走。天风大起,以故其从官乱,莫敢斗,逐产,杀之郎中府吏厕中。朱虚侯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朱虚侯。朱虚侯欲夺其节,谒者不肯。朱虚侯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驰入北军报太尉。太尉起,拜贺朱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张偃。

    依据本段记载:(一)周勃连北军都进不去,是在襄平侯的帮助下,才进入的。作为一国之太尉,却没有办法进入北军,可见,周勃之无能。(二)“丞相平乃召朱虚侯章佐太尉”,倘无诸大臣尤其是朱虚侯的帮助,陈平与周勃能否有作为,尚未可知。(三)在剿灭诸吕的过程中,陈平除了“召朱虚侯章佐太尉”一件事情外,未见对剿灭诸吕有其他任何事情的记载。(四)“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公言诛之”,作为三军之主帅的周勃,其胆量竟然如此之小、魄力竟然如此之弱!(五)朱虚侯杀死吕产后“驰入北军报太尉。太尉起,拜贺朱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朱虚侯杀死吕产后,作为三军统帅之周勃,才部署“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在吕产死后,捕杀“诸吕男女”的任务,恐怕是任何一个低级军官都能够轻松做到的事情,又何须太尉呢?(六)仔细阅读本段记载,就会发现:剿灭诸吕的主要任务是朱虚侯做的,身为丞相的陈平与身为太尉的周勃,竟然没做什么!

    此为例证之六。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曹操《求才令》建安十九年(214年))

    后人的评价,往往更客观。曹操在《求才令》对陈平的评价,再加上《史记》对陈平品德的记载,可为例证之七。

    在刘邦的遗言中,王陵也是丞相之一。王陵的言行与陈平形成了鲜明对比,王陵才是忠臣。

    王陵的事迹以及关于此事的记载在《史记·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陈平”的本传中没有记载,但在“附王陵”的事迹中有如下记载:

    安国侯既为右丞相,二岁,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吕太后怒,乃详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

    依据《史记·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与本文前面摘录的《资治通鉴》的记载,同为刘邦去世前推荐的顾命大臣,在吕后要改变刘邦遗命的时候,王陵进行了面折廷争,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倘使陈平与周勃也能够像王陵一样,吕后的计谋是不可能会得逞的。在大是大非面前,王陵何其高尚!陈平与周勃何其卑劣!面对王陵的批评,陈平、周勃的“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的话,明显地看出了二人的狡辩与卑劣的品质!

    后来的事实证明:“面折廷争”,陈平与周勃,不如王陵;“全社稷,定刘氏之后”,陈平与周勃,也是“敲的边鼓”。“敲边鼓”,是最划算的:成功了,功劳不会比任何人少;失败了,也没有什么责任!陈平与周勃,何其狡猾!何其卑劣!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越是到关键时刻,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系到身家性命关键时刻,王陵是高尚的,是君子,是忠臣;陈平与周勃是猥琐的、卑劣的,是小人,是功臣。

    此为例证之八。

    《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记载: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徵至长安,乃使人復召赵王。王来。

    周昌不是刘邦临终前推荐的顾命大臣,却宁可冒着被杀的危险也敢于对抗权势熏天的吕后,尽自己所能保护着刘邦的儿子,其忠诚远远超过了陈平与周勃。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第六》)

    王陵与周昌才是君子,是忠臣。陈平与周勃不是君子,也不是忠臣。刘邦选择了王陵与周昌,刘邦可以瞑目了!

    此为例证之九。

    司马光曰:“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资治通鉴卷一》

    依据司马光论述的“才与德”之区别,陈平与周勃完全可以说是“有才”而“无德”之人。此为理论之例证。

    历史上,对陈平与周勃的评论比较高:认为他们是忠臣,陈平是良相,周勃是良将。

    他们的行为,尤其是诛灭诸吕的功劳,让汉朝的臣民,还有后代的臣民,认为:他们就是汉朝的忠臣,而且是大忠臣。

    但笔者认为:他们不是忠臣;他们不但不是忠臣,而且永远都不可能是忠臣;他们只能是功臣。

    忠臣,中心是“忠”,就像主人养的狗一样,忠诚不二。俗语有:“忠臣不事二主。”这样的臣子,才是“忠臣”。

    功臣,中心是“功”,有了功劳,才是功臣。功臣,只是有了功劳,但不一定忠于主人。如,雍齿,“高帝之仇也”。雍齿,就是功臣,不是忠臣,因为他曾数次背叛刘邦。就是因为雍齿的功劳大,刘邦才舍不得杀掉他。

    陈平,始终是功臣,而不是忠臣。周勃,起初是忠臣,后来变为功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第六》)

    陈平与周勃,“六尺之孤”被杀而无一言一计施救,“百里之命”改变而无一言一行捍卫,“临大节”而屈服却百般狡辩,岂非小人哉?小人也!能被称为忠臣吗?绝对不能!

    陈平与周勃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他们是投机取巧的小人,是随风倒的小人,是出卖原则的小人,是见风使舵的小人,是唯利是图的小人。

    他们的隐蔽性很强,他们的用心很难被识破,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好人。

    在“政治大火”要烧起来的时候,他们揣测形势,他们见机行事,估量“政治大火”对他们的利弊,他们或是把即将燃烧的“政治大火”引向其他方向,或是趋利避害,或是唆使他人为自己火中取栗,或是扇风添柴而使之烧的更旺,从而火中取“利”。

    他们的原则是:只要不危及自己的身家性命与安全,只要不损害自身的利益,什么原则,什么忠诚,什么良知,什么朋友,什么良心,什么廉耻,统统都被他们抛在脑后,或成为他们攀爬的垫脚石。

    一旦形势有了变化,他们马上呼应新的形势,他们永远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永远是政治上的“变色龙”,他们永远站在有利的一方。在他们的眼里,利益是最高的,只要有利益,没有什么不可以出卖的。

    但善良而忠厚的人们,还常常把他们当作君子、忠臣!唉!“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呀!

    历史上,也总有像陈平、周勃这样的人,他们总是能够混淆是非,他们总是能够欺骗善良人的眼睛,他们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君子,他们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忠臣。

    在旧主面前,他们是“忠臣”;在新主面前,他们依然是“忠臣”;即使新主与旧主是“冰炭不相容”的,他们也能够做到永远是“忠臣”。

    陈平与周勃虽然是小人,是没有脊梁的小人,但他们并不是最卑劣的小人。最卑劣的小人,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就像东郭先生所救的狼一样。陈平与周勃虽然是小人,但他们不会帮助吕后诛杀刘邦的其他子孙,也不会主动献媚请求诛杀刘邦的其他子孙。但在吕后诛杀刘邦的其他子孙的时候,他们俩也不会舍弃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拼命地保护刘邦的其他子孙,而是会袖手旁观。既不会推一把,也不会拉一把,这就是陈平与周勃。无论刘邦曾经给过他们俩多大的恩惠,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永远是他们俩的最高目标。他们毕生追求的就是利益,或者说是荣华富贵。为了荣华富贵,他们可以出卖一切。这有历史事实为证!

    陈平与周勃是小人,是投机取巧的小人,是见风使舵的小人。他们俩摇摆于吕后与刘邦的子孙之间,脚踏着两只船,分别表着忠心,各自下着赌注。无论哪一方胜利,陈平与周勃都不会失去他们的利益。无论是对吕后还是对刘邦的子孙而言,陈平与周勃永远都是极其忠心的一种特殊的小人。

    抛弃刘邦的临终遗言,漠视刘邦的子孙被杀,陈平与周勃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忠臣。陈平是丞相,周勃是太尉,二人因所处的位置而建立大功,陈平与周勃是“因人成事”的功臣。

    剿灭诸吕,是诸大臣之力,功劳最大的是朱虚侯,并非陈平与周勃。陈平与周勃,却“贪天功以为己力”,陈平与周勃不是君子而是小人!

    厚重的历史,在展现给后人以真实的时候,总是曲曲折折,同时伴随着厚厚的迷雾。


更多精彩博文: 

刘邦到底凭啥而得天下的?

草根刘邦为何能打败西楚霸王项羽?

刘邦的第一个女人竟然是个寡妇

大汉贤后卫子夫

 

汉武帝“文治”功绩在于“独尊儒术“

汉武帝哪位宠妃最懂男人心?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史上最搞笑的帝王陵寑择址秘闻

汉光武帝刘秀蒙受的不白之冤

揭秘:中国史上最称职的皇后

 

盘点:帝王宠妃中的10对姐妹花

五许夫家而未果却终成皇后的神奇女子

历史上明文记载的一次婚前体检

谁堪称中国史上最早最大的“汉奸” 

十易其主终成帝业的奇人

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知多少 

探析秦皇汉武二帝的那些共同嗜好

西汉海昏侯刘贺的传奇人生经历

刘秀是如何从一介书生成为一代帝王的? 

盘点:史上堪称帝王贤内助的十位皇后

 

盘点:古代帝王后妃中的八大才女

小偷皇帝巧施伎俩消灭外戚集团的离奇故事

为什么东汉魏晋时期人名多为单个字?

盘点:以皇帝年号命名的中国地名

汉元帝刘奭一生最痛心的事

中国古代哪位皇帝最孝顺?

 

史上最节俭“小气”的皇帝

明码标价卖官的荒诞皇帝

竟然让狗与宫女交配的变态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讲哥们儿义气的皇帝

盘点:古代帝王们的那些特殊嗜好 

古代荒淫皇帝为满足私欲大搞裸浴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