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张仲景

 乐乐书屋 2017-07-02

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他的遗体被后人运回故乡南阳,并修建仲景墓。明嘉靖年间,世人在仲景墓畔修建了纪念性祠堂建筑——医圣祠。《杏林史话》开篇前,报道组专程来到南阳医圣祠,拜谒了东汉伟大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的墓祠陵园。

拜谒医圣祠

2015年9月22日,大雨。《杏林史话》开篇前,报道组专程到南阳医圣祠拜谒了东汉名医、医圣张仲景的墓祠陵园。穿汉阙,进入山门,就是肇建于西晋初年的仲景墓。

公元219年,东汉名医张仲景去世,他的遗体被后人运回故乡南阳,安葬于南阳城东温凉河畔,并修建仲景墓。据《张仲景祠墓志》记载,现医圣祠旧址是在明嘉靖二十五年,由明藩唐王和地方儒医共同捐资在仲景墓畔修建的。1929年,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1935年,以章太炎、陈立夫、焦易堂等为首的99位文化界、中医界名人发起重修医圣祠。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医圣祠又进行了多次修葺。

仲景墓前所立石碑乃清顺治十三年南阳府丞张三异所书,上刻“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虽历经数次战火,但当年修建墓冢的汉砖依旧还在。墓冢四角的羊头,溜光闪亮的。

讲解员小寇说,因为张仲景是拯济苍生的医圣、南阳人心中的“圣人”,因此,南阳人认为,摸摸仲景墓四角的羊头、砖石,能消灾祛病。也正因为当地人对张仲景的敬畏之心,故仲景墓从建立至今的1700多年间,从未发生过盗墓事件。

“农历正月十八,是张仲景的诞辰。每年这个时候,当地百姓都会到医圣祠拜祭张仲景。2015年的正月十八,前来拜祭张仲景的百姓达到了35000多人。”小寇说。

“万世医宗”张仲景

开篇前,为什么先去拜谒张仲景?

先来认识一下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被后世尊为“万世医宗”“医中之圣”,约生于汉桓帝平和元年(公元150年),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少年时代的张仲景曾拜师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时人称赞他“识用精微过其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汉灵帝时被荐举为孝廉,后官至长沙太守,故又有“张长沙”之称。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尤其是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民众死亡惨重,甚至举族染疫灭绝。曹操之子曹植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合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张仲景宗族200余口也未能幸免,建安纪年以来,未到十年,死于大疫的百姓中,伤寒患者占了百分之七十。

面对如此惨痛的景象,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汉以前医学辨证理论体系,收集民间奇效验方,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书就《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医学巨著。

《伤寒杂病论》写了什么

《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共十六卷,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注释、研究、整理甚广,并形成了伤寒学派和经方派。

张仲景文献、博物馆文化研究学者,南阳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张胜忠介绍,《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促进了中药方剂治法的应用发展,被后世称为“医门之圣经”“圭臬”。

《伤寒杂病论》共载方360余首,许多名方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沿用。仲景方剂被称为“经方”。经方在君、臣、佐、使的配伍运用和加减变化上具有严谨的法度,遣方用药,各具特点。如伤寒六经各有主证,主证有其主方,主方有其主药,根据病证变化,加减化裁,极其灵活。方药剂量也颇有讲究,方中某一药物剂量的增损,即左右整个方剂性能,时至今日仍屡屡见诸临床,故后人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

但是,讲了这么一大堆理由,你可能还是不明白:《伤寒杂病论》到底是说什么的?那么,简单翻译成这样几句话吧:就是一个人在从感冒到发烧(包括低烧、高烧阶段)的整个病情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发病症状,而每一个阶段该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案、药方,张仲景都做了详尽描述。

“《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史上第一部从整个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入手,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病人的正气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条件,寻找出伤寒发病的规律,并提出了以六经论伤寒的辨证方法,阐述了各种病理情况下的治疗原则和指导药方的医书。”张胜忠说。

心肺复苏与《金匮要略》

心肺复苏是现代医学临床急救中的常用措施,西方医学对此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现今的中医临床急救亦是采用西方医学的心肺复苏技术。但早在1800多年前,张仲景就在《金匮要略》中记录了心肺复苏的案例,并且针对不同的猝死有不同的复苏方法。

比如抢救自缢者,张仲景的抢救措施是先“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卧之”。什么意思呢?就是先把自缢者缓缓抱下,然后使之仰卧,不要贸然用利器截断绳子。为什么呢?因为截断绳子会不可避免地改变患者体位,这种粗暴的改变体位的方法会使患者原本脆弱的身体状况更加恶化。避免粗暴改变患者体位如今亦是当代急救常识之一。

在对患者进行通畅气道、胸部按压以及压胸抬臂通气等抢救措施后,张仲景还提出了“以管吹其两耳”,即口对耳的人工呼吸方法,并强调:“此法最善,无不活也。”这种口对耳的人工呼吸抢救方法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皮肤接触,既是古人讲究礼仪的一种体现,也方便人工呼吸操作,还可以避免某些交叉感染。

上述复苏技术,既体现了多人合作(两人以上),又强调了复苏的持续性,即不可任意中断心脏按压等措施,需坚持至少炊一顿饭的工夫,直至抢救最终成功。可见,早在1800多年前,中医就已经采用了较为有效的综合复苏方法,来救治自缢等呼吸心跳骤停的危急病人,且抢救细节记述得如此清晰与准确,为后世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医学价值。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此外,《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多种抢救猝死的方法,如吹鼻取嚏法、舌下含药法等,并首创灌肠法。

张胜忠介绍,张仲景一生著述很多,据史书所载,他著有《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疗黄经》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均已散佚。现存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是经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宋代林亿等校正刊行的。

《金匮要略》是治杂病之经典,共25篇,载方262首,以内科杂病为主,涉及40余种病证的辨证治疗,同时论及妇科、外科等。在妇科方面,《金匮要略》主要论述妇人妊娠病、产后病和妇科杂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系统的妇产科文献。

《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还提出“治未病”理念,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原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