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对王安石兴修水利横挑鼻子竖挑眼,逼得宋神宗无奈吃土

 xjglyx2005 2017-07-03

熙宁二年冬十一月,王安石主导实施的农田水利法颁布。神宗虽是生于膏梁之家、长于宦竖女子之手,锦衣玉食之人,却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问题。他曾经说过“灌溉之利,农事大本”这样有见地的话,因此积极支持王安石制定的这项利国利民的变法措施。

新法鼓励懂得水利技术的官员与贫民重在参与,希望所有人积极建言献策。而且承诺凡是做出突出贡献者不论官员与百姓皆给予一定之奖励。

苏轼对王安石兴修水利横挑鼻子竖挑眼,逼得宋神宗无奈吃土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人们兴修农田水利的热忱。许多不同身份的人,无论吏胥或农商,因“争言水利”而被召至朝堂,其中优异者更得到了相应的官职。

很快,宋廷掀起了百年未有的兴修农田水利热潮。

农田水利法是体现专制国家经济职能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惟一真实体现了王安石变法思想中“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一项新法。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动荡不已,五代更是干戈纷纷,百余年间无人过问治河筑堤之事。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决堤改道,成为第三次大改道,形成了北流与东流并存的局面。北流经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1060年,又分出一流经西汉大河故道、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黄河下游分为北流与东流两股,史称二股河。

苏轼对王安石兴修水利横挑鼻子竖挑眼,逼得宋神宗无奈吃土

宋神宗熙宁年间,不论东流还是北流,仍时常决溢,严重影响了黄河下游广大人民的生活与生产。宋廷对河患只是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权宜之计,得过且过、并无根治办法。长久以来,人们日循苟且,竟然对偶尔的疏浚河道工程,也有人极力反对。深恐因“聚大众、兴大役”而引发民变。甚至有人胡说什么“开河如放火、不开河如失火”,治理与不治理,结果都一样。

王安石对黄河的水患形成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黄河之所以常常决口,正是因为河床抬高,如果不加以治理,听任这种情况继续发展,那么河水流速越来越缓,泥沙越沉积越多,水患的发生就会成为一种常态。

熙宁元年的黄河洪水,损毁良田无数。对黄河水患,神宗皇帝深以为忧,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对策。这时河北屯田都监内侍程昉提议:“开浚二股河,堵塞北河道,使黄河归入东流。”

苏轼对王安石兴修水利横挑鼻子竖挑眼,逼得宋神宗无奈吃土

此议一出,立即招致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却对此议极为赞许。他力排众议,果断组织力量开修疏浚二股河,把河水导向东流,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北流堵塞。“程昉以开浚功,迁宫苑副使”。

三年之后,王安石不无得意的向神宗汇报了治理黄河以来取得的成绩:“昨修二股河,所用工夫、物料,比北流所费不多,又出公私田土为北流所占者极众,向时潟卤,今皆沃壤。河北自此必丰富如京东,其功利非细也。”

从此,程昉受到神宗赏识与王安石的重用,他也兢兢业业,勤于政事,认真贯彻农田水利法,在治水与淤田工作中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苏轼对王安石兴修水利横挑鼻子竖挑眼,逼得宋神宗无奈吃土

史载,漳河疏浚之后,根除了原武地方二、三十年来的水患,使数千顷的田地得到了丰收。此后程昉又马不停蹄,在河北地区导引滹沱河水淤田,不久工作大见成效,“淤却四千余顷好田”。他又率领他的治河大军修整了滹沱河的河床和堤坝,“出却好田一万顷”,并引漳、洺河淤地凡二千四百余顷,使沿河诸县百姓得到沿河三四百里的退滩沃田,百姓深受其惠,他们联名上书向北宋政府致谢,颂扬程昉的政绩。程昉还在沧州“增修西流河堤,引黄河水淤田种稻”,“添灌塘泊”,使沧州百姓受益良多。

反对变法的官员无视程昉治水与淤田的巨大成绩,抓住他工作中个别的失误,大肆上书攻击,或说治理水患之举“岂惟徒劳,必大烦扰”(苏轼语)。或指责他“假朝廷威福,恐动州县”(御史盛陶语)。更有甚者,如文彦博之流,竟闭目瞎说,说疏浚漳河“只移得东边河,却掘得西边民田,空劳民,何所利?”

苏轼对王安石兴修水利横挑鼻子竖挑眼,逼得宋神宗无奈吃土

面对各种非议,神宗也产生了疑虑。一度派出中使去取回淤田之土“自尝之”,神宗吃到口中“极为细润”,味道好极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调查,这才相信王安石所说的“灌溉民田,可以变斥卤而为肥沃”并非虚妄,反对派的谣言不攻自破。

程昉以一介刑余之身,因治水一技之长,对熙宁变法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程昉也因此而见知于神宗,更为王安石所推重。然而,在一些反对派官员的眼中看来,这却成了王安石勾结内侍的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