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的历史变迁(三),北宋的黄河乱治,和汉地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若悟369 2022-12-05 发布于安徽

有记载的黄河治理四千多年历史当中,治理最混乱、对中原王朝及汉地政经文化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北宋时期。

北宋对黄河的乱治,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的灭亡,黄河进入千年的河道游移、河水泛滥、水患无穷的境地,并导致了汉地政经文化中心的南移。

一、三易回河。

说到宋朝治理黄河,就不得不说三易回河,这桩既正经又荒唐的乱治。

三易回河,指的是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三朝皇帝,三度试图引黄河改道至设想中的理想河道,主要是东汉王景故道。结果呢,是非常有戏剧性,最想引的河道没有导成,却最终黄河改道到他们最不想流向,就是流向现天津入海。

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宋真宗的时候,有一个叫李垂的人,写了一篇《导河形胜书》,大概意思是,根据有史以来的情况,如果任由黄河自用发展,很可能最后会改道向北,流入契丹辽国,由到现天津入海。这样的话,就会方便契丹人哪一天沿黄河而上,直捣大宋腹地乃至东京汴梁。(其实虽宋朝三易回河,黄河最终还真是如书中所言)。

文章图片1

这个上奏一下就击中了北宋朝廷的软软的肋眼。

于是从宋真宗就比较接受,到宋仁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治黄河,目标就一个,引黄河东流入海,避免北流契丹。

1、公元1048年宋仁宗年间,黄河自河北大名决口北流,即商胡道,竟走出李垂所述流向,宋家王朝一下就坐不住了。公元1060年大名黄河东侧再次决口,走出东流入海。东流河道不宽,行河14年后断流。

宋仁宗已经下定决心着手治理黄河,具体做法是堵住横陇埽和商胡埽,引黄河东流原东汉王景故道,在大名往王景故道修六塔水,连接黄河与故道。

此方案一经提出就引起巨大争议,尽管欧阳修力陈六塔水河道太窄,不足以容纳黄河之水,但最终主政者仍然施行。最终六塔水开河当天就以崩溃而终结了宋仁宗的回河努力。

2、直到宋神宗在王安石变法的大势下,再次力推回河方略,由王安石主政。此次易道回河方略深陷新旧党的党争之中,各方都有自己的方案推出,就南流、北流、东流争论激烈,保哪里,牺牲哪里也是争论的焦点。逐渐近乎脱离治水,而沦为纯粹的党争。

最后经王安石扳倒司马光,力排众议施行。但由于东流方案本身的地质基础本来就不佳,入海口海拔没有北流低,加上宋代折腾黄河不断决口改道,泥沙很容易淤积。不久黄河下游即陷入四处不断的决口中。并且一度南流多淮入海,淹没了徐州,差点淹死苏大文豪,导致苏轼行文大骂王安石,“汝有限之材,兴必不可成之役”。

最后宋神宗实在没了脾气,只能放任黄河随便流。

文章图片2

3、黄河水患的每况愈下,到宋哲宗时不得不再次执起易道回河的事柄。而哲宗时朝廷已深陷党争,这一次反而掀起起三朝最大的党争异动,所谓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参与人数之多,是空前绝后。虽然一度北流占据上峰,但最后几经辗转,还是再度回河。

结果可想而知,此次招来更大的空前洪水,连山上的禹王庙都不能幸免被淹。

并且最终拦不住黄河北流至现天津入海。

三易回河,虽北宋三朝竭尽全力,试图易道东流。不但完全没有达到战略目标,并且黄河随意改道,黄泛区遍布,从开始的河北,到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遍地都是。原来中原的粮仓之地,变成黄泛盐碱之地。

不过从逻辑上说,此论的提出还是有一定道理。但是当时的水利修浚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当政者的想法。尤其是没有很好地勘探和计算拟定河床的数据,不但最后功亏一篑,还遗留千年的水患遗祸。

另外,得亏是北宋经济发展强劲,不然哪支撑得了三朝?即便是曾经富甲天下的北宋,仍然在哲宗之后的徽宗被金国所灭。

二、彻底失去河北战略防御的支撑与纵深

文章图片3

1、北宋一开始就有一个先天不足,就是原五代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辽国。让北宋从一开始就没有了北方燕山的屏障,契丹铁骑可以一马平川地穿过广大的河北平原。所以北宋王朝自始至终,心里一直装着这个事。

2、水长城的失效。

北宋也确实算以文治国的极致了,不然不会有三易回河的智力方略的提出与实施。只是当时的技术水平,不能支撑宋朝达成战略目标。

但是从战略方向上还是比较正确的。

另一个智力方略就是,建立“水长城”。这个花了三十年修成的水长城,在北宋初期还是比较成功的。

由于先天没有了燕山的长城防线,就在以白沟河的界河及白洋淀等水路为基础,修成一个宽数丈,深一丈的水路长城。并且在河北北部广泛开垦种植水稻,修浚池塘,以建立契丹铁骑的防御体系。

文章图片4

但这个体系随着黄河北流被堵,到处改道淤积,导致水长城体系输水不足,逐渐失去了成体系的防御效用。

3、钱粮经济从富庶到花费失血巨大,失去独立支撑戍边的能力。

三易回河等的失败操作,导致河北千里良田尽失,不但失去钱粮赋税的造血功能,并且再三的易道回河工程及无穷水患,导致花费巨大河北钱粮失血严重。

河北已经不能独立支撑北方戍边,宋真宗时北部重镇定州路常驻十万兵,但到宋哲宗时已只几千兵。

北宋数朝对黄河的折腾,除了遗留水患无穷,和广泛的黄泛区等等,对国家安全来说,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导致河北对契丹和后来金国的防御体系,基本丧失,失去防御纵深,北方骑兵可以一马平川到达中原腹地,辎重物资可以顺黄河而至。

所以到哲宗之后,靖康之耻是已在所难免。

三、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随着北方民族的入侵,存在外力迫使中原王朝向南方进行重心转移,同时,新的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使中原王朝也存在内生性的重心南移需求。

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及《京华梦华录》里所描绘的场景来看,在北宋鼎盛时期的东京汴梁,商贸发展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并且服务业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甚至在那个时候已经出现外卖的存在。说明北宋除了传统农业的发达,金融商贸服务流通已经到了空前发展空前繁荣的地步。

在农耕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下,城市主要是依水而居,水主要是用来饮用和灌溉。而在商贸流通发达的新经济业态下,水路交通与港口码头就变得更为重要。而黄淮流域由于水患的肆虐,黄河淮河已经很难达到水路便捷交通的需要。

加上中原地区的黄淮水患已经使经济民生很难经营,尤其是北宋公元974年,黄河三门峡河段断流,彻底废掉了已经弱化了的原长安中心,同时也进一步促使经济文化中心,内生性地向东向南转移。

宋朝内生的南移需求,与北面外力的逼迫,都促使中原王朝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向南转移。隋朝开始兴建大运河以来,逐渐经济民生运转的中枢,逐渐由黄河转向大运河时代。

往南转移的承接,很自然地由大运河联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会成为重要选项。同样,如果选择类似东京汴梁一样,在天堑黄河以南再留有缓冲纵深的话,(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并不挨着黄河,离有70公里左右的缓冲纵深),那么长江天险向南留出纵深的话,那么临安(杭州)就会成为主要选项。

文章图片5

另一个原因是在中原地区连年战患水患的时期,杭州却有近三百年没有战乱,得以平稳地发展经济文化与生活。

这就不得不提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了。

五代十国时期,其中北方五代是更迭轮替,而南方十国多为割据共存。其中的吴越国,因其远近皆交,并主动向中原王朝臣服,不论中原谁做主,均臣服纳贡,最后在北宋统一其他诸国数年后纳土归宋,避免战乱。内政兴修水利,疏浚挖深西湖,大兴佛教,积极发展农商贸经济,外交达日本、高丽、琉球等十数国家。

所以自五代以前,到康王赵构南宋定都临安之时,以独避战乱近三百年许。

至此,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成为事实。

而后虽然政治中心又经元明清北移至北京,加上辽金,其中大部分时间已非汉地政经中心;而汉地的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到民国,都还保持在苏浙之江南中心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