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诗词学院基础二年级讲义 (1)

 爱雅阁 2017-07-05
基础二年级
律诗章法决定作品质量
第一讲
起承转合概论
大家好,首先祝贺大家能顺利的升级到基础二年级,我记得在同学们来到中华诗词学院的时候,我就告诉你们一个秘诀“会打字+坚持=成功”。前面三个字简单,就是“坚持”很难,如果克服了这点,那么成功就在大家面前了。成功不是某个点,而是连贯的整体,它由无数的点组成。我们每天的努力,都是一个点,不管看似多么微不足道却都是不可缺少。
学贵有恒,学贵有诚,学贵有韧。
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天,把握每一天,把成功之点连成成功之线。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讲课的内容就要逐步加深了。所以,大家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讲,遇到一时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和同学们讨论,要及时的反馈给主讲老师,并且在辅导课上彻底的把它解决掉。课后我们要反复把讲义多看上几遍,当大家真的把讲义吃透了的时候,我们写律诗的感觉就会得心应手。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慢慢的积累写律诗所需要的汉字和知识,因此,课后的复习尤其重要,其重要的程度超过课堂听讲。 
言归正传,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基础一年级我们讲到了押韵,也讲了中华诗词学院要求压《平水韵》,今天我们说“起承转合”其中的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的内容。下面,我们展开格律来讲,格律中的起承转合的内容,首先起承转合是四个独立的部分,它们具有独立性,这一点大家须记住。
“起承转合”正式提出来,是汉朝的一个叫“枚乘”的人第一个提出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而没有异议。汉朝有四大文学名人,历史上称为汉四杰,分别是班固、杨雄、司马相如、枚乘。起承转合由枚乘对诗三百以及先秦诗歌的总结和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个概念,枚乘本人在汉朝就是著名的辞赋大家。
从汉朝至隋朝,官方没有正式发布,但官方和民间一直在使用,只是官方的使用,在一定特殊的场合下予以明确,比如,祭祀时以及一些(不是全部)重要的宴会时。隋朝建立以后,以钦定的名义发布,并由礼部下辖的“清商署”执行,并在科举考试中作为硬性规定。 
⑴起句:我们先来说起句,起句指的是七律和五律的第1、2分句。起句的格式大家都已经了解了,起句格式有四种,其中两种押韵、两种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这几种格式大家最好灵活记住,不要死记硬背,具体的内容请参考一年级的讲义。一般说来按宋朝定型的格律,起句前分句押韵不使用偶句,若起句前分句不押韵的话,一般来讲,以选择偶句较佳。注意:我们只是说一般,没说必须。唐朝律诗就开始有偶句与非偶句之别。诗是给人读的,因此,第一句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来说一下第一句的写法:
1、写律诗时,在第一句就必须直入主题,忌讳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2、律诗,我们可以在唐诗中看到先写景的,这就是以景语起句,这就是著名的“比兴”中的“兴”。大家要注意“兴”在起句。所以,我们主张继承选择符合内容格调的景来起句。
3、选好符合内容格调的景以后,首先要把握的就是直入主题,不要偏离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4、慎重的选择适合主题的景来作润色,这就是律诗对起句的要求。比如,内容是好心情的话,起句就不能用雷电雨雾这样的景,也不能用秋雁寒风这样的景,这就是我们要说的起句的选择。
那么,什么是景语呢?用景来写成的句子,我们中华诗词学院定义为“景语”。下面我们来交流借景语来说情,景语指的就是,选择符合主题的景物来作具体的描述。起句一般采用借景语来说情的手法完成,首先选择符合主题的景物来作具体的描述。
这个描述的过程,是从眼睛外向眼睛内(也就是内心)的过程,从眼睛外→眼睛内,是被动地接受景物,从而做一个实际的描述的过程,这个描述不可脱离了实际。比如,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已经不可能再见到“竹篱江畔宅”这样的景象了。
因此,写诗的时候是不是不可以这样写呢,正确的选择是所使用的这个景物,与作品是否有密切的关系,这里强调的是密切的关系,而不是牵强或没有关系。任何文学作品,“创作力”才是它的生命力的来源,随便拿古人的东西凑出一个作品是不合适的。如李白的:“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这个景是个远处的景,而非眼前之景。
再比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个景,若是人在低处,无论如何都是看不到的,因此人肯定是在高处才行,这些作品在第一句就已经地透露了人、事、时、地、物了,而要读明白这些内容,仅需要仔细、逐字阅读即可,并不需要多高深的文学知识。以上我们讲的就是起句。
接下来我们讲承句。
⑵承句:起句写好后,接下来要写的就是承句(颌联),也叫颔联。承句必须是偶句,承句是一首七律或五律的第3、4分句。承就是承接,既然是承,那么就必须在起句的基础上继续,继续在景语上写作。但承句的景有别于起句的景,得换一个角度看事物,否则就成了罗嗦,或是拖泥带水,重复从来不是美。
比如,李白的《送友人》中的起句和承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这里承句的“此地”指的就是前面的位置。“此地”先承接了上句 再“一为别”铺展开来,“万里征”点明了主题,要远征。第4分句也就是承句,为前面四个分句略为“收”一小下,小结前面的为转句做准备。 
到此,上章就算是完成了。起句和承句为上章,那么转句+合句呢,就是下章,章法就是:两章的内容要有区别,但不能离题。上章以景语为主,我们再来看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样是这样写的,承句也是以景语来铺展。
杜甫由鸟之后看见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无边落木”这也是承,由“无边落木”到“不尽长江”为上章收了个好尾。上章到此结束,景语至此结束。这样不仅完整而且完美,至于承句的偶句,以前我们说过了,偶句讲究的就是“义对”,义对可以忽略词性,比如:落木对长江;“落木对长江”落对长,落是动,长是形容,按照词性当然是不合适的。但是按照偶句却是正确的,这就是义对,古人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词性。
在基础一年级我们就对义对讲了许多,这一节我就不多讲了,大家有不明白的可以回头看讲义。
⑶转句:现在我们说律诗的转句(颈联),颈联也就是“转句”,这个转也非常重要,第5、6分句是律诗的转句,和3、4分句一样转句也必须是偶句,这个是没有选择的。注意:我们写转句的时候,若还是停留在前面的景语上继续,就是拖泥带水了。比如 我们开车要转弯,当然就要变更方向,因此转句绝对不可以在承句的内容上继续写景,转句的内容必须是不同于承句的内容的,但这绝对不是完全撇开承句去转,而是在承句的基础上转,否则就会脱离主题。
我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阐述的内容就不能相同,总体来说,承,是一个外在的景,由外向内心进入的方向,而转,则是反方向的,恰恰是由内心向外传递信息。更简单地讲,承,是客观(也就是景物),转,是根据客观,而由主观(也就是我们的思想心情)发出的信息,这样就很清楚了,这个主观是建立是客观基础之上的主观,也就是不可脱离了起承两句的景物,在起承两句是基础上转入情。
比如李白的这首诗中的承转句: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家看,很明显的李白的转句转向了入情。但是李白转句的入情完全是根据承句而来的,是因为别后孤蓬万里,才有了转句的浮云游子。
由承句的景语,转向情语的时候,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这里大家要格外的留意。因为写律诗的时候,转句若是直接由景语转入情语的话,上下章会断裂。因此,转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第五分句要跟着第四分句来写作,转情语时也是跟着承句的内容来延续,这样才不会发生断裂。所以由景转情如何不断裂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现代律诗并不涉及到衔接。
下面,我们来继续刚才的例子,如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的“万里”扣着前面的“长江”,是不是没有断裂呢。很自然的就从景语转到了情语,再回头看李白的: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由“万里征”到“浮云”,一去浮云千万里,衔接紧密,没有问题的,“浮云”到“游子”就是景语到情语,看到浮云想到离家在外的游子。同样是很自然的“转”,转句的要求和承句一样,我们这里就不多说,转句和承句在偶句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是承句和转句,一个是景语,一个是情语,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但在律诗基础年级时,我们不作这样的讲解,这个部分的内容会在以后作具体的讲解,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如果情语在前的话,通常情况下,气势上要是写透了写完了,那么后面的景语就是成了多余,也就是画蛇添了足。唐诗的这种写作律诗章法都是很高明的,写律诗的这种章法到宋朝定型以后至今有800多年了,不曾改变过。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律诗的这种章法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继承。
所以我们先从上景下情开始学起,要求律诗的起句和承句写景,写景是律诗的上章,也就是起句和承句是律诗的上章,律诗的5、6分句为转句,是由景转情。
四、合句:合句(尾联)由律诗的第7、8分句组成,合句不一定是偶句,使用不使用偶句由作者自由决定。合句的前分句,也就是第7分句总结前面6句,尤其是要对承句和转句进行总结,合句的后分句,也就是第8分句是对全诗的一个总结,当然对第8分句不止是这个要求,还有更详细的章法,在以后的课程中会逐步讲解。
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只是大的方面,尚没有深入到具体的细节,具体的细节会在以后的课讲解中,句句分析字字分析地来进行讲解,哪个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如何安排,字与字之间应如何搭配与连接,什么样的搭配有什么样的作用等等内容都会在课堂中讲到的,我们今天交流的内容仅仅是一个大的框架。
起承转合并不是基础阶段讲了以后就不再讲,相反地以后还会讲到。阶段不同,起承转合这四个步骤所讲解的内容就不一样,我们要一步一步地来。因此,没听懂的朋友们不必着急,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目前,已经学了起承转合的朋友们,最直接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起承景,转合情。其他的我们暂时不要管,做到这一点就OK了。
现在,我们只管起承转合,掌握它、运用它、直到熟练,那么,谁都可以很容易地写出律诗来的。因此,在还未上多少节课的时候 一定不要着急,一步步地,每周我们都有提升,积少成多,厚积而薄发,最终同学们都能真正成为高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