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丁口论第十七章之二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感通天下 2017-07-05
        如果说第十六章讲的是个人修养之道,必须致虚极守静笃。那么第十七章就是讲为政之道、掌权掌大权执政当帝王之道。同样是当帝王,老子想象中有的人能够与老百姓保持一定距离,从来不干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天下太平,人们好像不知道有帝王存在一样,我行我素,自然而然的生活着生产着。老子认为这样的领袖人物才是最理想的人物。不是不干事,而是只干他应该干的事,春风化雨。而不是什么以天的亲儿子的身份出现,呼风唤雨,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打乱。第二种为政者明显给老百姓作了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帝一时,百废俱兴,人们都能感受得到,赞口不绝。人们拥护爱戴,甚至敬若神明,视若亲人,关爱备至。那些第三等的为政者,人们总害怕与他们见面,总觉得他们太厉害。打着为公的旗号,总在损害老百姓的利益。特别是第四种为政者,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断绝了老百姓的活路,老百姓不得不将他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
    为什么官民关系国家与老百姓会形成后面两种不理想的状态呢?
    老子认为根本原因是信不足焉,统治者没有取得人民的信任。
    我们知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总会有矛盾,总会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冲突,统治者有权有军队有暴力机关,常常会动用这些暴力来镇压、威摄老百姓中的违法犯罪者。老百姓通常也不会去与统治者硬碰硬,交税也好,服劳役也好,只要不特别过分,为了公共利益,老百姓也认了。问题是一些统治者花言巧语总在打着为公的旗号,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例如给民众的税收负担超越了他们的承担能力。还别出花样巧立名目进行加码盘剥。这样老百姓就不相信他们了。说是为兴水利收钱,钱收上去了,中饱私囊,撒点胡椒面做做样子、忽弄一下上级和百姓完事了,水害依然。官又没有法律官,于是老百姓不信任这些官了,只得揭杆而起将他们推翻。
    为政者一定要取信于民,让人民感受到政府是真心实意帮助他们作事,为他们谋利益,他们就会与为政者扭成一股绳,同心同德干事业。国家才能够形成如铜墙铁壁一样的稳固和强大。
    取信于民这话人人都会讲,一到实际利益冲突摆在面前,许多为政者就会私心暴露、贪心显形、口是心非胡作非为了。所以为官当政者,一定要出于公心、先正自己、才可以取信于民,才能够正国家正天下。没有取信于民的愿望和能力,就是不当位、那就主动辞职吧,干下去迟早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遗臭万年。
    帝王是最大的官,是统治阶级的最高领袖和总代表,一言一行关系到全国老百姓,更要言行一致、取信于民,才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真正的奉献,享受为民立极的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