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重读第十四章混而为一

 感通天下 2017-07-05
          老子所讲的道,第一是客观存在物,第二是客观存在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第三是客观存在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所显示出的人已经认识与还未认识的规律性。由人感知认识命名的事物信息在人脑中也建立起一个道的模型镜相和系统。道即天即先天存在的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人头脑即人心中的道是客观存在的道的模型镜相。人与生命是道的产物,体现着道,特别是人,企图完全认识道利用道,达到天人合一、道心合一的境界。
      第十三章提出圣人宠辱不惊,是因为他们认识了天下为公的大道。不是专门为自己活着活得更好,这样圣人就脱离了个人主义的低级趣味,成了天下为公的楷模和榜样。
      为了说明天下为公的道理,第十四章又从根本上讲了道的混一性。
      第一,老子讲: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老子想象着我们感知的客观事物,发现了有的人眼睛尖看得很远很细小很清,有的人超越平常距离就平常大小就看不清楚了。有些动物的眼睛更尖锐。且不要说我们的眼睛还都有一定的视角范围,在视觉范围外的事物是看不见的,还有盲区,也不能感知视觉范围内的一些事物,还有幻觉,更干扰着我们的认识。
      老子象庄子一样想象着一尺之棒,每天将之一分为二,留下一半继续分,分到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分到只有一个分子的时候,我们眼睛是看不见的,尽管看不见,科学家用仪器还可以发现,用实验方法还可以将之分成基本离子。将来科学手段发达了,仍然可以继续分。庄子说这样分的结果万世不竭。老子说这样分的结果达到了视而不见的状态,名曰夷。夷所指的物质微粒,不但视而不见,而且听而不闻。那种最小的微粒肯定也在运动振动,肯定也会发出振动波也就是形成声音,只是我们人的耳是接收不到它的声音了。老子又将这种听之不闻的状态命名希。处于夷希状态的物质微粒,同样也有体积,国为在微观世界状态,所以我们人企图用自己的触觉系统来摸到,那是不可能的。老子又将搏之不得的状态命名为微。老子最后归结了一下,夷希微的事物状态,实际上都是同一物质微粒的存在状态,有可视的因素可闻的因素可触摸的因素,尽管在老子那个年代不能用科学的手段感知命名,那种混一的物质微粒却存在于老子这样的哲学家思想家心目中。
      老子的伟大不仅在于用哲学头脑发现了物质微粒,而且认为那种物质微粒状态,那种无限细小的物质存在状态,一定是宇宙的初始状态。是混而为一的如云雾的状态,是那种混一的状态,如空中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的水蒸气,可以变化出云雾和雨水一样,才发展变化出了整个宇宙中的物质存在变化状态。人又从中发现了物质变化的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可重复又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改变。老子认为那种混而为一状态,就是道。
      老子进一步思考那种夷希微的混一状态,其上不徼,其下不昧。也就是说那种混一的微观状态,分辨不出光明和黑暗来,人们很难认识和穷尽。然而人们总企图去认识。老子讲,如果你认识到了那种混而为一的状态,就将它作为一来认识这个宇宙世界吧。由一开始,一直数下去,你头脑里就有了无限自然数列。作为头脑里的数学镜子来认识客观世界吧。老子接着论述到,这种混一状态,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在这里强调了无不是真的没有物质了,而是物质处于我们认识范围之外了,处于微观世界状态了。老子尽管不能视不能听不能触到那种微粒,却能够想象到它的存在,因此老子接着给那种状态命名。老子说,是谓惚恍。你说存在吧,拿不出来,无状无象,你说不存在吧,分明我的头脑告诉我,它一定是一种客观存在。特别是这种微粒的运动中的规律性。说起来更玄。与外行人讲,根本说不清。因此老子接着讲,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然而老子坚信,那种惚恍的状态混一的状态有规律性的状态一定存在。而且是道的本来面目。
       所以上一章老子讲天下为公是大道,许多人认识不到。因为那也是希夷微的混一状态啊。
       老子在这一章最后讲: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
       一个人如果善于追根究底,就能够理解道,就能够掌握道古始的混一状态,就能够自觉运用这种混一的空无状态,特别重视这种状态,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全人类都这样认识了,就到达天人合一、道心合一的状态了。
       反复诵读原文,反复思考揣摩,老子真伟大真细心真深刻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