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六种境界

 qymq 2017-07-07

关于人生境界

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提出,哲学的任务包括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认为人做各种事的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的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佛教禅宗的禅宗三境界是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美学家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即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孔子将人生境界分为六种:“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孔子的人生六种境界常常作为中国人对照自己的每一个年龄阶段的身心修养、生活质量及价值取向的标准,再谈六种境界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认为一个人要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是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概括的是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第三境界(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认为一个人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定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孔子的人生六种境界

孔子的人生六种境界常常作为中国人对照自己的每一个年龄阶段的身心修养、生活质量及价值取向的标准,再谈六种境界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境界一:“十五志于学”

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年青时应该努力学习。这毕竟是孔子理解到的,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孔子,现在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其一,很多青年人的生理越来越早熟,心理越来越晚熟,他们不知道何为“志于学”,也不知道为何要“志于学”。其二:很多成年人也无心“志于学”,理由很简单,不用学,学没用。

如果有人偶读孔孟,身边的人一般会晾笑一句:“神经病”。大部分的人们也被恶性的实用主义思想所侵蚀,生命质量与生命优雅竟成为了鱼与熊掌,那种只有靠书本才能相伴入眠的生活似乎也成为一种奢望。前者是不懂事,后者是“太懂事”,是幸还是不幸?

境界二:“三十而立”

孔子认为,三十岁左右的人应该有了自己的事业,不一定是什么大事业,但必须有一定的人生目标,最起码得有近期目标。这种境界的人的特点是:生活独立,情绪稳定,目标明确,奋斗不止。

如今多元的现代社会,本该而立之年的人们的人生境界如何呢?很多人的生活是富足的,可思想是迷惘的。这种迷惘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或对人对事的信任度较低。也许我们在为生活忙碌的同时,在创造了丰盛的物质的同时,我们经意或不经意地忽略了一些心灵中美好的东西,我们是否本末倒置了呢?

境界三:“四十而不惑”

孔子认为,人到四十,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就没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明确的了。其实,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高度繁忙,但大多数人的成长相对缓慢的时代,因为人的寿命较短,很多人也许等不到成熟就也结束了。以孔子的阅历,四十不惑也为先知,那么,面对现代社会这台高速运转的过滤机,我们能等到四十才不惑吗?强调什么都是年青化的社会,四十岁,你也不在年青,也将是被过滤去的年龄了,若能十五而不惑,三十而不或,岂不善哉,妙哉!

境界四:“五十而知天命”

这被有些不思进取之人错意成了自己不思进取的堂而皇之的理由。他们认为,人上五十就应该知天认命,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这其实玷污了孔子对人生境界的理解,知天命并非是要你认命,不须要再奋斗。

这里指的“天命”既“天道”,是指洞悉事物发展的规律,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对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主观因素和存在于世间万物的客观因素的高度认识的高超智慧,这是人生境界也入化蓁的标志。一句话:“知天命者,真理在我手中”。

境界五:“六十而耳顺”

这同样也被一些老年人理解成了:人老了,就什么也别说,什么也别做,别人说什么,自己听什么,听不惯,走开便是的消极的人生态度。这其实也是小瞧了孔子的人生境界,耳顺并不是要老年人当耙耳朵,当睁眼瞎。

其实“耳顺者”大智慧也,耳顺实在是太不简单了,耳顺是必须站在说话人的立场,和说话人一同思考,一同呼吸的。小孩的话自有小孩的道理,大人的话自有大人的道理,正确的话自有正确的道理,错误的话自有错误的道理,这需要听话的人多大的胸怀,多大的智慧,多高的人性?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唯耳顺而已。

境界六:“七十而从心所欲”

中国武侠讲究剑由心生,而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这不过是移植了孔子认为的人生的第六种境界而已。所谓心从所欲,是指一切优雅的行为都也成为无意识行为,因为意识也融会在心中,也和你成为一个整体。一切美德都也成为一种自然的流淌,或“为”或“不为”都十分完美,不须刻意,更不须掩饰,这已经是神,是圣了。我们能否达到这样的境界不重要,重要的是已有这样的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