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点燃学生阅读的激情

 宋沅玲 2017-07-10

  学生在做阅读短文时,往往像老虎咬刺猬——无从下手。究其原因,除了阅读量较少、知识面狭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读书不讲方法,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纯粹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表现在平时学习课文的时候被动消极地跟着老师走进每一篇课文,而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针对这一情形,在教学中我试着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
  一、反复地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看到一篇文章,首先要反复地读,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我采用了“师生赛读”的方式,故意告诉他们:“老师第一次接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读了好几遍才读好、读懂的,我相信学生们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时学生们早就跃跃欲试了,带着阅读期待,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去,读完后都能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来。有的说:第一遍读的时候,还真没读懂课文是写什么的,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直到第五遍,眼前才越来越清晰——原来课文是写了一位“天游峰的扫路人”。立刻就有同学跟着说:是啊,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还在想,课文的题目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一看就知道是写人的,可是却发现有好几个自然段都写了天游峰的高与险,那课文到底是写什么的呢?心中就自然产生了疑问,于是我就一直读,反复读,最后终于知道是写人的,而且还知道写天游峰以及写游客的内容都是为了突出扫路人形象的。
  这一环节强调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整体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
  二、提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于一篇文章,从整体上感知只是理解文章内容的第一步,要想深入理解,必须学会质疑。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交流。老师及时捕捉到了学生的“犹豫”,其实,这正是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一犹豫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质疑—再思考”的过程,此时学生的回答已经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阐述个人感受。而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在接下来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过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作用。再读文章,他们就不难用文章中的词语“豁达”“开朗”“自信”来概括了。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中心!
  三、体悟内涵,一字一句总关情
  把握住了中心,回过头来再读文章,就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是围绕中心来写的,正所谓一字一句总关情。上文中找到了关键词“豁达”“开朗”“自信”以后,顺着思路,学生就会到文章中去寻找和中心有关的句子、段落等等。这时,描写老人外貌、神情、动作的语句就会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理解文章、体悟内涵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人物形象、自然景观及生活场景一一呈现在面前。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可抓住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30 年后,作者又来看望扫路的老人,他们之间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通过这样的引导,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从中感受到老人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披文入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所描述的情景与情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情感便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