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逆散和吴茱萸汤案

 AB向往神鹰 2017-07-12
王某,男,68岁,农民,1990年3月6日初诊。

主述脘痛,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半年有余,加重亦逾二十日矣。

作胃镜检查,发现贲门下小弯侧有3cm×3cm巨大溃疡,表面被坏死苔,边周不整齐,隆起。诊断为胃癌。

患者大骨枯槁,大肉陷下,面色萎黄,夭然失泽。胃脘疼痛甚剧,食后加重,手不可近,夜间疼痛尤甚,住院期靠注射度冷丁缓解。

嗳逆吞酸,恶心呕吐,吐出或食物,或痰涎,大便十余日始得一行,未见吐血与黑便,口干口苦。舌质淡白,脉象弦细。

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损者益之”之旨,又参东垣“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又以下行为顺”之意。熔健脾益气、行气消瘀、调理升降数法于一炉。

拟四逆散合吴茱萸汤加味:柴胡12g,白芍15g,枳壳15g,甘草6g,人参10g,吴萸6g,三棱30g,莪术30g,黄连6g,苏子30g,生姜3片,红枣6枚,二剂。

嘱令停服西药,禁食高蛋白食品。

二诊:药后当晚大便得通,心下疼痛明显减轻,再未使用度冷丁。仍恶心呕吐,嗳逆吞酸,舌脉同前,再进原方三剂。

三诊:疼痛止,再未呕吐,精神振奋,胃纳醒,大便日一行。生机已萌,依原方加鸡内金10g ,三剂。

四诊:脘痛再未发作,泛酸止,胃纳大增,日可进食半斤左右,舌色转淡红,精神大好,显有柳暗花明之感。

脉象弦细,心下仍拒压,肢体有时颤抖不已,此乃气血虚损所致,需增健脾补中之品。

拟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味:柴胡12g,枳壳15g,白芍15g,甘草6g,人参10g,白术15g,茯苓15g,三棱30g,莪术30g,牡蛎30g,鸡内金10g,每日一剂。

之后,诸症渐轻,乃至消失。中州脾土渐渐生化气血,敷布津液,滋生脏腑,充养肢骸。

共服药36剂,面色红润,行立自如,脱肉破之象悄然离去,紫气东来之兆计日可待。

至夏,徜徉于街衢,或与人对弈。入秋,神焕肌腴,竟可下田矣。翌年,早出晚归,寒耕热耘,一如既往。偶尔饮酒自乐,亦无所苦。

自知癌瘤消失,不欲破费检查,经再三解释,并由余交费,方于11月29日在原医院作胃镜检查,幸如所料。

解说:饮食劳倦,脾胃损伤,游溢之精不能化生气血,留蓄中焦,为痰为饮;加之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顽痰死血互结,日久形成癌肿;癌肿更加剧脾胃之升降失司,胃肠之输导障碍。故腹痛剧烈,呕吐不便,纳谷甚微等症状日重一日。

诸癌绝症,明知难以救治。然不忍患者有闻绝望之词,多疏扶正祛邪之方,效与不效者参半,亦有延生三五年者,诚治愈率极低,然亦不乏侥幸者。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各家论述

《注解伤寒论》: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内经》曰,热淫干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医方考》:方中吴茱萸辛热而味厚,《经》曰: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走下焦而温少阴、厥阴;佐以生姜,散其寒也;佐以人参、大枣,补中虚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