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全的建盏釉色详解

 林小霖 2017-07-16

建盏的美,需要静心的品味它。它不施浓墨重彩,却得以窑内自然形成的多彩绚烂。而这种绚烂却深深的隐藏在它低调而恬静的外表下。建盏的黑,是包容万事万物的神秘色彩,乍看平淡无味,却又暗藏各种美丽的釉色。

建盏的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在窑炉焙烧的过程中,由于火候与气氛的原因,它会呈现出各种自然奇特的花纹。今天古盏堂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最全的建盏釉色详解。

这些花纹与一般的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不同,不是人工在器物上描绘或刻画图案,而是釉水本身产生变化的结果,称之为“窑变”。

由于烧制技术的关系,建盏花纹不可能固定于某一种形状,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建盏都具有窑变的效果,故而这也是建盏收藏价值的成功之处。

烧成后的建盏釉色复杂多变,同一件器物的同一种釉色,都有深浅不同的变化,往往会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的釉色,根据美学色谱构成的原则,建盏的釉色可分为:

乌黑釉

黑釉是建窑标准的本色釉,大多作为底釉并呈现自然奇特的纹理,也有作为单色釉而存在的。

1∕ 纯黑色

乌黑如漆,表面非常光亮,后人俗称为乌金釉,建窑以铁作为着色剂,是一般意义上的黑釉。

黑釉

而真正意义上的乌金釉,是清康熙时期景德镇新烧的一种光润透亮、色黑如漆的纯下黑釉,采用地产乌金土制釉而成,与之相比,建窑黑釉不如它平滑干净。

乌金釉

2∕ 蓝黑(绀黑、青黑)色

蓝黑色,黑中泛起天青色,釉水滋润,是建窑的典型釉色。宋代文献称为“绀黑”,古代诗文称作“紫欧”,指的就是此类釉色,明清时著书中则称为“紫建”。其中深沉厚重的,宋代文献称为“青黑”,是建窑珍贵的釉色。

“绀黑”之“绀”属天青色的范畴,是一种深青透红的颜色,由于蓝色的元素居多,故也称为蓝黑。

“青黑”之“青”,亦属于蓝色范畴,比普通的蓝更显得深邃、浓重,故青黑亦属“蓝黑”范畴。

故有“蓝黑泛蓝,绀黑泛紫,青黑则泛青”之说

3∕ 黑褐色

以黑色为主色调,略带有稍黄或泛红的成分,光泽度比纯黑浅淡一些,釉色也比较厚实,类似乌黑。

黑褐盏

杂色釉

杂色釉是建窑次生的颜色,胎釉成分与黑釉基本相同,由于在窑炉焙烧过程中受窑位、火候、气氛等影响,造成色彩变异,也别具情调。

4∕ 酱、褐色

酱、褐是两种非常接近的颜色,都含红、黄、蓝色素,又略有不同。酱色以红居多,褐色以黄、蓝居多。釉层显得薄,酱红釉亦称柿红釉或铜红釉。酱褐釉色不稳定,多变,光泽度不够强烈,偶有细小冰裂纹或不规则的褐色小斑点,下垂现象少见,器物口沿稍带铁锈色,露胎部分显示红褐色胎骨。

酱褐兔毫盏

5∕ 青绿色

有青绿、黄绿或青褐色,釉层厚薄均匀,火候高。玻化质感强,常有冰裂纹。一般作为单色釉而存在,或内底及腹外底积釉成黑色,民间俗称茶叶末。少量呈现兔毫纹,南宋诗人陆游诗曰“绿地毫欧”“银毫地绿”指的即是这种。

茶末釉盏

6∕ 灰、白色

灰有浅灰、深灰、灰青等,质量参差不一,釉层厚薄不匀,其中有少数火候较高但气氛差的作品,如灰釉中的灰皮,白釉中的灰白等,光泽度较强,多数火候和气氛差,有的有冰裂或不规则的橘皮纹或疵点,质量上多属较次,但也有个别玩家觉得别有玩味。

白釉中的灰白

建盏之所以能够收到古今中外茶家的青睐,究其本质在于幻化万千、绚烂多彩的釉色和斑纹。如果没有这些自然天成的釉色斑纹变化,建盏也只是一只普通的黑釉茶盏,即使坯质、造型再好,衬显“茶白”的釉色再黑,建盏不会有太大的特色,也不太可能超过早已名噪天下且是正官窑——定窑所产的黑定茶盏(也是黑釉),更谈不上宋人的推崇和今日的名扬海外了。

事实上,建盏的釉色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建窑的釉属铁结晶系黑釉,是草木灰与天然釉石混合的单色釉,釉面呈色通过不同的铁氧化物晶体来表现。由于窑内温度的不同、坯体和釉药配方的细小差别、窑内氧化还原气氛的微妙变化,釉面上的铁氧化物析晶就幻化出复杂、多变的釉色和斑纹效果,也就是所谓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