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离骚》分解之三 【原文】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①。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②。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③。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④。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⑤。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⑥。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⑦。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⑧。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⑨。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⑩。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11)。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12)。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13)。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14)! 【注释】①滋:培植,滋润。畹(wǎn):古代地积单位,等于三十亩。一说十二亩,又说二十亩。树:栽种。百亩:也是栽种得多的意思。②畦:《说文》:“田五十亩曰畦。”这里作种植用。留夷:芍药。揭车:草名。杂:间种。杜衡:杜若,马兜铃科。芳芷:芳香的白芷。③冀,希冀。峻茂:犹繁茂。竢时:同‘俟时’,等待。刈:割、收获。④萎绝:枯萎黄落之草。何伤:有何悲伤。哀,哀的是。芜秽:本义指田地长满杂草,这里比喻众人变节。⑤众:指群小,楚国的腐朽贵族。竞进:竞相进取。凭:满,楚方言,听凭,听任。求索:这里应是乞求索取之意。⑥羌:何为。内恕己:对内宽恕自己。量人:谓衡量长短,以至苛责于人。兴心:生心。⑦忽,忽然。驰骛:狂奔乱跑。追逐,追逐利益也。⑧冉冉:渐渐,慢慢。修名,修德之名声。⑨坠露:掉下的露珠。落英:落花。⑩苟:假使、如果。信姱:(沌意:信誉好)。练要:谓精诚专一,操守坚贞。顑颔kǎn hàn:洪兴祖补注:“顑頷,食不饱,面黄貌。” (11)木根:树根。贯:贯穿。薜荔:木莲。落蕊:凋落之花蕊。 (12)矫:矫正,矫除。纫蕙:缝缀香囊。纚纚lí lí:长而下垂貌。 (13)謇:直言曰謇。前修:前代贤人。 (14)虽,纵然。周:合,周到。彭咸:(详解见下文)。遗则:遗留之法则。 沌意:这段大有谴责人心贪婪,众人皆醉我独醒又不愿生之意。园圃百亩维我独馨,却是众芳芜秽。追名逐利虽非吾心之所急,我也是年老将至,没有功名,空有前贤法典,却不能让世俗折服。既然不能周旋于今人,不如地下追随老彭。看来屈原早就有辞世之心,绝非一时性起。在这众芳芜秽皆萎绝,众人竟进以贪婪的时候,唯有我,朝饮坠露晚餐落英,辛苦顑颔亦何伤。到头来落得,修名难立,余心所急。空有济世才,白读圣贤书,却不能让世俗折服,让君王垂青,终因今人不周而弃世。真真令人挽额。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只要我的情感是信誉好精诚专一的,下巴颏饿黄饿长又有何伤心?顑颔:饭不饱面黄曰顑,颔,下巴颏。意思应是吃不饱下巴颏都饿黄了,所谓面黄肌瘦矣。可以想象,屈原一定是个面颊深陷的清癯老人。 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可以让树根结出白芷,可以将薜荔的花蕊贯穿起来,矫除菌桂以便缝制蕙囊,将胡绳理顺,这些都是艰难的工作,特别是前两项,几乎是不可能。这些应该都是为下句‘謇吾法夫前修兮’作铺垫,表述效法前修有方,治世有法之意。白芷根茎粗大,可入药,有解毒美容之功效。屈原应是美男子,应会注重美容,后面曾说连女子都嫉妒其峨眉。也许正是这样原因,屈原对能解毒美容的白芷情有独钟。至此,我脑海里的屈原形象已具雏形——一个稍有女气的清俊老者。人说,南人北相,能坐大堂,男模女样,迷倒群芳。不过如此吧?面相决定,屈原只能是偶像,却坐不得大堂。人之命,天注定,一丝一毫不移动啊。惜哉惜哉!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虽然不能和今天的人志同道合,我愿依从彭咸遗留下来的准则。依彭咸之遗则,都解作慷慨赴死,以死相谏之意。彭咸其人,说法很多,一,王逸《楚辞章句》说:“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 彭咸 乃颛顼的后世子孙,楚人的祖伯。据《宋史·邓得遇传》说他的故乡在潭府(长沙)。彭咸,是个胸怀大志、刚正不阿、不从流俗,在殷商末之际为殷商朝臣贤大夫。他是殷朝耿介之士,直谏商王不听,不得其志,以投江自尽表示抗议,被后世列为人臣的楷模。后人赞称彭咸为“天下第一谏”。二,文怀沙说彭咸即比干,彭比双声,咸古音干。三,彭咸,即彭祖(祝融),太阳神。上古神话认为日神及其宫殿在大海中。屈原赴水,即投寻彭咸所在之仙居也。我以为,从史学角度讲,第一种说法靠谱。第二种说法貌似牵强。第三种说法根本就是牵强。 说起彭咸,有些奇怪。此人被赞为‘天下第一谏’,而史书上却鲜有记载,据说,彭咸乃彭祖第三十四代裔孙,字福康。商(殷)代帝辛(又称纣王)时(商纣、殷纣同),官为贤大夫。纣愈淫乱不止,咸公与众卿渚臣数谏帝辛,君不纳,太师、少师谋遂去,咸公欲投水而去。(竹书纪年有载:“殷末彭咸,谏纣不用,投江而死”)。说得有模有样有鼻子有眼,然而他在历史上有名的事件中出现,别人都在其中因此而得名,他却被淹没的一丝痕迹都没留,这实在是个奇怪现象。害的我现在想找一张他的图片都不可能。叫人不得不怀疑此人的真实性。而屈原的在其作品中又一次给他扬名立万正了名。 文人就是文人,把死也说的那么文绉绉。屈原还在不同作品中多处提及彭咸,可见其必死之决心并非一日,他是一定要学前人以死相谏的,只可惜他连死谏的机会都没有,只好以死殉国。悲催的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