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2】。化而欲【3】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4】。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5】。 【注释】
今译:道永远是顺任自然,好像是无所作为的,但万事万物由道而生,因此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为的。候王若能持守“道”,万物就会各顺己性,自然生长。自生自长而至贪欲萌作时,就用“道”的真朴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住它,就不会起贪欲。不起贪欲,就会归于平静,天下就会安定和谐走上正轨。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相传汉河上公在注解时将《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1-37章为“道经”,38-81章为“德经”,此分法为后世所接受。 本章为“道经”最后一章。此章句式跟第32章非常类似。 两章句首都是讲道的特性:“道常无名朴”(32章)VS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本章);然后指出候王“守道”的结果:“万物将自宾”(32章)VS “万物将自化”(本章);接着,在天地化生的过程中,在候王“无为”的治理下,万物各守边界,保持平衡:“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32章)VS “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本章)。 本章和32章放一起简直可以称为姊妹篇,而且是那种孪生的姊妹,不仅外形类似,而且一脉相承。老子为何如此安排,李姐也是不明觉厉。 虽说本章被后世划分为《道经》最后一章,但完全感觉不到作品有所谓总结之意, 整部作品每章阐释的意思都很完整,独立成章,每章之间又相互印证逻辑一致,丝毫没有割裂感,就如老子书中所说的“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从任何一章开始读都没问题,其智慧“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信手撷取,皆是精华。 林语堂先生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借庄子(《庄子. 外篇》第十三章《天道》)诠释本章,可谓两相映照,十分精彩:
《道德经》中多次提到“候王”,将道的智慧与候王的作为联系起来讨论,有人将《道德经》称为帝王之学,其实颇有几分道理。老子的视野很开阔,不拘泥于一事一物的羁绊,看到的是天下,探讨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但凡帝王,若能有此眼界,治世爱民,想来也是一代明君。 老子之学于帝王,可以治理好国家;老子之学于组织,可以管理好团队;老子之学于个人,可以修为好自身。 “无为而无不为”,既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敬畏。信任生命本来的力量,敬畏事物背后不可见却无时不在发生作用的“道”。而这些事物中的“道”,哪怕被发掘出一点点,对人类社会的指引,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基础物理学的研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科技和生活,我们有了“电”,有了“网”,有了人工智能,我们能天涯咫尺,我们能上天入地,依靠的,正是“道”(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的力量。无为,即是依道而行不妄为;无不为,即是结果,意思是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可以说是位“得道”之人,他提出了经济的发展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引导,提倡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其核心思想至今仍然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而未被颠覆,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经济学奠基人。 老子深刻地洞察人性,其目光穿越千年,看到后人在“用道”的过程中,私欲萌动,逐渐跑偏,因此及时提醒:“化而欲作”,这句话像预言更像警示,承认人性的弱点,也提示人们觉察人性本能,不令私欲膨胀。 接着,老子给出了解决之道:“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即是回到本真。通过觉察自省,拂拭心中尘埃,回到宁静的内在。由此再次证明,老子不是消极的,并非什么事都不为,“镇”就是“为”,是在偏离轨道时去为,也就是该出手时才出手。犹如策马前行,跑偏了只轻轻的一拉,带回正轨再信马由缰。 道之“无为而无不为”,是抽象的,落实到行动层面,便是德。所以“德经”第一章也就是38章,便有“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之真言。上德是道的行动和结果,有“道”便有“德”。 《道经》的学习告一段落,而我们的行程还将继续,或许这一走,就停不下来了罢。 注:1、原文部分参考书目《老子注译与评介》(陈鼓应著) 2、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