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念头的本质是生起与消失

 上网友 2017-07-22
念头的本质是生起与消失
(2006-12-29 09:32:22)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65801010007ux.html

●susu:“看着心念的来去,不要打扰它”,我也这样做了,可是这样作时,有时我会感到一种虚无感,觉得好象把自己丢了,觉得自己丝毫没有了价值,觉得自己什么念头都仍掉了,好象变的成了一个废人。
■如是:“看着心念的来去,不要打扰它,”这句话需要解释,因为它有其特殊的含义。“看着心念的来去”的意思是整体地观察心念的起与落,而不要进入心念的内容。“不要打扰心念”的意思是不要对心念进行评价:这个念头是好的,那个念头是坏的。禅观的内容不是分别念头的好与坏,禅观的重心在于整体观察念头的生起与消失。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呢?在《大念住经》中,佛陀这样教导禅修者:对于五蕴现象,保持清楚的觉知,它生起了,知道它的生起,它消失了,知道它的消失。如此观察,可以透彻地了知念头的本质,最终达到消除执着、熄灭痛苦的目的。
开始观察心念的时候,常常会进入心念而不自知,忘记了观察心念的起与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把观察的目标锁定在念头的生起与消失上面。开始观察念头,还可以采取把念头与自己的肢体行为结合起来观察。例如,早晨醒来,先有起床的念头,然后才有起床的行为;下床后,有了行走的念头,然后才有行走的肢体动作;有了吃早餐的念头,然后才会有步入餐厅,坐下来吃早餐的行动。一个念头接着下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生起了,接着就是这个念头的消失,下一个念头的生起。起床的念头生起消失,然后是下床的念头生起消失,再后是行走的念头生起消失,吃早餐的念头生起消失........
“看着念头的来去”是禅观的重点,念头来去就是念头的生灭。一会儿是这种念头,一会儿又是那种念头,它们生起,然后消失。看着它们生起与消失,就象看戏一样,你只是看着它们的表演。不要打扰它就是不要陷入对它的具体内容的评价,在跟随它的过程中,你只是观察它的生起与消失。如果你的定力足够强,观察的重心一直是在生起与消失上面,你会发现心念的无常性,即心念总是生起、消失,生起、消失,生起、消失。善念恶念,非善非恶的念头,它们都有一样的性质:生起、消失,如此而已。
这个发现会改变你的认识,你真正地知道心念原来如此,它并不实在,只是生起消失而已。如果你在某一天真正地体证到念头的这个无常性质,这种现象也许会惊吓到你。它会彻底地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你对自我的看法。
这是佛陀的智慧,如果我们遵循他的教导,我们会在这里止息自己内心的一切痛苦,象佛陀一样,成为一位智慧、慈悲、安详的人。

你说,“可是这样作时,有时我会感到一种虚无感,觉得好象把自己丢了,觉得自己丝毫没有了价值,觉得自己什么念头都仍掉了,好象变成了一个废人。”你的这些语言都是心念的具体内容,你可以把这些念头也纳入观察的范围,你会发现,它们生起后就消失了。你感到一种虚无感,其实那也只是心的一种暂时现象,它生起以后就消失了,消失以后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这只是心念,一种暂时现象。如果此时你能从心念中超脱出来,你会发现,刚才你的念头所认为的虚无感并没有改变什么,实际上,你并没有变成虚无飘渺的空气,你发现你依然还是你自己。“好象把自己丢了,觉得自己丝毫没有了价值,觉得自己仍掉念头就成了废人”,这些都是心念,它们生起后就快速地消失了。
你如果心思细致,你会发现那些都是念头,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制造着虚假的信息给你。如果你能够力争保持清醒,你会真实地看到,你并没有虚无缥缈,你正安坐在屋子里;你也没有失去价值,放学回家的孩子依然会叫你爸爸或者妈妈;你也没有变成废人,你能够站起来,也能够行走,可以跳可以跑,可以正常的思维,正常的应对一切事物。明天还可以去公司上班,公司的同事依然能够认出你。
于是我们有了经验,自己以前产生的那个虚无感、没有价值感、担心自己会变成废人,等等,这些心念并没有什么价值,它们只是一些生起、消失的事物罢了。如果你认知到它们只是这样的性质,你的修行就是正确的。如果你正确地修行,就会有正确的结果,即各种念头会不断地生起消失,但是,它们再也不会干扰到你的心。因为你已经清楚地知道一切心念的性质只是生起消失而已。
如果你对修行有兴趣,就这样观察心念吧!

●susu:另外,不象出家人,可以什么也不去考虑,当一个念头出现的时候,也许这个念头提醒了自己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情,而如果不去打扰它,任它来去,就会耽误事情,带来可能严重的后果。
■如是:人在静下来的时候,很容易想起一些平时忽略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可能很重要。如果你在静下来的时候意识到某些重要的事情,你就放下观察心念这件事,去办那个重要的事情。待事情办就以后,再回来观察心念。如果暂时还不能办,现在就写一个备忘录,把它记录下来,借此提醒自己。
你会发现,当你写下备忘的时候,你的心就安下来了,于是你就可以再次进入观察心念。许多在家修行人都是采用这个方法,效果很好。如此,修行与事务就会两不误。
而且,当人在一天当中多次进入清静的心境下,他很容易回想起平日里忙乱的心境下被忽略的一些事情。你会发现,让自己静下来,很容易整理自己的思路。久之,你会精于此道,并发现它很有价值。

●susu:单如果去继续想,不就跟着那个念头走了吗?就不是修行了吧?怎么办呢?
■如是:跟着念头走了,这并没有过错,只是你在随着念头走的时候要清楚地知道你正在随着念头。其实,跟着念头走的同时,你同样可以了知念头的本质;没有跟随着念头走,也可以了知念头的本质。你观察心念的目的是了解念头的本质,而非一定要与念头作对,不跟随它走。
跟随念头与不跟随念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跟随心念的时候要以了知它的本质为目的。纯熟的修行者可以随时随地观察心念,不论他身处何地,不论他正在随着心念还是没有跟随心念,他都能在当下观照到它,并从这种观察当中探究心念的本质。
当修行者清楚地透视了心念的本质,念头就不再打扰到心——这就是苦的止息。


□我把susu网友的留言作了编辑,逐一谈了自己的看法。经验告诉我,观察心念的最大难度在于观察者很容易陷入念头的具体内容,而看不到念头的生起与消失。佛陀说,心念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要真实地观察到念头的这三个特性,一方面需要技巧,另一方面,需要较好的禅定能力。


●附录:susu网友在评论栏里的留言原文
很喜欢你的博客,也因此知道了阿姜查,看了你的所有文章,也看了他的所有文章,很受启发.最近,修行不敢说,但我也开始了尝试.有些疑问想向您请教一下:'看着心念的来去,不要打扰它'.我也这样做了,可是这样作时,有时我会感到一种虚无感,觉得好象把自己丢了,觉得自己丝毫没有了价值,觉得自己什么念头都仍掉了,好象变的成了一个废人.另外,不象出家人,可以什么也不去考虑.当一个念头出现的时候,也许这个念头提醒了自己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情,而如果不去打扰它,任它来去,就会耽误事情,带来可能严重的后果.单如果去继续想,不就跟着那个念头走了吗?就不是修行了吧?怎么办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