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体

 心明斋 2017-07-23

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含义

 

"本体"是'本'和'体'两个独立的汉字组成的汉语复合词。'本'字的基本含义是植物的根,'本'字的引申义是事物的本源或来源。'体'字的基本含义是人的身体,'体'字的引申义是事物的身体或形体。"本体"这个汉语复合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的主体或自身,事物的来源或根源。

二十世纪初,有学者用"本体"这个汉语词翻译西方哲学所追求的"超越一切存在者或现象、具有创造各种事物或现象能力"的根本实体。从此,"本体"一词成为了一个哲学名词。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机科学界用"本体"这个词表述和界定由Gruber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这个事物,于是,"本体"一词又成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的名词。

本体(Ontology)是一个概念框架,给出一套词汇标识一套概念,这些词汇就是术语。本体本身也需要标识,比如我们说"物理学",物理学这三个字就标识了本体。对于本体这个形而上学的东西读者没必要纠结,只需知道在数据交换平台中计算机是使用编码来标识本体的就可以了。如"JS(教师)"标识一个本体,"XS(学生)"标识一个本体,在教师本体概念框架下"性别"指的是教师的性别,而在学生本体概念框架下"性别"指的是学生的性别,再比如:在教师本体框架下有"所教学科"这样的概念但在学生本体下没有,而在学生本体下会有"家长联系电话"这样的概念但在教师本体下没有。

  
   

折叠  编辑本段  汉语词语

  

折叠 词语读音

 

拼音:běn tǐ

注音:ㄅㄣˇ ㄊㄧˇ[2]

  

折叠 基本解释

 

(1) [thing-in-itself]∶事物的本身。

八音有本体,五音有自然--阮籍《乐论》

(2) [noumenon]∶哲学名词。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常与"现象"相对)[2]

  

折叠 引证详解

 

1、事物的原样或自身

①《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驳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

②《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帝曰:'虽琱琢一字,犹是玉之本体。'"[1]

③邹鲁 《中国同盟会》:"军事用票发行之后,流通世面,与实银同一使用。然其本体无真价,不过代表实银。"

2.原来的体制、格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余按 周处 此志……更为失志记之本体,差实录之常经矣。"

3.主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

4.引申为根本的。

①明王守仁《大学问》:"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

②李广田 《论怎样打开一条生路》:"这段话真是简单扼要,说出了今天的文学的本体问题。"

5.佛教称诸法的根本自体或与应身相对法身

①《大日经》卷七:"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

②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惟二公暂入轮回,旋归本体,无故现此泡影,则不可以理推。"[2]

  
   

折叠  编辑本段  哲学名词

  

折叠 概念产生

 

"本体"这个哲学概念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产生的必然结果。求知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经过思想认识活动都会从个别事物的产生都有一定原因的经验知识出发,经过演绎推理获得一个全部事物的产生必然有一个本源或本体的结论,在大脑中产生出"本体(本体事物)"的概念,都会产生出寻求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获得本体事物全面知识的意愿或意识,都会提出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究竟是什么?这样的哲学问题。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类就已经从天地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区分和产生出了本体(本体事物),创立了关于事物"本体(本体事物)"的哲学概念。 在中国文化中"本体"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指事物的来源或根源,本体就是本源。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具有产生天地万物的能力,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或来源。"有名"和"无名"是"道"的两个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同"本体"、"道"、"有名"、"无名"这些中国哲学名词含义相同的希腊词语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onta(音译:安特)",第二个是"logos(音译:逻各斯、逻辑)"第三个是"nuos(音译:奴斯)"。希腊语词"onta(意译:本体、道、存在、有、是)"、 "logos(意译:言说、思想活动、道、本体)"、"nuos(意译:心智、思维、认识、本体、道)" 相当于英语的"being(音译:被)"一词。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用logos(逻各斯、逻辑)这个词表述和界定能够形成或产生现象的根本实体。赫拉克利特指出:logos(言说、道、思想活动)是onta(万物生灭的尺度和根据、本体、存在),一切存在者均在onta(存在、万物生灭的尺度或根据、本体)之中"。巴门尼德提出了"onta(存在)之外并无非存在"、" onta(存在、本体、思想)是一"、" onta(存在、本体、道、有、是)与思维同一"的思想观点。从柏拉图开始,希腊哲学对"onta(本体、道、存在)"的思考降格为对"存在者(万物)"的思考,对"存在者(万物)"的讨论代替了对"存在(本体、道)"本身的追问,这种忽略存在者和存在、万物和道、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差别的思想行为,是自柏拉图以来哲学探讨本体或存在问题的主流思想行为方式。

中国的语言学家把希腊文单词Onta和英文单词being翻译为"存在"、"本体"、"有"、"是"。日本学者把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Ontology"一词翻译为本体论。我认为应该把希腊文的Ont和英文的being翻译为中文的"本体"、"道"、"良知",不应该把希腊文单词Ont和英文单词being翻译为"存在"、"有"或"是"。

西方哲学对"本体(本体事物)"事物的研究始于古希腊时期,从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开始,哲学家们就努力寻找万物的始基,后来发展为对onta(本体、道)和logos(逻各斯、言说、道)的探讨。巴门尼德通过对onta(本体、道)的探讨,明确了找到onta(本体、道)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他指出:对于被万物所分有的本体(被"是者"所分有的"是"、被"存在者"所分有的"存在")只有通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向超验领域中寻找,不能通过感觉从经验领域中获得。

  

折叠 概念定义

 

本体  (noumenon复数作noumena)。18世纪康德的哲学名词,即"物之自体"(das ding an sich),与他所称的现象(显现于一位观察者的事物)相对立。尽管本体包含着可理解的世界的内容,但是康德却主张人的思辨理性只能知道现象,绝不能透入本体。不过,人也不是完全与本体脱离,因为假如不设定一个含有自由、上帝和不朽的本体世界,那么实践理性(即人作为一个道德者所具有的能力)就会讲不通了。康德哲学中本体与现象的关系问题使哲学家讨论了仅两个世纪,有人断言康德的论述前后不一。事实上,这种其存在不为人的理智所把握的本体被康德的后继者德国唯心主义抛弃。不过,康德对这种抛弃早有防范,因为他拒斥唯心主义,坚持本体的绝对实在性,认为现象世界是能力的表达,而能力的源泉只能是彼岸的本体世界。

本体(本体事物)的哲学定义:本体(本体事物)是人类通过哲学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以人类思想理性或人类生存发展意识作为统帅,以判断和推理作为形式、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是具有名称、时间、空间、价值等特殊规定,具有发现、界定、彰显、区分、抽象和产生各种事物的能力,具有事情或形而上者的容貌,有别于天地万物的具体事物。

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

第一,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都从属于事物,都是事物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都是可以用属加种差的方法进行定义的、具有普遍性(属性)规定和特殊(种性)规定的具体事物。

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动词表述和界定的事情,非本体(非本源)事物或天地万物是名词表述和界定的物体。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形而上者,是同"器"相对立的"道",非本体(非本源)事物或天地万物是形而下者,是同"道"相对立的"器"。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具有从混沌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事物的能力,非本体(非本源)事物或天地万物没有从混沌中发现、彰显和产生事物的能力,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发现者、界定者、彰显者和产生者,非本体(非本源)事物或天地万物是被发现者、被界定者、被彰显者、被产生者。

第二,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都是具体形式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产生的结果和对象,都是在人类思想路线和生存发展意识的指挥下,运用判断和推理的思想认识方式,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具体事物,都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母亲孕育产生出来的子女。

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人类哲学思想认识活动的直接结果和对象,非本体(非本源)事物或天地万物是人类科学思想认识活动的直接结果和对象。

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通过哲学思想认识活动从天地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没有人类的哲学思想认识活动就没有本体(本源)事物,就没有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从混沌中的彰显和产生。人类哲学史是一部人类从天地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和产生本体(本源)事物,不断获得和积累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知识的历史。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具有发现或生产能力,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体(本源)事物,获得本体(本源)事物和非本体(非本源)事物的知识,确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能力,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本体(本源)事物。

自然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法律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之类的各种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伊斯兰哲学之类的各种哲学,它们都是具体形式的人类哲学思想认识活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语言学、文学之类的各种学是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各种学是各种具体哲学从混沌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发现者、界定者、彰显者和产生者,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母亲。

判断和推理是哲学从天地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获得本体事物知识的具体思想认识方式。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通过哲学的命题判断和逻辑推理的方式被人类从天地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具体地说,本体(本源)事物是通过哲学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和哲学逻辑论的正确命题判断和逻辑推理从天地万物中产生出来的。

哲学是以提出和回答"对象事物是什么?"、"对象事物的终极本体或本源是什么?"、"个别事物是如何从本体或本源产生出来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这类哲学问题发生和进行的。人类哲学史上提出的各种哲学问题,都可以简化为或还原为关于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的问题。或者说,一切哲学问题都是围绕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事情)提出或展开的问题。哲学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和哲学逻辑论都是关于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同一个事物的知识或理论。

哲学的直接对象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语言学、伦理学之类的各门科学是具体存在形式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是人类哲学思想认识活动的具体直接对象,是自然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历史哲学之类的具体哲学的具体直接对象。各门科学分别具有的对象不是哲学的直接对象,而是哲学的间接对象。哲学的唯一对象是一般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哲学的众多对象是有具体形式规定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发现、彰显和产生不同种类事物的各门具体科学。哲学的全部对象是既包含直接对象也包含间接对象的世界万物。

在比较两个、两种、两类、两属个体事物的基础上,或者在比较人类全部经验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抽象,是哲学从天地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本体(本源)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获得本体事物知识的思想认识方法。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人类运用思维抽象的认识方法从天地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

人类的哲学思想认识活动是在人类思维理性或人类生产发展意识的统帅下,从寻找个别事物的本源或原因出发,从追求知识所以可能的根据开始,通过从认识到思维,再从思维到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深入的方式进行的。

追求一般、寻找绝对是哲学最显著的认识特征。在人类哲学的历史中,人们总是根据大脑中先天具有的因果联系事物观和认识方法论,在对众多个别事物进行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从个别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和产生出一般事物、普遍性事物或形而上事物,并把自己通过思维抽象所发发现、彰显、抽象和产生出来的一般事物、普遍性事物或形而上事物看作是同个别事物具有关联的事物,或者看作是个别事物的本体或本源。

有的人通过思维抽象从个别事物中发现了个别事物普遍包含或具有的自然元素,有的人通过思维抽象从个别事物中发现了同个别事物相对立的一般事物,发现了个别事物普遍包含或具有的理念、共相、物质或普遍性规定,有的人通过思维抽象认识活动发现了同个别事物的彰显和产生具有密切关联的形而上者:"逻各斯"、"本体"、 "奴斯"、"道"、"有名"、"良知"、"我思"、"绝对精神"等。

那些运用思维抽象方法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抽象和产生出水、共相、物质之类形而下事物的哲学家,由于没有从个别事物中发现和抽象出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具有形而上容貌和创造万物能力的事物,没有认识到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所以,他们提出的关于天地万物的本体(本源)理论都没有彰显出天地万物同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具有密切关联的客观实际,都是同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相割裂的,都是没有哲学认识论作为基础的无效的哲学本体论。所以他们在回答"个别事物是如何从本体事物中产生出来的?"这个难题的时候全都交了白卷。

那些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抽象和产生出"逻各斯"、"奴斯"、"道"、"有名"、"良知"之类本体事物的哲学家,发现了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开创和发展了哲学的思想认识本体理论,作出了"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的明确判断,对本体事物从天地万物中的彰显和产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他们对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观察还不够深入,还缺少有关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如何从混沌中彰显和产生出各种事物的科学知识,不能详细描绘出天地万物从本体(本源)事物中产生出来的具体过程和状态,还没有确立事物一元论的哲学世界观,所以他们也没有把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从天地万物中完全彰显和产生出来。

自从人类提出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是什么的问题以来,本体、本源、一般、共相问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从来也没有得到过科学、系统和令人满意的解答。本体(本源)事物亦真亦幻,就像传说中的天上神龙,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西方现代哲学对以本体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哲学进行了责难和拒斥。甚至在哲学专业人士中,还流行着本体(本源)事物不可言说、不可定义的看法和观点。

第三,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都具有名称、时间、空间、价值的普遍性规定,名称、时间、空间、价值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普遍具有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以动词或形容词作为名称的具体事物;非本体事物或天地万物是以名词、形容名词、数量词、代词作为名称的具体事物。

例如,"有名"、"有"、"是"、"存在"、"好"、"善"这些被大家用来表述和界定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词,都包含着人的主观思维或主观判断的含义,都同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有密切的关联。老子用来表述本源事物的"道"这个词,既有言说的含义,也有众妙之门的含义,"道"这个词具有动词的性质。

海德格尔认为:希腊人把语词分为onoma和rhema 两大类,Onoma是人和物的名称,与此相对的rhema 是指言说、传说。希腊人对词语的这种分法与希腊人对"存在"或"本体"的解释密切相关。这两种词类的结合可以构成最基本的言说,可以构成最基本的句子。

我认为可以把onoma这个词翻译为"言说或陈述的对象",把rhema这个词翻译为"言说或陈述"。把"言说或陈述的对象"这类词,同"言说或陈述"这类词类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包含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的最基本的句子,就构成了最基本的言说和陈述。

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各自具有自己特殊的时间和空间规定。名词表述和界定的天地万物或非本体事物是以空间作为自己的主要存在和表现形式,以时间作为自己的次要存在和表现形式。动词表述和界定的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以时间作为自己的主要存在和表现形式,以空间作为自己的次要存在和表现形式。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作为同非本源事物或天地万物相对立的事物,具有现在进行时的时间状态规定,非本体事物或天地万物作为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的结果或产物,具有过去时的时间状态规定。

天地万物或非本体事物具有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是既包含正价值也包含负价值的事物。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具有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性质和能力,是只包含有利于社会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正价值,不包含有害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负面价值的事物。

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人类获得事物知识的重要手段,它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和正价值,它具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它包含着真、包含着善、包含着美。个人的思想认识活动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个人思想认识活动才能获得人类生活需要的知识,才能从混沌自然中发现、彰显和产生出来各种事物,才能对人类的生产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和正价值。因此,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指个人的正确思想认识活动,而不是指对人类生存发展没有正价值的、错误的个人思想认识活动。

第四,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结构形式,都是由对立统一的双方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形式和内容组成的对立统一体。人类在语言概念基础上进行的命题判断、逻辑推理、定义概念、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是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指挥和统帅人们进行命题判断、逻辑推理、定义概念、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活动的思维理性、认识意识、逻辑规则和思想路线是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具有的内容。

一切不符合逻辑规定、缺少思维理性的胡思乱想和没有任何根据的、个人的胡说八道和信口开河,都不能从混沌中发现、彰显和产生出任何事物,都不具有彰显和产生事物的能力,都不是真正的本体(本源)事物,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

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可分为思维和认识两个对立统一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日常活动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类:一类是人类运用肢体肌肉组织作用和影响外部事物,以获取生活物质、改善生活条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另一论类是人类运用感官或大脑思维组织,收集整理和分析处理来自外部事物的语言信息知识,以获得事物知识和行为意识的思想认识活动。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也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一个是人体思维组织的思维活动,另一个是人体认知组织的认识活动。

思维的哲学定义:思维是生物主体发现自然环境或现象对自己有所作用和影响后,主体的思维组织在生存意识的主导和思维意识的指挥下,对所获得的有关对象事物的知识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产生和发出指挥身体组织进行合理活动的行为意识或行为命令,以消除客体对主体生存不利影响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人类人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发现、彰显和产生出来的元实体事物。

认识的哲学定义:认识是主体发现环境或现象对自身生存有所作用和影响后,主体的感知认识组织在思维组织发出的认识意识或命令的统帅下,主动收集整理对象事物的信息知识,从混沌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对自己生存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对象事物,获得对象事物知识的行为和活动,是人类人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主体的日常行为中发现、彰显和产生出来的元实体事物。

人类的行为是人脑产生和发出的行为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思维行为是思维意识的表现形式;认识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实践行为是实践意识的表现形式;思维、认识和实践都是主体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体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统帅和指挥的主动行为。

思维的直接目的是获得意识;认识的直接目的是获得知识;实践的直接目的是改善主体的生活条件;思维、认识和实践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思维活动的主要施行者是人体的思维组织;认识活动的主要施行者是人体的认知组织;实践活动的主要施行者是人体的肢体肌肉组织;思维、认识和实践三中活动都需要生物主体的每一个组织相互配合,是生物主体全部组织和器官的共同参加、相互协助进行的行为。思维、认识和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双向互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们三者对于认识主体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我们详细地观察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那么就会发现思维、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交替进行的,思维、认识和实践互为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认识和实践离不开思维产生的认识意识和实践意识的指挥,思维离不开认识获得的知识原材料,认识也离不开实践给认识组织和认识器官提供的接近和接触客体和认识对象的有利条件。在我们常说的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在认知心理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前进的循环往复过程中,思维是不可缺少的桥梁或中间环节,没有思维认识的过程就不能完成,认识的目的就不能实现。没有思维和实践就没有认识。元本体的哲学定义。

  
   

折叠  编辑本段  计算机概念

 

在人工智能界,最早给出Ontology定义的是Neches等人,他们将Ontology定义为"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的规则的定义"。Neches认为:"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的词汇表的基本术语及其关系,以及结合这些术语和关系来定义词汇表外延的规则。"("An ontology defines the basic terms and relations comprising the vocabulary of a topic area, as well as the rules for combining terms and relations to define extensions to the vocabulary.")。后来在信息系统、知识系统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人研究Ontology,并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其中最著名并被引用得最为广泛的定义是由Gruber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原文参见:

"An ontology is an explicit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 The term is borrowed from philosophy, where an Ontology is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Existence. For AI systems, what "exists" is that which can be represented. When the knowledge of a domain is represented in a declarative formalism, the set of objects that can be represented is called the universe of discourse. This set of objects, and the describabl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are reflected in the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y with which a knowledge-based program represents knowledge. Thus, in the context of AI, we can describe the ontology of a program by defining a set of representational terms. In such an ontology, definitions associate the names of entities in the universe of discourse (e.g., classes, relations, functions, or other objects) with human-readable text describing what the names mean, and formal axioms that constra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well-formed use of these terms. Formally, an ontology is the statement of a logical theory."。

和这个定义类似的有N. Guarino and P. Giaretta (1995)"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部分的说明/一种逻辑语言的模型"("an ontology is an explicit, partial account of a conceptualization/ the intended models of a logical language.")。

W. N. Borst对该定义也进行了引申"本体是共享的概念模型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An ontology is a formal specification of a shared conceptualization")

Fensel对这个定义进行分析后认为Ontology的概念包括四个主要方面:

  1.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客观世界的现象的抽象模型;
  2. 明确(explicit):概念及它们之间联系都被精确定义;
  3. 形式化(formal):精确的数学描述;
  4. 共享(share):本体中反映的知识是其使用者共同认可的。

原文:"an abstract model of a phenomenon termed 'conceptualization',a precise mathematical description hints the word 'formal', the precision of concep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clearly defined are expressed by the term 'explicit' and the existence of an agreement between ontology users is hinted by the term 'shared'."

Swartout将本体定义为:"本体是一个为描述某个领域而按继承关系组织起来作为一个知识库的骨架的一系列术语"。("An ontology is a 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set of terms for describing a domain that can be used as a skeletal foundation for a knowledge base.")。他的定义强调了本体中术语(terms)的重要性。

Fensel定义"本体是对一个特定领域中重要概念的共享的形式化的描述"。("An ontology is a common, shared and formal description of important concepts in an specific domain.")。

Noy F.N. 认为"本体是对某个领域中的概念的形式化的明确的表示,每个概念的特性描述了概念的各个方面及其约束的特征和属性。"("An ontology is a formal explicit representation of concepts in a domain, properties of each concept describes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of the concept known as slots and constrains on these slots.")。

Fonseca定义"本体是以某一观点用详细明确的词汇表描述实体、概念、特性和相关功能的理论"。("An ontology is a theory which uses a specific vocabulary to describe entities, classes, properties and related function with certain point of view.")。

Starla认为"本体必需包括所使用术语的规范说明、决定这些术语含义的协议、以及术语之间的联系,来表达概念"。("An ontology necessarily includes a specification of the terms used (terminology) and agreements that allow to determine their meaning, along with the possibl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erms, standing for "concepts".")。

M. Uschold and M. Gruninger认为""("Ontologyis an explicit account or representation of (some part of) a conceptualisation.")。他还推荐了一个来自SRKB(Shared Re-usable Knowledge Bases)电子邮件列表的定义"本体是关于共享的概念模型的协议。共享的概念模型包括进行领域知识建模的概念框架、互操作的agent之间进行交流的内容明确协议、以及表达特定领域理论的协定。在知识共享的上下文环境中,本体特指表达性词汇表的定义的形式。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是分类的层次结构,指明了类和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关系数据库模式的作用也和本体一样,它指定了某些共享数据库之间可以存在的关系以及必须保持的完整性约束"("Ontologies are agreements about shared conceptualization. Shared conceptualizations include conceptual frameworks for modeling domain knowledge; content-specific protocols for communication among inter-operating agents; and agreements about the representation of particular domain theories. In the knowledge sharing context, ontologies are specified in the form of definitions of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y. A very simple case would be a type hierarchy, specifying classes and their subsumption relationships. Relational database shemata also serve as ontologies by specifying the relations that can exist in some shared database and the integrity constraints that must hold for them.")。

  

折叠 本体的含义

 

Studer认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

这个定义的说明体现了本体的4层含义:

  1. 概念模型(conceptualization)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其表示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
  2. 明确(explicit)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
  3. 形式化(formal)本体是计算机可读的,即能被计算机处理。
  4. 共享(share)本体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它所针对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折叠 本体的目标

 

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术语)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总的来说,构造本体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知识共享和重用,以及提高系统通讯、互操作、可靠性的能力。

  

折叠 本体的种类

 
  • 普通 (一般或常识) 本体
  • 高层本体(或顶层本体)
  • 领域本体 Domain Ontology
  • 术语本体Terminology Ontologies
  • 形式本体Formal Ontology
  • 混合本体Mixed ontology
  • 表现本体Representational ontologies
  • 任务/方法本体Task and Method Ontologies
  • 局部本体Regional ontology
  

折叠 本体的构建

 

出于对各自问题域和具体工程的考虑,构造本体的过程各不相同。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本体的构造方法。不过在构造特定领域本体的过程中,有一点是得到大家公认的,那就是需要该领域专家的参与。最有影响的是Gruber(Towar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在1995年提出的5条规则

1. 清晰(Clarity)

本体必须有效的说明所定义术语的意思。定义应该是客观的,与背景独立的。当定义可以用逻辑公理表达时,它应该是形式化的。定义应该尽可能的完整。所有定义应该用自然语言加以说明。

2. 一致(Coherence)

本体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应该支持与其定义相一致的推理。它所定义的公理以及用自然语言进行说明的文档都应该具有一致性

3. 可扩展性(Extendibility)

本体应该为可预料到的任务提供概念基础。它应该可以支持在已有的概念基础上定义新的术语,以满足特殊的需求,而无须修改已有的概念定义。

4. 编码偏好程度最小(Minimal encoding bias)

概念的描述不应该依赖于某一种特殊的符号层的表示方法。因为实际的系统可能采用不同的知识表示方法。

5. 本体约定最小(Minim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

本体约定应该最小,只要能够满足特定的知识共享需求即可。这可以通过定义约束最弱的公理以及只定义通讯所需的词汇来保证。目前大家公认在构造特定领域的本体的过程中需要领域专家的参与。

  
   

折叠  编辑本段  本体工程

  

折叠 概述

 

本体工程,又称为本体论工程本体论设计本体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当中的一个新兴领域,旨在研究用于构建本体的方法和方法学。本体工程乃是一个新兴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关注的是本体开发过程、本体生命周期、用于构建本体的方法和方法学以及那些用于支持这些方面的工具套装和语言。

本体提供的是某一领域的公共词表,并采用不同水平的形式化程度,对术语的含义以及术语之间的关系加以界定。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人们对于各种本体的关注日益增强。如今,本体已广泛应用于知识工程、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科学领域;同时,本体还广泛应用于知识管理、自然语言处理、电子商务、智能信息集成、生物信息学和教育等方面以及语义网之类的新兴领域。本体工程旨在明确特定领域的那些隐含在软件应用程序以及企业机构和业务过程当中的知识。本体工程为解决各种语义障碍所造成的互操作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前进的方向。其中,语义障碍指的也就是那些与业务术语和软件类的定义相关的障碍和问题。本体工程是一套与特定领域之本体开发工作相关的任务。

  

折叠 本体工程主题

 

1、本体

本体就是由若干概念及其在某种逻辑理论(如一阶谓词演算)支持下的定义所构成的一种分类法。有人已经为本体提出的定义就是,本体是一种对于某种概念体系(概念表达、概念化、概念化体系或者说概念化过程)的明确而又详细的说明。对于特定一个领域而言,本体表达的是其那套术语、实体、对象、类、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提供的是形式化的定义和公理,用来约束对于这些术语的解释。本体允许使用一系列丰富的结构关系和非结构关系,如泛化、继承、聚合和实例化,并且可以为软件应用程序提供精确的领域模型。例如,本体可以为传统软件提供面向对象型系统的对象模式(object schema),以及类的定义。

2、语义多重性

在整个生产制造生命周期里面,过程规划、过程建模、排程调度、工作流程以及模拟之类的软件应用程序,都会利用过程信息来描述生产活动当中所涉及到的活动、资源需求、订单关系以及时间约束。尽管一个应用程序的输出数据和过程可能会参与构成另一应用程序的输入,但这些应用程序通常情况下彼此之间并不进行互操作。对于每个应用程序和厂商来说,若要想实现数据和过程的共享,就必须编写某种转换程序 。

然而,这些过程的定义并不明确清晰,其间必然会碰到因为同义词问题所造成的不兼容性以及语义多重性(Semantic plurality)所引起的不一致问题。当采用不同的名称或字符串来命名两个功能相同的对象或类的时候,就会出现同义词问题。对于机器之间的通讯来说,汽车(应用程序甲)=机动车辆(应用程序乙),并非显而易见的问题。当同样的名称在两个应用程序之中具有两种不同含义的时候,就会发生语义多重性问题。例如,资源(应用程序甲)=耗材类资源,而资源(应用程序乙)=机械工具。从传统上来说,点对点转换程序一直就是为解决此类问题而设计的。但是,当需要参与互操作的应用程序有很多的时候,所需编写的转换程序的数量就会呈指数方式增长,从而实现互操作性的成本与代价也会出现同样方式的提高。

3、过程规范语言

PSL是一种稳健的交换技术,用于成就不同的生产制造应用程序之间的分布式协作。上述施莱诺夫等人的这篇论文阐述了,当PSL应用于生产制造过程的时候,PSL究竟是如何来解决那些与语义问题相关的问题。同时,作者在此文之中还针对如何对PSL加以改编,以便将其用于生产制造企业集成方面的基于智能体的系统(agent-based systems),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想法。

4、语义建模

PSL之中对于概念的定义是采用知识交换格式(Knowledge Interchange Format,KIF)来表达的,并且采用形式逻辑来定义它们的语义。采用KIF的好处就是能够证明定义和公理的一致性和完整性。PSL本体具有可扩展性,且建立在一种由公理和扩展所构成的核心(即PSL核心本体)的基础之上。

PSL本体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实体(活动、对象和时间点)以及四种基本关系(参与"participates_in"、之前于"before",、是……的开始"begin_of"和是……的结束"end_of")。关于PSL核心本体和扩展的详细论述,可参见其他资料。

当前,PSL之中收录有大约300个分散于31个模块之中的概念。现在,其中已经表达有过程建模、排程调度以及模拟方面的固有概念。为了对作为一种交换语言的PSL加以验证,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了首个过程信息交换试点实施项目;该试点项目是在基于IDEF3的业务过程建模工具与一种C++调度程序之间进行的。

  

折叠 本体语言

 

本体一般都是采用本体语言来编制的。本体语言,又称为"本体论语言",是一种用于编制本体的形式化语言。目前,存在着许许多多此类的本体语言,既包括专有的,也包括基于标准的:

普通逻辑(Common logic)就是ISO标准24707;这是关于一种本体语言家族的技术规范,其中的本体语言彼此之间可以准确地相互转换。

Cyc项目有其自己的,基于一阶谓词演算,且具有某些高阶扩展的本体语言(即CycL)。

Gellish语言之中包括了关于自身扩展的规则,因而集成了一部本体和一种本体语言。

IDEF5是一种用于编制和维护准确的,具有可复用性的领域本体的软件工程方法。

知识交换格式(Knowledge Interchange Format,KIF)是基于S-表达式的一种一阶逻辑语法。

规则交换格式(Rule Interchange Format,RIF)与F-逻辑(F-Logic)可将各种本体和规则结合起来。

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是一种用于编写本体声明(ontological statements)的语言。OWL的发展继承了RDF和RDFS以及一些早期的本体语言项目,包括本体推理层(Ontology Inference Layer,OIL)、DARPA智能体标记语言(DARPA Agent Markup Language,DAML)以及DAMLplusOIL。OWL旨在应用于万维网之上;而且,其构成要素(类、属性和个体)均被定义为RDF资源,并采用URI加以标识。

  

折叠 本体工程工具

 
  • DOGMA
  • DogmaModeler
  • KAON
  • OntoClean
  • OnToConten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