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中脏腑——镇肝益阴汤(王季儒方)

 学中医书馆 2017-07-23

中风中脏腑——镇肝益阴汤(王季儒方)

【组成】 生石膏30g,生石决明30g,黛蛤粉30g,龙胆草9g,栀子9g,天竺黄9g,石菖蒲9g,旋覆花9g,代赭石9g,知母9g,黄柏9g,牛膝9g,川郁金9g,竹茹12g,滑石12g,磁石12g,安宫牛黄丸(吞服)1粒,羚羊角粉(代)0.6g,犀角粉(代)(冲服)0.6g(如无犀角粉用广角代)。

【功效主治】 清热镇肝,豁痰开窍。用于中风中脏腑之闭证。

【方解】 突然倒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瘫痪,脉弦滑而数,或沉弦而缓。此系阴虚肝热,热极风动,风起痰壅,肝风挟痰上逆,故卒然昏仆。痰阻络道,血脉阻滞,故半身瘫痪。其面赤气粗,皆是肝热上冲之象。热灼筋急,故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脉弦滑而数,弦为肝旺,滑为有痰,数为热盛,证属邪正俱实,治宜清热镇肝,豁痰开窍,临症中王老常用镇肝益阴汤治疗。方中石决明、龙胆草、羚羊角粉镇肝息风、泻肝胆之火;旋覆花、代赭石、磁石镇肝潜阳;牛膝引热下行;生石膏专清胃热,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胃热清则五脏六腑自无热邪薰蒸;栀子泻三焦火,能引热从小便而解;知母、黄柏育阴兼清下焦。以上皆是清热泻火、镇肝息风之药。火性炎上,使火不上炎,则气血自不上行,且泻火即所以育阴。黛蛤粉清热化痰;竹茹和胃降逆;天竺黄清热豁痰,凉心安神;郁金入心,凉血解郁;犀角粉凉血解毒;再配以石菖蒲、安宫牛黄丸之类芳香通窍,可清神志而化痰涎。本方以清热育阴为主,镇肝豁痰为辅,芳香开窍,宣通经络,以为佐使,俾热净则风息,阴复则肝平,豁痰开窍以清神志,宣通经络以利偏瘫,平肝潜阳以降血压,补肾强筋以健腰膝。但必须灵活运用,随证加减,如稍露虚象,此方即当禁用。

【加减】 如突然昏仆,脉沉弦而缓者,必然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此为气血郁闭之象,可先用苏合香丸以开之,或于方内去安宫牛黄丸,加入苏合香丸,如服后脉转滑数,面转红润,再去苏合香丸,改用安宫牛黄丸。患者牙关紧闭,不能服药者,可用乌梅1个,温水泡软,塞于腮内,牙关即开。如肥胖人湿痰素盛者,加清半夏9g、广陈皮6g、茯苓12g。如痰涎壅盛加竹沥水(兑服)30g,猴枣(冲服)0.6g,或先用稀涎散(白矾、皂角)1.5g白水送下,痰涎即顺口流出。神志清醒后,去安宫牛黄丸、犀角粉,加桑寄生30g,威灵仙10g,鸡血藤30g,地龙9g,生穿山甲9g,土鳖虫3g,以及大活络丹等,活血通络以治偏瘫。脉弦滑有力,头晕甚者,石决明可用至60~90g,加菊花9g、白蒺藜9g、天麻1.5g。面赤烦躁不安,脉数大有力者,生石膏可用至60~90g。舌强言蹇,加全蝎3g、僵蚕9g。大便燥结,加瓜蒌30g、玄明粉9g、大黄9g。大便溏,加黄连6g、芡实30g。如四肢已灵活,腰膝尚觉无力,加狗脊18g、续断12g、杜仲12g。偏瘫部已可活动,惟觉无力,脉象滑大之象已衰,可加黄芪30~120g、党参30g,以及活血通络之味;然必须风痰已净,热势已平,方可加入参芪,以免闭邪于内,而遗终身之累。舌赤少苔,为阴液不足,加川石斛20g、北沙参15g、麦冬15g。如热势不重,脉弦滑而不数,去石膏、石决明,改用生龙骨、生牡蛎各15g,珍珠母30g。

【体会】 王老治疗此类病例,皆是分2个阶段,第1阶段,先以救急恢复神志为主,第2阶段,神志已清,再以治疗偏瘫为主。在临床上闭证病例比较多见,故用镇肝益阴汤的机会亦比较多。

【方源】 《名老中医传略·学术·传人——孔伯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