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仄规律是哪里来的,最早格式是谁定义的,非得遵循吗?不能自己创造平仄格式吗?

 金樽清影 2017-07-24

1.平仄规律哪儿来的?

大约是在南朝时期沈约发现了汉语的四声规律,开始提出作诗的基本规范即“四声八病”,然后在隋唐时期律诗的平仄规律逐渐定型。隋朝至宋朝逐渐完善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使之成为诗词应用的标准。

2.平仄规律有啥用?

诗词是一种有韵,有节奏感的文学体裁。韵,通过韵脚来实现;节奏,则是靠平仄来实现的。简单来说,平声长,仄声短,就会组成诗句发音的强弱长短变化,从而形成节奏。

举个粗浅的例子:你拿根筷子敲杯子,如果只是单一的节奏,相同的轻重,“叮叮叮叮叮叮叮”的一直敲下去,那简直就是噪音。而如果你能敲出轻重和长短的变化,“叮叮咚咚叮叮咚”的敲,显然就会悦耳得多,这就是节奏的魅力。

3.讲究平仄的具体好处?

1)便于评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完备之后,就成为了科考评判的一把极其好用的标尺。考生的答卷,最后都要写诗一首的,其重要性就和当今高考语文最后的作文一样。文学创作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标准,加之又是应试之作,要写得文采飞扬,灵感闪现是很难的,要在众多应试诗章中评判优劣,实在是又累又难的事儿。有了平仄格律,至少就能先从格式体制上淘汰一批不合格的,减轻考官的工作量。

2)便于吟唱。古代的诗词,尤其是词牌,都是可以吟唱的。词牌的曲调都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只有按照词谱的格律填词,吟唱的时候才不至于别扭。比如在需要拖长腔调抒情的地方,你非要不顾格律填入短促的仄声字,就显然是在为难歌者了。

4.平仄是不是非得遵循?

不一定。

毕竟,中国作为有着两千多年悠久诗歌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平仄格律还没出现之前,诗歌就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了。所以我们不能说不讲平仄的就不是诗歌。但在近体诗出现之前的古体诗,也是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的,要写好,对才气、气韵、语感、谋篇叙事的要求极高,甚至比写格律诗更难。所以,绝对不要自欺欺人地说:“我不懂平仄,写的诗你们就当‘古风’看吧”……

随着时代的演变,科考诗没了,吟唱也几乎失传了,平仄格律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

但是,作为理论最完备、标准最统一,影响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最深远的格律规则,你如果是真正的热爱传统诗词,希望能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遗产,就理应去学习了解它。这也是作为诗歌爱好者,脱离江湖体、打油系,得到传统诗词圈认可的必由之路。

5.能否自己创造平仄?

对于近体诗来说,平仄格式已经规范定型,不能随意乱改。尤其是律诗,既然叫“律”,那就是铁定的规则,必须遵循。不一韵到底地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又没对仗,还敢在标题上写上“五律”、“七律”的,行家看一眼就会暗笑你是个传统诗词的“麻瓜”。这就好比汉字,大家遵循的都是成熟、统一的文化,还没读过书的小孩拿着横竖撇捺自己臆造写出似是而非的“汉字”,谁会认得?谁会认可?

但在词牌中,却是允许自己创造平仄格式的,这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自度曲”。就是在现有词牌之外,自己创作一个平仄格式的词谱出来。

但是,我又不得不说但是了。想要“自度曲”,还是得要有平仄的基础知识才行。就像练习书法,从没临过帖,凭自己随意而写能创出新书体?这和还没学会走路的婴儿就想跑起来一样,肯定是会摔跟斗的。

6.不懂平仄就不许人写诗了?

当然不是。

我一直坚信:平仄只是格式,诗意才是灵魂。

喜欢写诗,喜欢传统诗词,不要因为暂时不懂平仄而望而却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保持兴趣,不管平仄,先写出你的诗歌来。只是注意,不要轻易标注七律、五律或词牌名,搞得名不副实的。也许等到你懂得平仄后,回头再看,这些习作的立意还能当作你再创作的草稿。

从顺口溜到打油诗,再到不讲平仄的杂诗,保持兴趣和热情,再坚持学习,自然就会有进步。

平仄其实也没你想的那么难。那么多古代诗人都能在这个规范下写出好诗,就说明了这是个“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事儿。

如果真心喜欢传统诗词,欢迎关注“一水诗塾”,我们一起来传承诗词国学!


作者简介:陳一水(陈长青)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书画家网艺委会副主席,2015全国诗书画家创作年会诗词组特等奖、2016全国诗书画家创作年会诗词组一等奖获得者,多次在全国和省级诗词大赛中获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