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岁幼儿肝门部占位,请选择答案并欣赏刘斌教授精彩分析丨专家读片64期

 zskyteacher 2017-07-24

china-radiology

R

医 学 影 像 园

医学影像园网站(www.china-radiology.com)由安徽省放射学会主办,是一个为医学影像同道交流学习、分享资源而构建的非营利性专业学术网站。目前拥有19余万注册会员,是国内规模最大、人气最旺、最受专业人士喜爱的医学影像论坛之一。

专家读片

专家读片  064期



刘斌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江淮名医”,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简要病史

女,3岁,眼黄、尿黄1月余,腹痛3天。

  • 外院腹部CT示:

肝门部汇管区及胆总管占位。

  • 外院腹部彩超示:

胆囊肿大,肝内外胆管扩张并胆总管内透声差伴不均匀回声团块。临床诊断胆囊占位、梗阻性黄疸,于2017-3-6手术。

  • 术中探查:

淤胆性胆囊肿大,肝脏左外叶可触及弥漫性粟粒样结节,胆囊大小约10×4×3cm,胆囊管管壁明显增厚,胆囊三角可触及4×4cm质韧肿块,与右肝管分界不清,肿块于右肝管后方向肝门及左侧延伸。打开胆总管见胆管壁增厚,取石钳于胆总管取出血凝块及胶冻样物质,术中行胆道镜检查见胆囊管开口周围管壁毛糙,管腔稍狭窄,胆总管下段通畅。术中穿刺肿块、左肝叶并切除胆囊送冰冻,病理结果未见明确肿瘤证据。两月后患者再次出现眼黄、尿黄1周入院,外院MRI示胆道梗阻,胆管旁占位(癌可能)。于2017-6-2再次手术。

  • 实验室检查:

AFP 0.6ng/ml,CEA 1.1 ng/ml,CA125 11.65U/ml,CA19-9 127.9U/mL。

  • 2017-3-5MR表现:

肝总管及左肝管异常扩张,最宽处内径约11.7mm,胆囊体积增大。

  • 2017-5-25MR表现:

胆囊切除、胆总管引流术后,肝门部结构紊乱,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窝及肝外胆管周围见不规则团块状长T1混杂T2信号,并见引流管。

  • 2017-5-27CT表现:

肝门部见一巨大混杂密度占位,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呈较显著强化,内可见分隔及斑片影,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门静脉主干及分支不同程度受压变窄,其内未见低密度充盈缺损。

2017.3.5  MRI

2017.5.25  MRI

2017.5.27  CT

影像资料


请点击后长按or手机扫描上方的二维码查看病例图像,全真模仿工作站读片,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打开图像序列后可以双指缩放图片,长按左右箭头可动态查看。读片后可以返回选择你的答案或者写留言与专家互动。

最后结果:C  横纹肌肉瘤

手术记录

术中探查胆囊已切除,右上腹中度粘连,T管在位,胆总管及T管被肿瘤包绕,肿瘤位于肝门部,大小约6×8cm,有包膜,与胆总管密不可分,质地柔软,内充满胶冻样及脂肪样内容物,考虑胆管粘液瘤可能,粘液瘤来源于肝总管,粘液部分进入胆总管及右肝管,予以完整切除肿瘤及肝外胆管,取出肝内胆管粘液。术中取部分内容物送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提示见异形细胞。

病理表现:

(肝门部病变)横纹肌肉瘤(组织学亚型倾向葡萄簇状横纹肌肉瘤)。送检灰白灰褐色不规则组织大小约8×6×2cm。免疫组化结果:Des(+),myoD1(+),myogenin(+),myoglobin局灶少量(+),CK(-),CK7(-),CK5/6(-),SMA(-),S-100(-),P53(-),mCd34(-),CD31(-),EMA(-),ki67(+,30%)。另送(胆总管上缘)灰白组织大小2.5cm×1.4cm×0.3cm,镜检胆管壁内见肿瘤细胞。




讨论


分析



横纹肌肉瘤

rhabdomyosarcoma,MRS

起源于具有肌源性分化能力的原始间充质,即向横纹肌分化的原始间叶细胞,而不是起源于横纹肌,是一种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横纹肌细胞组成的软组织恶性肿瘤。

WHO软组织和骨肿瘤分类将横纹肌肉瘤分为胚胎型(包括梭形细胞、葡萄状和间变性亚型)、腺泡型(包括实体型)和多形型三种类型。RMS的生物学生长方式具有特点,尤其对于中空器官,如膀胱、阴道、尿道、鼻咽部、鼻窦、胆道等肿瘤呈典型的息肉状、葡萄样向腔内突入性生长。

胚胎性RMS最常见,约占横纹肌肉瘤的50%~60%,绝大多数发生在婴幼儿,好发生于头颈部与泌尿生殖道、腹膜后等。主要由原始小圆形细胞和不同分化的横纹肌母细胞以不同比例组成。瘤细胞分布疏密不均,富于细胞密集区与瘤细胞稀少的黏液样区交替存在。

肝胆系RMS以2~6岁多见,发病高峰是4岁,10岁以上少见。肿瘤可起自肝内胆管、肝内囊肿、胆囊、胆囊管、肝外胆管壶腹部以及胆总管,50%以上发生在肝外胆管,多为胚胎型的葡萄状肉瘤,最常见起自胆总管黏膜下层,沿胆管生长,向上累及肝左、右管,向下可扩展到十二指肠壶腹部并可侵袭周围组织和器官。胆管横纹肌肉瘤具有胆管内肿物的特征性征象,并且肿物可侵及胆管全长,特别是远端受侵,在小儿几乎均由横纹肌肉瘤引起,较容易诊断。对位于肝门区的实性肿物,应警惕本病,需结合临床症状、年龄、肝胆以外的病理征象及AFP等有助于鉴别。



肝胆系RMS影像学特征:

  1. CT平扫肝门或肝内见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密度低于正常肝实质,可能与肿瘤内含有大量黏液组织有关。

  2. 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同程度强化,也可明显强化。

  3. 肿瘤位于肝外胆管者,可致胆管扩张;肿瘤位于胆管内者可形成不规则形息肉状软组织密度阴影,在周围低密度胆液的衬托下呈“环形、半环形或花环状”。增强后胆管壁强化;如肿瘤堵塞胆管腔和浸润胆管壁周围时,上述胆汁“环征”消失。

  4. 肿块在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中等至高信号。瘤体以实性为主,血供丰富,沿肝门及肝外胆管生长,这种息肉样肿物可侵及胆管全长,特别是远端受侵,是胆管内肿物的特征性征象,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同程度强化,也可明显强化。MRCP可显示胆管扩张及管内不规则低信号区。


  • 本例特点:

3岁幼儿出现眼黄、尿黄的胆道梗阻性症状,MR检查发现肝门部异常信号,其内信号欠均匀,与肝总管、右肝管关系密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及肿块活检术,但未见明确肿瘤细胞,现在分析可能肿瘤细胞主要位于胆管壁,故当时未发现。

术后2月患者再次出现胆道梗阻症状,MR提示胆囊窝及肝外胆管周围见不规则团块状长T1混杂T2信号,肝内胆管扩张,考虑恶性肿瘤可能。CT检查示肝门部巨大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欠清,肿块内有实性密度,也有偏囊性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此外肿块另一个特点是沿着胆总管及左右肝管走行,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

回过头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肝门部巨大肿块密度偏低,感觉有粘液成分,再结合患者的年龄,胆道梗阻症状及文献报道,符合胆管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 鉴别诊断:

  1.  胆总管囊肿:信号一般较均匀,边界清晰,胆管常呈囊袋状改变,DWI未见明显扩散受限;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可见病灶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而胆总管囊肿一般不强化。

  2. 肝门部胆管癌:一般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患者发病年龄一般偏大。

  3. 肝细胞癌:发病年龄偏大,AFP升高,病灶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