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书的历史演变(图文)作者:刘世存

 率我真 2017-07-26
来源:书法导报    点击数:43139    文章作者:刘世存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形体为造型对象的,了解汉字的发生、演变以及汉字形体的构成规律和特点,对于理解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审美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书法艺术是经过几千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演变而构成的人类文明。它是历经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演进起来的。从仰韶文化到商代的陶器符号,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序列,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尽管这些符号大部分还无法释读,但其具有文字的性质是无疑的。汉字是先民在观察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和事物的基础上,抓住其主要特征,进行概括和抽象,使之符号化而成,这是造就汉字形体的主要方法。据文献记载,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受鸟兽足迹的启发创造了书契,书契是上古时代的文书。《说文解字·叙》记载:“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坑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巧,万品一察,盖取诸史。”书契是比甲骨文更早更原始更简约的刻录文字。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陶器上的文字符号,如仰韶文化陶器符号、龙山文化陶器符号,以及此后在大汶口文化和河南商代早期的陶器上也发现了这样的符号,其形多有类似“鸟迹鸿爪”的,而且有些符号已经被释读。如商甲骨文、商周金文,青铜器花纹:战斗纹、贝纹、象纹(大象)、鱼纹。可以说,自然符号的演变是构建古文字的根源。

秦朝时期以李斯为代表,改造古文字统一中国文字为秦篆。秦篆字体造型工整,用笔与章法都有了一定的法度。应用的方便是推进汉字变化的主导因素,字体结构、笔画变形与简化是必然的,变化是汉字的演进规律。秦狱吏程邈把民问出现的一种生发字即“草篆”加工改造,创造出“隶书”。隶书是草篆演变而成的,草篆源于古籀,似篆似隶。隶书的演变与创新使汉字的演变达到了又一高度。隶书字体型质的特征使汉字的美学特征得以凸显。汉隶的流行把中国的书法从“ 线条化”推向了“笔画化”,为其它书体的生发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表达书写者的审美意识和精神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众多的书法家那里,经过“守恒”和“变异”的相互消长所形成的毛笔字书写的方法和汉字的书写艺术。其主要的历程标志是:由书写上的“图画化”书体,演变成“线条化”的“秦小篆”书体;由线条化的小篆书体,演变成“笔画化”的“汉隶”书体;由笔画化的汉隶,发展到以后的隶、楷、行、草书体。各书体的书写艺术是指执笔、运笔、点画造型、间架结构和章法布局的书写法式、法则。它涉及字形知识和书写技巧,有字体各部分布局恰当,比例协调的法则规定,通过严谨的艺术构思,调动了各种书写技法以线条的形式而形成的字型。神秘莫测的笔迹形成抽象的书法气韵,独特统一的美学形式界定了这一纯粹的艺术门类,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文化的瑰宝,这一独特的符号,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

毛公鼎铭文.jpg

《毛公鼎铭文》

 

从字的型制上看,有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各字体都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规律,其中篆书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小篆(秦篆);隶书有秦隶、汉隶、楷隶之分;楷书有魏楷(魏碑)、唐楷之别;行书有行楷、行草的变化;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不同。书体的不同是汉字发展变化规律的必然,同时又是书法艺术理念及其哲学理念的发展成果。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演进,书法艺术的哲学理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从商周时期的古文字来看,人们为了记事、传情达意的需要,把看到的东西和想要说明的事情,用写实的“图像”或“会意”、“指事”的符号,把它刻画或者铸造在龟甲、兽骨、钟鼎、石鼓等器物上,这个时期的文字是一种象形图画,即“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汉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作为书法艺术具有的双重价值而言,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书法艺术长足发展的根本因素。艺术价值体现在运用圆锥体毛笔这一特殊书写工具,通过严谨的艺术构思来调动各种书写技法而形成的执笔、用笔、点画造型、间架结构和章法布局的书写法式。这一书法的艺术理念及其哲学理念不断的规范,使书法艺术由“图画化”到“线条化”以及向“笔画化”乃至极致的发展变化。

字体型质的演变是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演变构建字体型质,型质是各种字体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属性和模式。篆书字体的型质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小篆(秦篆),是中国汉字与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字体。

甲骨文是商代后期(公元前十四—公元前十一世纪)帝王利用媒材龟甲及兽骨等进行占卜时,刻写在甲骨上的记事文字,是商代后期270多年的历史反映,是早期成熟、系统的汉字体系。其字体可分为单体字和合体字,字不仅有原始的象形和指事结构,同时也有明显的会意、形声、假借等结构现象。甲骨文确定了汉字的字体特点,其字体平稳整齐,笔画瘦硬方折,布局匀称自然,刻画和书写技术都非常果断和熟练,颇具古拙朴实之美。

金文起于殷商而盛行于西周,历时久远,字体变化大,殷商金文与周朝金文各有其面貌。金文是上古社会的文史资料和书法作品,少数是镌刻出来的,大部分是先刻在母范上然后翻铸而成的。在殷代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保留着甲骨文的书写风格和效果,或与甲骨文的特征非常接近,铭文大都文简字少,属于大篆系统。由于这种文字在钟和鼎上出现最多,且礼器以鼎为尊,乐器又以钟为多,故又称“钟鼎文”,或称“吉金文”、“款识文”。金文的特点布白自然,如星斗满天,气度宏伟,朴茂雍容,古趣横生,是书苑中开放较早的艺术之花,至今仍为人们所钟爱。

秦公簋铭文.jpg

《秦公簋铭文》

金文的主要代表作品《大盂鼎铭文》、《虢季子白盘铭文》,西周《散氏盘铭文》,西周晚期《毛公鼎铭文》、《秦公簋铭文》、《王孙遗者钟铭文》、《侯马盟书》、《青川木牍》、秦简、秦《诅楚文》等分别反映了篆书的各个演进时期的字体特点。随着考古的发展,篆书演进的历程会不断的丰富,其灿烂辉煌的奇光异彩还会不断的展示于世。

《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铭文艺术价值很高。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

《静簋铭文》:西周中期青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艺术风格平和轻松,优美典雅,点画结构圆润流畅,极少有方折劲利的地方,行款则宽博均匀,横纵整齐妥帖,与西周早期那种谨严庄重的风格截然有别。

《虢季子白盘铭文》:与其它大篆字体有明显的相异,是金文中发展出来的新支系,是秦《石鼓文》、《秦公簋》、《秦公钟》等铭文字体的衍生字体,为秦国文字体系的滥觞。其字体精美,线条圆劲,布局平稳,令人神清目爽。

西周《散氏盘铭文》:风格与一般的金文面貌炯异,用笔狂放恣肆,结字率意自然,行款欹侧错落,全篇散而不乱,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神气一贯,并极富于变化,毫无规整板滞之弊,通篇洋溢着粗服乱头、质拙浑朴的意趣,是古代书法史上一件艺术水平极高的佳作。西周晚期的金文开始分化为多种不同的风格,如同《虢季子白盘铭文》一样,《散氏盘铭文》也是一件个性特征非常强烈的作品,为清代以来书法界所推重。

西周晚期《毛公鼎铭文》: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帖,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近代书家李瑞清高度评价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此铭历来被认为是金文中的瑰宝,其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秦公簋铭文》:秦景公时铸造,其字形方正,舒展大方,笔画瘦劲,具有流动感。《秦公簋铭文》的书法别具一格,与《虢季子白盘铭文》的结构有许多类似之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文字,与《秦公钟铭文》、《石鼓文》等一脉相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作的诏版权量的文字及小篆书体,大多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其在秦国书体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诅楚文》:《诅楚文》的字形结构与《石鼓文》颇为相近,线条圆转均匀,结体工整平稳,而且在某些方面比《石鼓文》更接近后来的小篆。

秦《石鼓文》:《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与《貌季子白盘铭文》、《秦公簋铭文》等一脉相承,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几在《石鼓文》的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它虽然从西周金文发展而来,但已完全摆脱了金文的影响,形成一种崭新的面貌。

taishan2x.jpg

《泰山刻石》

秦始皇《泰山刻石》: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纳丞相李斯等人的建议,实行统一文字的措施。由李斯在原来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规范,颁布了一套标准字体,称为小篆,同时废除了六国文中与秦文不相符的部分。《秦山刻石》的书体即是标准的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均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清代王澍《虚舟题跋》中说:“小篆开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三代以来风气至此一变。盖李斯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唐朝张怀瓘则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宇若飞动。”

秦《峄山碑》:《峄山碑》即《峄山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书体为小篆,《峄山碑》与《泰山石刻》虽然同为小篆,且相传同为李斯所书,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各有特点,如果说《泰山刻石》以结构紧密、线条丰润为特点的话,那么,《峄山碑》则显得更加宽博舒展,笔画如铁线曲盘,劲健峭拔。

峄山刻石.jpg

《峄山刻石》

篆书的艺术成就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它独特的另一面是被运用于印章艺术。印章则以其独特的形式彰显了篆书的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也充分表达出篆书在不同的时期所焕发出的不同的神光异彩。

我国最晚在战国时代。就已开始普遍使用印章了。后人将战国玺印称为古玺,其文字受诸侯分立的影响,也显得奇诡多变。同时为了适应在小小的印面上达到布局妥帖的需要,对字形结构和笔画多有增减挪让,从而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货币上的文字情况与玺印相似,也由于国别的不同和货币的具体形状各异,而具有不同的结构或风格。瓦当上亦大量使用篆书,由于瓦当是圆形,故因势变体,屈曲盘旋,增繁减省,具有装饰效果。虎符乃秦国皇帝调兵的信物,新郪虎符是秦统一全国前的遗物,其文字已经与统一全国后所颁布的小篆十分相近了。

战国纵横书.jpg

《战国纵横家书》

西汉帛书如《战国纵横家书》和《老子》(乙本)等,从书法风格上看,反映了西汉初年小篆向隶书转变的情况。在结构上,《战国纵横家书》还保存着许多篆书的成分,是介于篆隶之间的过渡性书体;《老子》(乙本)则基本上是完全的隶书了,其用笔和结体都与《云梦秦简》有较多的相似之处。通过这两件帛书作品,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秦汉之际书体和书风的演变轨迹。

在篆书的许多字形中,保留着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但不是机械的描绘摹仿,而是经过人为的加工和改造,其作用是记录和表达思想语言,其承载寄予着人的情感与精神,其性质是自然万象的符号化,书法艺术哲学理念的抽象,促使着书法艺术的符号化特征不断的发展演变。发展变化既是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律,又是人的认识与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客观反映。形成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哲学理念的启迪,或者是书法艺术哲学理念升华的结果。换言之,书法艺术的哲学理念是书法字体型质变化的内在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