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明浜镇忆旧(八)浜镇商业(上)

 崇明彬彬 2017-07-27

前面讲浜镇湾港说:“湾港通,浜镇盛;湾港淤,浜镇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还处在小农经济社会,地处长江口崇明岛上,一个小小的浜镇,却店铺林立,手艺荟萃,百货具备。茶馆店里日夜书场兼有,有时流动戏班子来浜镇演出。老百姓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显现了一定质量。

三十年代的浜镇早市,满街都是赶集的人群,上千人涌入摆满摊位的大街上,真可谓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形成镇嚎,声传十余里!浜镇人常自豪地对人说:“那个年代,浜镇的镇嚎十余里,谁人不晓,那人不知!”据资料反映,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浜镇的莊、楼、馆、园、坊、当、铺,最多时有101家。我们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看到了浜镇由盛变衰的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看到了浜镇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蒸汽动力碾米厂、铁榔头敲打楔子挤压豆饼榨油的古老油坊,以及传统的老银匠、酒坊、蜡烛坊、磨坊、染坊、酱园、当铺、老虎灶、城隍庙等等。见到的浜镇商业繁华的历史片段或尾声,还时常地在脑海里翻腾,或出现在梦乡中。难以忘却的浜镇历史点滴,似一片急速飘过的彩云点缀浜镇上空,像一丝雷电闪耀浜镇的夜晚。也好似一滴晶莹的雨珠撒落在浜镇的石街上,叮咚一声戛然而止。它们显现的一瞬间,看到的看到了,听到的听到了,因为它们很快地消逝得无影无踪;看不到的就看不到了,听不到的就听不到了。后人把过去的浜镇,也以为是眼前的样子——消沉和残破。现在老人的回忆,像走时间隧道,回味以往的浜镇商业片段,犹如把玩“古董浜镇”。过去没有电烤炉电烤箱之类的器具,茶食店里的蛋糕与现在的一样美味可口,脆饼一样香脆爽口。过去浜镇茶馆店里烧开水的炉子,长长的炉灶上摆放着一二十只铜吊子炖水,灶头放进玉米棒芯或木柴后,一条火龙从灶口,往前直窜奔向烟囱。炉灶设计科学,充分利用了燃烧的热量,现在早已见不到了..... 如梦似幻,有趣耶!

 1、神秘的浜镇当铺。我在前面讲到浜镇望族“西万兴”时,因那边开设当铺,所以常直呼“西当”,解放前还看到当铺的门开着。解放后,因地主财产,被没收。一次向居民展示当铺死当物品时,我看到了有船用的大铁锚和大铁链等。这些死当物件,间接地说明,浜镇商贸也与湾港通航有关。

典当的出现,使得金融流通和融资有了新的渠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据崇明县史记载,崇明自1821年创设“合隆”典当,至1948年宏大典当停业的128年间,先后设有28个典当。浜镇的典当,在崇明典当的百年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浜镇在崇明的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了!  

我记事时,只见到西当白墙外一个大大的黑色“當”字,份外醒目。当铺的柜台特别的高,进了当铺不见其他,神秘不可测。有关经营情况,没有见闻。

2、熙攘的浜镇早市。浜镇每天早晨都有集市,是镇上最繁华的辰光,这是农村商业经济的特色。浜镇周围十余里生活圈内,出售农副产品或手艺品的农民,每天早晨用木制独轮手推车推着、或肩上挑着到镇上出售。购买生活品的农民,也在早晨赶到镇上采购。形成满街摊位,满街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静静的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后,街面上就出现现代人无法享受到绝妙晨曲:独轮手推车的车轮滚在石街上的“格伦、格伦.....声响连绵不断,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不断地变化着;农民用扁担挑着农副产品,扁担的“咯吱咯吱”,农民的负重亨曲“嗯哦嗯哦”,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结伴上镇的农妇叽叽喳喳一路走一路聊,一路布撒乡音,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农民挑到镇上出售的芋头,拿到浜镇河的水桥上,把箩筐放在水里哗啦啦地摇动,然后拿到水桥上,把穿着草鞋的一只脚伸到箩筐里踩来踩去,几次搅动,几个“咕噜咕噜”响声,竹筐里带皮的芋头,像变戏法一样,一会儿就变得光秃秃的了......

 3、浜镇的农副产品交易。浜镇的农副产品交易,大多通过摊贩中介来完成。农民或渔民都不直接销售。中介称“摊主”。他们用凳子和木板,搁好摊位。他们拥有盛具、秤、农鱼产品知识和行情。农民和渔民把产品往摊子上一放,让中介人掌称,开价,摊主收取服务费。所以那个时候相对较公平:质量公平、价格公平、斤两公平!现在很难再见到此类的摊子——农副产品交易的中介商。也许,它还是农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一个原始交易模式!

1)鱼摊。在浜镇(蟠龙河)大桥东西街两头浜镇河岸边都有一个。解放前不仅农民捕的野生的鱼,或池塘里养的鱼拿到镇上出售。而且湾港常有苏北的渔船来浜镇销售渔产品。故浜镇的鱼摊上,有长江鱼东海鲜,鱼类品种十分丰富和新鲜。到了黄鱼汛期时,家家都购买好多黄鱼,晒干腌制黄鱼香、糟鱼等。那时没有强调保护野生动物,所以常有猎人在海滩上投放装有微量毒药的玉米等饵料,猎杀天鹅和野鸭之类的鸟类,在浜镇鱼摊上出售。一些烟民完整地剥下天鹅的脚掌皮,制成烟袋以此炫耀自己的工艺和精美的烟袋。

2)菜摊。主要在东市浜镇河岸边,大多农民把菜挑到菜摊上,交摊主经营,售后付些中介费。另外在西市和蟠龙公路上也有出售蔬菜和其他农产品的农民自售个体摊。 菜摊上的蔬菜都很新鲜,都是农民自产自销,是有机蔬菜,放心菜。

3)蛋摊。东市我家旁边的凉棚下有一个从事中介蛋摊的摊位。一杆秤和一张活动桌子,就是蛋摊主的全部行当。每天早晨支起活络架(台脚),搁上用木条隔成若干小格子的台面,坐在凳子上等候农民出售鸡蛋。农民自家养了几只鸡,生的蛋,舍不得吃,积了一二斤蛋,就拿到镇上的蛋摊那边出售换钱。鸡蛋放在蛋摊的木格子里,不会滚动了。农民对蛋摊主很信任,把鸡蛋放好后,有时先去办其他事,然后再来结算蛋款,并扣除中介费用。

 中介费也很低廉,可以想象:农民寄售一两斤鸡蛋,值多少钱?能收他们多少中介费?现代人不可想象:收费如此低廉,既然还有人做中介?小农经济时代,农民都很诚朴,中介,本身也是农民,没有现代人的“发财浮躁”病,赚一分钱,就增加一分钱财富,他们信奉“积沙成塔”,所以也愿意干
    农民把母鸡当作“小银行”,是零花钱的来源之一。

这种蛋摊,是小农经济的典范,既量小,农民也不自售,交蛋摊中介交易。如此形式,我长大后再也没有见不到过此类的交易形式!

4)粮食摊,大桥西北有一个、东市有两个粮食摊位,摊主摆放几个竹篾编成的扁平,口径约有一米五的大容器,能存放一二百斤的粮食的竹盘,土话叫“博尔”(?)。在地上一放,出售农产品的农民就把粮食倒入容器内,有人来购买时,摊主作价,确定成交后,就用斗、升量具给买主装粮食,不用秤称分量。

斗 升

536

上图:竹篾编制的盛器,我是在20119月在黄山旅游时,见到一个茶厂展览室内的展品,茶农用来放置茶叶的用具。犹如浜镇粮食摊上,供农民出售粮食的盛器。

(5)冥品交易区。这是一个自由交易区,几个小脚老太太手里拎着几串用黄纸制成的冥品,它的名称好像叫“锭子”。老太太们平时在家里把一张张大黄纸裁切成一张张小黄纸,然后折成馄饨样,再用丝草穿成一串串,每串约二十只,再把十来串拧成一大串。每天早晨拎到德胜堂中药店边上一块地空地上出售,自成冥品交易区。几位老太太,没有顾客时,聊得热热络络的朋友。一有顾客时,就各自推销自己手里的冥品,成为“竞争对手”。顾客一走,又变朋友,体现了和平竞争的真实场面,煞是有趣。

人们购买这种冥品,用来奠逝去的亲人。奔丧时,手里拎着一大串黄纸“锭子”,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既得体,且信息量大。丧家门口雇佣的长号手,一看便知是来吊丧的,马上吹响长号,以示致谢和报信。这种黄纸“锭子”烧化后,在阴间就变成黄灿灿的金元宝。   
    这些老太,平时在家里制作冥品,是一种休闲副业。老年人的业余时间变得充实。有了事业追求感,心理便会安逸。第二天早晨赶早市,老朋友聊聊,心胸得到舒展。生意做成,又有了成就感。在没有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的农村,老太太们的冥品制作,如此坚持,已是她们老年生活的一部份了。也许,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她们的乐趣!有一首词牌叫“清平乐”,在这里变成“清贫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自有一方乐!一个人的欢乐,财富并不是唯一性,心态才是唯一的!不要忘记:穷有“穷开心”,富有“富家愁”呵!

上述祭品现已消失,至今再也没有见到过它的踪影。现代人都在商店里买冥币,或买锡箔折成银元宝奠纪亲人。世界上也许没有冥品博物馆,所以参观博物馆时,我特别留意这个“冥品”的实物,或者照片,但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冥品连电影里都没有看到过,也许导演根本不知道有这钟冥品。它,真的从人世间消弭了!

上面只是记忆中的冥品交易区。最近我无意间翻开了一本自己的日记本,看到了里面有一段相关浜镇冥品交易区的情况。19598月,我回崇明浜镇探亲,看到镇上冥品交易区中,大都是小脚老太太。其中竟有一位美丽的浜镇小姑娘,让人眼睛一亮,我练习用学到的一些描写美丽小姑娘的用词,来描述那天见闻。同时感慨,这样的妙龄少女,正是读书辰光,应该好好读书啊!日记中的一段原始记录如下: “崇明美丽小姑娘, 樱桃嘴,闭口无声胜有声。细长眉,双龙弯弯赛手绘。双眼皮,两目聪聪多妩媚。细柳腰,轻动一转掀婆娑。纤嫩手,提着冥品轻唤卖。腼腆脸,见到熟人面孔沸。垂青丝,脸晕如桃遮不住。少年女,读书时光不读书。真可惜。晨站早市卖纸锭。”

那次我还带着借来的相机,看到一大群老太太中站着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姑娘,这样的街景难得一见,想拍摄一张。因我的摄影技术不熟练,且也腼腆,一个小伙子,拍摄一个小姑娘,容易产生误会,所以没有拍成。如果现在有那么一张照片的话,用不着说很多,一看照片,就清楚了,那时的冥品是什么样子的!  

 世界就是这个样:当事物存在时,“熟视无睹”;当它消亡了,便感可贵,再也见不到了!

(6)书摊。一根扁担挑了两个竹筐,到了镇上,把盖子打开倒放在竹筐上,再把框子里的图书拿到盖子上,让人选购。一天我跟着母亲上街买菜,我看到一个书摊,翻到一本“天宝图”的小说。妈妈听到书名后,就爽快地给我买了,并说:“看了天宝图,忘记肚里饿!”母亲不识字,不知怎么知道“天宝图”,当时我还只有三四年级的孩子,识字不多,也看不懂那样的书,此事印象特别深刻!
    计划以后看看那本书,以此纪念那次难忘的母爱。现在先查找网上的介绍,称:

     1920年,心生仇恨的华家父子先是以莫须有的名义参倒了施洪林,后又冒李春芳母亲之名,诱碧霞入府逼婚。李春芳闻讯前往,却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被华府囚于私设的水牢。在他被押赴法场时,被江湖上的英雄所救。几经努力,李春芳和众英雄们终于同心协力扒倒了奸相就这么一个除暴安良、英雄救美的故事,却满足了当时生活在底层的民众某些心理需求和期盼,在众多的神怪武侠类小人书中脱颖而出,使之成为当时沪上任何人都不愿意错过的阅读时尚。”

(7)车木锭子摊。浜镇东边的沙沟的两个车木锭子的匠人,每天跑约十余里路,挑着两个小木箱子,赶浜镇早市设摊,现场手工车制木锭子。一只小木箱放置木料等,一只小木箱权当小车床,一把弓型上绷着一根绳子的拉手,就是动力。把绳子绕在一个锭子的木胚子上,卡在小木箱的活动扣上,一只手拉动弓型拉手,木胚转动,另一只手拿着车刀,车削旋转的锭子胚上,不久一根锭子车成。看来简单,但车技十分讲究:一根好的锭子,纺出的纱,粗细均匀,不断。

这种车木锭子的工匠,在参观博物馆时,能见到补碗匠等实物,但就是没有见到过车木锭子匠的实物。在一些古代工匠书画中,也没有看到此匠图稿,不知何原因,在农耕时代,家家织布纺纱的情况下,木锭子是十分重要的生产工具啊!

在博物馆中都能见到手摇纺纱机的展品,但都缺少木锭子。直至201349日上午在上海植物园内参观黄婆祠时,在展品中首次发现了我多年寻找的手工纺纱的木锭子。(见下图:左边为纺纱机,右边为纺纱机上的木锭子。)

纺纱机  锭子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