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间沉浮了数十年,回头望一些日子总像失色照片,秋的些丝凉意也会闪过惘然⋯⋯情感从来多亏欠,人心始终是感性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又岂能没有客观理性态度去面对。情感离不开理性依托存在,理性需要情感赋予其活力,从而产生一种可以糅合平衡,又能统一对立的结合方式,那就是“艺术”。 “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梁思成 从人类拿起第一块石头凿刻开始,雕刻就被祖先们定义了理性和感性的完美诠释。通过客观存在具象的物质,艺术家在创作时情感输入,二者结合,相互影响,雕塑成了最客观,却又经久能表达着个人审美感知和思想的艺术,尤其古时,我们这个一直感情用事的国度,在艺术的创造中也不例外。 中国古代雕刻中凡是精彩之作,哪个不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充分而含蓄,强烈而精微,使作品成为情感的化身。含蓄,是东方民族特质,在于每一种情感的表达,都不是直白的表面化处理,而是通过整体的造型,追求一种微妙的情态,充分而含蓄的表达对自然物象的超越。 佛教文化萌芽及发展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由于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与道教教义的逐渐渗入,释,儒,道三位一体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得佛教在中国汉化大大加强。诸多佛神面目亦发中国化,其中以罗汉最为经典。 当罗汉形象成了一种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的对象时候,他的神圣和神秘就被大大削弱,信众们突破这种桎梏,在雕塑时就更大胆的发挥想象,使其更具人性,人情的世俗化。每一个罗汉形象都得到个性化描绘。 在罗汉作品中,众罗汉们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人,表现出相异的个性、性格、情感,喜怒哀乐,各尽变化。众罗汉们从内心世界到外在形貌,日益向中国"汉子"形象靠拢。 清宫罗汉
清代宫廷佛教十分兴盛,为了满足宗室成员崇佛和宫廷、园林、寺庙等供奉的需求,清宫制作了大量的造像作品。乾隆时期佛造像更是达到了全盛阶段,数量之多、种类之全,艺术风格之多元,是历朝历代所未见者。 而当时石刻的佛造像宫廷中较少,佛作工匠大都来自民间,由内务府管辖属名为“御用工匠”,如备受推崇的雕刻大师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等。 故宫寿山石回乡展
诸罗汉神态各异,脸型丰润,高颐宽额,表情相当丰富,或威严或喜乐,或祥和或静穆,从不同角度的注视都有不同佛缘在与你交流。 ![]() 造型变化多端,线条平行交叉,或动或静,或俯或仰,或斜或正,有持经书,有神兽相伴,有掏耳挠痒,无一相同,给人一种动态之美,功力之深厚,由此可窥。 清时罗汉整体造像取法多有前朝晚期丁云鹏,吴彬的罗汉相风格,此亦颇为符合宫廷旨趣,尚古又华丽,古雅风致,延续了中国传统美术精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