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教学的三个视角:文字·文学·文化

 GXF360 2017-07-27

语文视角

文言文教学的三个视角:文字·文学·文化

赖 翩 京

(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语言古朴典雅,凝结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承载着丰盈的民族精神,是古典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古典文学作品的小学文言文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从文字、文学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明文意,学审美,塑精神。真正实现文言文的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以《伯牙绝弦》为例,阐述了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从“文字、文学、文化”的视角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作为教材“定篇”的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 文言文;文字;文学;文化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1]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更是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么领着学生逐字逐句理解,上成“古文—白话文”对译课;要么只是领着学生囫囵吞枣似地诵读,认为能读能背就可以了。却鲜有人思考: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究竟承载了什么任务?小学文言文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

笔者认为,作为古典文学作品的小学文言文可以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教学,下面以《伯牙绝弦》为例谈谈个人拙见。

一、文字理解,明文意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文字是构成文章、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也是文学的家园。作为古典文学作品的文言文因年代久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虽然语言精炼,但句子佶屈聱牙,词语生僻古奥,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首先从文字入手,带领学生过好文字关。例如,《伯牙绝弦》一文,行文简练,短小精悍。全文只有77个字,5句话。教学时,可摒弃传统逐字、逐句地分析、串讲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注释初识课文,大致了解文本内容,之后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学习课文。揭题时,可抓住题眼“绝”字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初识知音故事,也为故事末的“伯牙摔琴谢知音”做情感铺垫。

再者,文言文中的字、词与现代文有很大区别。一个字往往就代表一个词,不同的字、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是不同的。如文中“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意思是“做得好,擅长”的意思。而下文两个“善哉”中的“善”字却“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与语气词“哉”组合在一起,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好啊!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真义,体会文言一词多义的特点。

文中一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念”的是“志”,子期得的正是其“念”、其“志”,二人心有灵犀啊!教学时应以这两个字为基点引导学生体会“知音”之内涵。篇末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终身不复鼓。”其中的“终身”一词,看似平常,往往被执教者忽略。但对于“鼓琴而六马仰秣”,当时闻名遐尔的伯牙来说,“终身不复鼓”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的挖掘直抵“知音”的内核。教学时,抓住“终身”一词就真正走进了伯牙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理解“伯牙绝弦”之所以会成为“千古知音”“千古绝响”的要义。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言文教学要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文字,从“文—字(词)—文”,从整体到局部,从笼统了解到精准理解,从“面”到“点”,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初识文本,理解文意。

二、文学欣赏,学审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情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审美是文学艺术的特质。缺少了审美性,文学作品就成了一些人、事、景、物的堆砌;有了它,即使是那些庸常丑怪的事物也会产生艺术魅力。[2]古典文学作品,它的文学味较之现代作品更加丰厚。学习时,应重视文学欣赏,进行适切的文学审美教育。《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荡气回肠、凄美绝伦。文本饱含浓厚的音乐美、画面美和情韵美。

1.音乐美

王力先生认为,“语言的形式有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这些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何况,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艺术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文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即是“嗟叹之”的表现。文本中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而且稍有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句子随处可见。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句式整齐,富有节奏。节奏是语言情绪、情感的构成部分,是传达情感最有力、最直接的方式。教学时可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吟咏,让学生浸染在文言文美的韵律之中,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知音情意。再者,本文讲述的故事与音乐相关,文本主人公伯牙与子期更是因音乐结缘,因音乐相识、相知。文本呈现的形式基本上是一句叙伯牙,一句叙子期,自始至终递相往复,构成回环的音乐感,凸显知音之间的你来我往、情深意切。“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可借音乐之美引导学生体会“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进而理解知音内涵。

2.画面美

唐朝诗人王维说过:诗是无声画,画乃无声诗。文学作品的画面感是文学的应有特性之一。《伯牙绝弦》文本虽短小,画面却生动。无论是“鼓琴喜遇知音”,还是“摔琴悲祭知音”,都可见“以文描画,画在文中”:悠悠江畔,伯牙兴致勃勃地鼓琴,子期悠闲自得地听音。伯牙琴声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雄浑高亢;子期心领神会,点头称赞:好啊!这声音如巍峨高耸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奔腾的河流,琴声激越潇洒,子期马上晃脑感叹道:好啊!这声音如汪洋无尽的江河……一曲终了,伯牙起身,欣喜若狂地对子期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这种画面是多么唯美,多么幸福!这画面中透露出文本善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可触可摸可见可感。后来,子期死,伯牙伤心欲绝,乃破琴绝弦。寥寥数语,却如一幅工笔细描的写意画,那时,那景,那情,跃然纸上。教学时可运用通感手法,利用音乐辅助,借助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引领学生走进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中,感受二人的情真意切,心意相通。

3.情韵美

情韵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伯牙绝弦》运用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以“知音”为主线,营造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悲剧氛围。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别人看。当伯牙还沉浸在得遇知音的欣喜之中,兴冲冲地赶赴故地寻找故友,却得知子期已逝。试想,这该是多大的重创,何等的悲伤?面对一抔黄土,只有悲与痛。子期不在,纵然琴音回肠荡气,有谁能真正听懂?子期不在,纵然琴技出神入化,又有谁能真正地欣赏呢?从此伯牙的精神世界里,再无知交;伯牙的音乐世界里再无知音。于是“伯牙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随着一声砰然巨响,弦断琴绝。正是:“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破琴绝弦”的举动决绝又悲壮!喜之极,悲之切。此情此景,令人动容,憾人心怀!伯牙此举,表达了一种唯美的情感追求,诠释了一种世间稀有的珍贵友情。教学时,可以伯牙的情感为主轴,以“知音难寻—得遇知音—痛失知音”为主线展开教学。课上,引入伯牙鼓琴会上为楚王弹琴,却曲高和寡,引导学生体会此时伯牙知音难觅的落寞心情;再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之后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若狂;最后可以引用经典诗句体会伯牙失知音的悲痛之情。

通过对文本音、画、情、韵等特性的体味与鉴赏,让学生走进流传千年的文学故事,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情与美的熏陶,也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古典文学殿堂的窗户。

三、文化传承,塑精神

《课标》的总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文言诗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特殊的领域。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说:“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了解几个字词,阅读几篇古文,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教学时,教师既要看到文言选文的阅读欣赏价值,又要重视文言选文的文化价值。《伯牙绝弦》中蕴含着哪些可以传承的文化呢?

1.文字文化

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文字本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复旦大学申小龙教授说:“一个汉字就是汉民族文化的‘全息码’。几乎每一个古汉字都可以解读一部分文化史。当我们面对文字时,我们不是简单地面对一种无意义的语言包装,而是面对一个有意义的自主的符号系统。”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演变及其表意功能,了解其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祖国的汉字学文化,领略汉字特有的魅力。例如,《伯牙绝弦》一文中的“绝”是课文的文眼,在课末,体会伯牙绝弦的决绝时,可出示金文的“弦”字,让学生了解绝,断丝。从纟(糸)从刀从卩,会意字。表示人用刀断了束纟。绝弦,就是弄断了所有的弦,一根不留。表明伯牙“绝”望的程度。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称这种做法是“将这个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解构后演绎给孩子看”。

2.意象文化

意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是古诗文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文中子期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里的泰山、江河是一种特指的文化意象。位列五岳之首的泰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而古汉语中的“江”“河”专指长江、黄河。文本选取这两个文化意象象征着伯牙有着如泰山、黄河般高远、博大的志向和情怀。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伯牙仅仅在表现泰山的巍峨和江河的浩瀚吗?从而让学生理解体会伯牙的远大志向和情怀。正如萨丕尔所说,词语一旦与深厚的文化背景建立起联系,它就会成为一种“精神化的物质”。

3.知音文化

高山流水的故事赋予知音以深刻的文化意蕴。作为教材“定篇”的《伯牙绝弦》,其语文核心价值在于“知音文化”的阐发和传承。知音文化的灵魂是知心重情和诚信。伯牙、子期因音乐相见恨晚,因音乐而相知相交,并约定来年中秋再会。伯牙如期践约,然而天意弄人,子期因病早逝,伯牙以琴祭友。达官、布衣相交已属不易,更难得的是萍水相逢还能信守诺言。《伯牙绝弦》体现了中华民族重情重义、诚实守信的品质,被历代文人墨客讴歌颂扬,从而成了一种文化代代传承。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发挥教材课后编排的资料袋的作用,引领学生走进知音文化。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语言古朴典雅,凝结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承载着丰盈的民族精神,是古典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只有从文字、文学和文化的视角入手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文言文的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25.

[2] 童庆炳,赵勇.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7.

[责任编辑:黄晓娜]

[DOI] 10.16165/j.cnki.22-1096/g4.2017.01.0011

[收稿日期] 2016-08-19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FJJKXB16-212)。

[作者简介] 赖翩京(1970-),女,福建莆田人,高级教师,副校长,莆田市第二届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福建省特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17)01-0041-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