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抢(上)

 风舞三湘 2017-07-28

梨花颂李玉刚 - 镜花水月


农村长大的孩子,倘或像我这般年纪,应该记得这个时节曾经的“双抢”吧。提起它,回忆总是温馨的,但对于那时的人们而言,双抢却是实实在在的挑战——对人的体力、意志的巨大挑战。说它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恐怕也不为过吧。

 

所谓“双抢”,指的是种双季稻的地区,早稻的抢割、抢收,晚稻的抢播、抢插。没有水稻,便无所谓“双抢”了。由于水稻喜高温、湿热,所以必须抢时间,确保它尽情生长,确保早晚稻两不耽搁。否则,错过时段,会影响收成的。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还有什么比种稻、割稻、插田一类更重要的事呢?约摸到了现在这个时段,就要着手准备了。自然,晚季稻的秧苗是提前培育好了的,此时,它们静静候在秧田里,只待主人“提拔”。待主人确认早稻成熟,要收割了,“双抢”的序幕算是正式拉开了。


那时的割稻,没有机械,全靠手工。对于割稻的人,有一把锋利的镰刀,是必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很多家庭几乎人手一把,以备全家齐上阵。当然,孩子们的刀可能小一点。割稻是一项体力活,技术含量不高,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支配好自己的体力,不能一味贪快,否则很容易伤着指头的。童姥先生当年割稻时,望着满田的稻谷,心浮气躁,巴不得很快把它们放倒,就很不小心割伤了小手指,伤口划得很深。不过当时没有看医生,只是用布一包,又继续干活。神奇的是,不久后伤口就自动好了。

 

稻子割下后,接着就是“打稻”了。打稻,也就是脱穗。人手多的家庭,也可以与割稻同时进行。半机械的工具那时也是有的(需用脚踩),但更多的还是用斛桶。这就要拼体力了。成年劳力双手拿起一把把稻谷,用力往桶沿甩,让稻粒落下来。闷热的天气里,“嘭嘭嘭”的甩稻声,和着金黄的稻谷与晶莹的汗珠,构成乡野特有的进行曲。

打下的稻子还得运到稻场去。怎么运?当然靠肩挑。活干到这一步时,大抵是一天中最热的正午了。但越热越得抓紧。要趁着曝晒的阳光除去稻谷的水份。而晒谷场离稻田不会太近。可想而知,农人劳作的艰辛。这个时候,即使年龄特别小的孩子,也有事可做了——在晒谷场隔一段时间翻稻子。孩子们是不会叫苦的,他们已从家人的辛勤里,默默体会到了一份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