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评价刍议

 老刘tdrhg 2017-07-28

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评价刍议
 
张彬福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中,设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评价是以理解为核心内容的。用于形成性评价的实用类文本不必拘泥于高考的规定,可以有更丰富的类型,《征求意见稿》所列的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知识性读物类等三类文本都应该作为检测对象;用于实用类文本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即测量题目,较之高考应更加灵活多样,更为细化。

【关键词】实用类文本    阅读    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阅读、写作分为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三种。据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在“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中,设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实用类文本阅读与实用性阅读,两个概念虽有细微差异,但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我们不在这里做进一步辨析,以下统一使用实用类文本阅读概念;且本文仅讨论“阅读能力评价”,不涉及“交流”评价问题。
怎样评价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征求意见稿》尚无明确的操作性描述和规定,由此引发我们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评价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研究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评价,恐怕还要溯源自2007年开始的高考语文“课标卷”。十年前,高考“课标卷”第一次以新课标三种文本分类进行考查,并将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放在一起作为选做题由考生选择作答,开了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评价的先河。应该说,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评价的探索是从语文高考开始的。

既然如此,我们的讨论不妨先将2016年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7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与《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做一比较—— 尽管两份文件的功能不尽相同,但是在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或考试内容的规定方面是清晰的—— 以此作为展开讨论的参照。

《考试大纲》: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征求意见稿》:

学习任务群5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1.学习目标与内容[(1)(2)略]
(3)具体学习内容可分为三类。

①社会交往类:主题明确的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招聘启事,面试;面向社会大众的演讲、陈述。

②新闻传媒类,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常见言语形式,如:新闻、通讯、传记、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③知识性读物类:复杂的说明文、知识小品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

将两份文件内容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出《征求意见稿》所指“实用性阅读”分为社会交往、新闻传媒、知识性读物三大类。较之《考试大纲》规定的文本考查内容更为详细而丰富,例如“纪要”“常见文书”“启示”“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复杂说明文”“知识小品文”和“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这些都不在语文高考规定的范围之内。这是因为《征求意见稿》所列学习内容的目的,是使学生经过高中学习具有实用性阅读的较为丰富的知识和形成应有的阅读能力,体现实用性阅读能力在形成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的价值。而高考受考试时间、答题方式等限制,只能选择实用性阅读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进行考查,以此作为评价内容,自然不可能将《征求意见稿》规定的所有学习内容都考查到。因此,我们在讨论实用性文本阅读能力评价时,不能简单地用《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去规定高考范围,也不宜将语文高考的要求等同于教学的全部内容。这是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
                            

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在能力要求上有何不同?这也是研究阅读能力评价时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一位语文教育界前辈曾经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上世纪70年代末,叶圣陶先生到某地讲学,一位语文教师递条子问:“议论文怎么读?”叶老答曰:“象读其他文章一样读。”什么叫作“象读其他文章一样读”?我的理解是,无论何种文本的阅读,都是从第一句开始一句一句往下读的;读者通过对每一句话、每一段话,直至全篇的理解,获取了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使阅读产生意义,具有价值。叶老没有强调文体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文体不需要学习或在阅读中不需要考虑。我们应该这样认识:文体知识学习的价值在于助读,也就是利用文体知识更好地达到阅读的目的,它是阅读的辅助手段;而真正能够获得高质量的阅读,还取决于较好的语言理解能力、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强的认知加工水平,以及阅读过程中自我监控调节的能力等。而这四个方面,在形成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较之文体知识更具有价值。

尽管如此,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评价还是有其“个性”的。我们不妨还是用比较的方法,借助2016年语文高考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看看两个文本的第一题(选择题)有何不同。篇幅所限,省去两个文本原文。

例1.《锄》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 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例2.《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题目考查的能力层级是基本一样的,即理解、分析综合、鉴赏,但由于文体的不同,考查的侧重点便有所差异:作为小说阅读的检测,《锄》从小说特征出发,侧重通过考查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对故事背景和情节的把握,以评价学生对作品人物性格、主题的理解分析和创作手法赏析的水平。而人物传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则根据人物传记文本特征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辨析、加工和对传主品格的认识,以此评价阅读质量。相对小说之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能力的考查更能体现对一般文本阅读能力考查的要求,即以理解为阅读能评价的核心内容。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三类文本,不论哪一种文本的阅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亦称审辨性思维)水平都应成为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批判性思维在实用类文本中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本所传递的信息、记述的人物、说明的知识以及传达的价值观念等,不是盲从接受的,而是经过了自己大脑的一番审辨之后做出的确认。正如首次提出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所说:“如果联想到的见解马上就接受下来,那就是无批判的、最低限度的思维。若是在脑子里再思索一番,那就意味着探求更多的证据,探求新的资讯,以进一步考虑这一见解。那样……或者是证实了这一见解,或者是看出了它的不当和谬误。”[1]例如2011年全国卷《下笔不觉师造化》最后一题:“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这样的题目不仅考理解,也考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水平。批判性思维统管三类文本的阅读考查,本文后面在讨论评价方式时暂不涉及。
                              

高考,具有终结性评价的性质,是对学生中学阶段语文学习水平的最后评价。但如前所述,高考是有局限的。而作为以立德树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语文教学,就必须重视和做好对学生形成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过程中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对学生而言,可以不断发现问题,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以进一步提升能力。对教师而言,可以不断检验教学质量,以寻找更佳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用于形成性评价的实用类文本不必拘泥于高考的选择,可以有更丰富的类型,《征求意见稿》所列的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知识性读物类等三类文本都应该作为检测对象,以评价学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形成,并以此反馈教学质量。

用于实用类文本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即测量题目,较之高考应更加灵活多样;若根据实用类文本内部构成的类型来设计,测试内容也就更为细化。“实用”类文本输出的信息与人们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很多可以直接服务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从写作到阅读,“实用性”是其主要功能:所写的对象是“实”的,所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增广知识,乃至掌握某种操作、完成某项任务,也是“实”的,这是有别于论述类、文学类文本的突出特征。因此,基于评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检测也应该着眼于“实用”而不仅仅限于一般的问答题形式。

在常用的问答式测试方式之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形成,丰富这类文本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本文设计如下几种检测方式,仅供读者参考。

1.对已有文本进行加工,以检测阅读理解水平。例如:为“主题明确的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的文本列提纲,借助所列提纲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进行“压缩”,如将新闻、通讯按字数要求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将人物传记缩写为几十个字的人物小传等。这是一种阅读检测的方式而不完全是写作的方式。完成这样的要求,学生需要精读能力的伴随,不仅把握文本整体的意思,还要把握每一个局部的意思,并且看出之间的联系。自然,最终能完成这样的要求,阅读理解是基础,表达也很重要。因此这样的检测方式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2.转换文本类型。例如从“调查报告”中提炼出访谈提纲;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出内部的联系和呼应,做图文转换等。一般来讲,问卷和访谈是“调查”的基本方法,从“调查报告”中提炼出访谈提纲是一种“倒推”,同样考查的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这样的练习做多了,学生在自己需要开展调查工作时,如何设计访谈提纲也会有所参照。所以,这样的阅读检测也是一种写作或工作方法的学习,同样具有综合性。

3.按照文本内容实施操作,以操作的正确与否检测阅读理解水平。例如阅读“活动策划书”,按照其中内容实施;为“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寻找恰当的图片,并将文本内容加工成解说词,图文配合,以此举办一次小型科普展览等。这是以“活动”的方式检测阅读的效果,读懂没读懂全体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以为,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评价最不可取的是侧重文体知识的考查,即知识立意的考查。文体知识不是不可以考查,作为读了12年语文的中学生,知道必要的一些文体知识,至少是受过基础教育的体现。但是前面我们说到了,文体知识是辅助阅读理解用的,失去了服务于阅读理解、只单纯记住了概念的文体知识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换句话说,知识是为了用的。既能阅读,又有知识是最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