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翻越围城的女人欲之殇

 王天神 2017-07-29
 



夏末秋浓,好体验,不过这篇像是个技术活,写得并不美好。。



书评︱翻阅围城的女人欲之殇


               ——读《包法利夫人》

文/肥猫小小    图/来自网络


导语


翻看我的阅读史,高中前,竟然就没完整读过一本经典文学,汗颜捂脸。那会儿为应付考试、文学常识这一项,我大概是背个作者、书名和梗概,这就算是精明的交差了。事实上“你所偷过的懒,后来都要加倍偿还。” 

为了这加倍地惩罚,写个书评,顺便怒怼一下那个曾偷过懒的我。

 

言归正传,此书据说可作为,女性情感教育和情爱观警示的经典读物,是一本有教育意义的经典文学作品,好像很严肃。

 

实际上,作为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经典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讲述了一位生性烂漫的平民阶层女人爱玛,不甘平庸的婚姻生活,而陷入一段段婚外情不能自拔,最终自毁的悲剧故事。

 

这样的桃色事件,在19世纪法国中叶发生即便现在,同样热闹而落寂地上演着类似的狗血,它客观又实际的存在着,有些是处于灰色地带,有些是开放面对,区别在于个中程度和故事结局不同。

 

将这样的题材故事,写出经典和荡气回肠的余味,福楼拜算是个中翘楚。

 

他写女性、女性的浪漫情思、情感欲望、婚姻生活和围城内外的内心纠葛,心理描写细腻真实、情节丰腴,节奏感强,语言华美而精准。写女人一步步情不能已,最终末路,有种自然而然被带入的堕落感,令人怒其不争而又哀其不幸。


这是大体评价,若真从书评的角度,来具体探讨、那些拍案叫绝的点,才算货真价实地评。我试图展开谈一下:

1

语言极尽描写之能事

在某个网络课程上,老师讲到,中国文学讲究“藏”,追寻“意象之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处处留伏笔,这是留给读者自己去品的空间。

 

最具代表的是《红楼梦》,文字典雅精致,精简细腻,讲求诗的韵律和工整美。有些人物关系,是通过旁观者的零星评判和侧面烘托来写意,作品留白。比方说可卿和宝玉、可卿和公公的关系,都没有明确说明,这是一种含蓄的写作方式。

 

《包法利夫人》,则可完全感受到另一种表达之美,她是一种铺展、绽放又精准的文字美形式。


就像福楼拜自己说,他要求文字要具有“诗的韵律和科学语言般的精准性、要生动而精炼。”

 

我不妨列举一二:在描述爱玛年少情窦初开,渴望浪漫生活地碰撞时,写到

“明媚的阳光直泻在波光潋滟的水面上。从此她任由拉马丁的诗篇把她带进九曲回肠。她觉得世上应有专能生产幸福的地方,就像只一道能在某些地方生长好奇花异草。”

明媚的阳光、水面、诗篇、九曲回肠,这样诗意兼具画面感的字眼,连串的构造,形成一幅风光旖旎的浪漫画面,将爱玛不甘平庸、一种奇货自居的动荡之心,畅然若揭。


写婚内生活的不尽如人意时,侧面写到:

“一个男子汉,本应该世面广阔,深入种种奥秘,一问三不知行吗?她之所以怨他,正是因为这种如铁石般的平静,心安理得的愚钝。”

这种比喻和用词,将爱玛的老公、夏尔木讷又刻板的形象,精炼而有力地展现出来。对比爱玛的性情,他俩的需求冲突是不言而喻又潜藏在底的,为故事后续的矛盾发展,打下了牢靠的伏笔。

 

这种直面又绚丽的语句表达方式,书中比比皆是,精准而劲道,不得不称道。


读来有种给力的欢脱感,心被死死抓着,为故事、为节奏更因为文字的韵律。


2

耐人寻味的女主魅力



不是所有女孩子的情感诉求和浪漫期盼都能获得现实回应,书中女主做到了,不过是在婚外。


这个在道德层面被世人诟病的点,但你不能不承认,她自身散发着一种独特魅力。

 

为更具象化对她的直观感受,我特意翻看后来拍摄的影片,观看她的日常:爱穿粉红碎花裙,棉麻质地;爱大自然的山间野花,捧着它们细细陶醉;还爱浪漫小说和最新时尚;爱一切生活的艺术,自我沉醉而微郁。


这几条,你瞧,活脱脱的文青一枚。

 

这是一种混合了书香,才情,妩媚又忧郁的气质。在构造爱玛,这女主形象时,福先生也是正侧面双管齐下,大张旗鼓地铺设开来。

 

在书中多有体现,写爱玛的出身教育背景时说到“她在乌尔苏拉会的修道院长大,受过扎实的教育,会跳舞,懂地理和绘画,还能绣衣和弹钢琴。她能言善语,是个有才情的女子。”

 

新婚期,众人对她的印象,也很有深意“新娘反而不露声色,让人捉摸不透。当她从人群中走过时,连最机敏的人也都只是打量着她,心情十分紧张,不知如何招呼。”这是一种神秘而具有侵犯性的美。

 

美得不可方物不打紧,她能力了得,是不可多得的贤内助,书中有提及“她善于治家,索要诊费账单,措辞婉转。招待邻居,她总能摆弄花样繁复的高级菜品,唯美多色佳,如她会用葡萄叶配意大利李子,形状别出心裁。”夏尔为这样的媳妇,倍感荣耀。

 

“女人们夸她节俭,病人称赞她彬彬有礼,穷人们颂扬她仁慈慷慨。可她心里却充满贪欲和怨恨。何止列翁,即便是其他人也逃脱不了这种诱惑。”

 

可见,爱玛绝非一般常见的外露欲念,浮躁而不甘落寂的这类女性形象。


她是举手投足间,有着优雅冷俊,内秀又深邃的姿态美女性。

 

她正确待人,婚姻生活正常而过,只是怀揣着秘而不宣又热烈的内在情之期盼,这期盼似乎只属于自己,她不刻意展示于人,却给人诱惑。

 

福先生写出了一个女性的宽阔美就像野百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力茂盛而独立于世,美得宁远而孤傲。这也是我对爱玛后来爱之切,悯之彻的原因吧。

3

欲火烧身而自焚

爱玛和夏尔在连理之初,大概是个误会。她们本不是同道中人,却阴差阳错一错再错。

 

出生乡野的她,从小接受修道院贵族式的女性教育,她学道经、学音乐,唱圣母玛利亚的浪漫曲,爱看古典浪漫文学,还有一些世家贵裔在修道院、为她低吟清谈外面热闹喧嚣的男欢女爱之奇趣。

 

这是她情感启蒙之初的养料,生命的底色。

 

她爱缠绵悱恻的浪漫主义还有颗不受世俗羁绊的叛逆心。


“修道院教她崇敬圣贤,淡泊无欲,寻求灵魂的升华,她却像扯紧缰绳的奔马,难以驯化。她爱音乐是因为抒情的歌词,爱文学是因为里头情欲的刺激,对修道院的戒律反感非常。”


她的情感诉求和性情由此可见一斑。

 

而夏尔只是一位乡镇医生,虽有一技之长却谈吐平淡呆板,没有独特的风格和见解

 

爱玛在修道院毕业,回乡自居时,那个境况下,夏尔恰到好处的出现,是她能够得着地、脱离单调农村生活的稻草,是改变她一尘不变乡村视野的一剂良药,但不是她情感深处所企盼的甘霖雨露。

 

婚姻生活的平庸,她很快发现,她们性情层面的不匹配,情感需求的不对等。她恍然大悟,所期待的伴侣理想中的他应是“才貌双全、出类拔萃,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的那种男人。”

 

很显然,夏尔不是。


矛盾显现,未必要发展到不堪的地步。浪漫之欲,女孩子在某个阶段或某个瞬间,都有过呼唤,只是她们清楚那是虚妄。

 

对于爱玛,大概是因为婚内的闲适和高自由支配度,家庭财务支出有老公夏尔去赚,起居生活有侍者打理,所以她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任由思绪躁动和畅想。

 

她开始郁闷而渴求另类的变数。


她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像一阵风暴,带着电闪雷鸣,突然从天而降,惊心动魄,让人丧失了理智,完全沉浸在疯狂迷乱之中。” “她渴望灯红酒绿的生活,渴望假面舞会,渴望不拘形迹的欢乐以及这种欢乐会给她带来的不曾经历的疯狂。”

 

这种思绪在体内发酵,终于有一天她遇到了列翁,那个她认为可以带给她非一般情感体验的对象,她们自然发展,她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大概,她只是迷恋于那种热烈而欢快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某个人。


所以,列翁走了,还有后来者。


她身体上的每根神经都被那种迷乱而激烈的沸腾气息、撩动着,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为满足自己眼前的欲念,她抛开现实为之疯狂,今朝有酒今朝醉地借钱消费,借高利贷逍遥,一次次把自己推向陷阱而不自知,最终被巨债追讨,无力偿还而自毁人亡。

 

这其中,她不是没有过情感和道德感的纠结。只是在欲和理性的争斗中,渐渐被欲望所控,走着走着忘乎所以,直至最终无望地看着大火烧身而无力回天。

 

最后那句丧失理智,陷入疯狂迷乱中,果然成了真。

 

大概,从她失去理智,飞蛾扑火倒向不被认可、不可抓的男欢女爱那一刻起,她的出路就被封锁了。


泰国作家察.高吉迪说:人一旦成为欲念的奴隶,就永远也解脱不了了。

 

用柏拉图的话说是:“理性是人类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在理性的管控下过活,我们才不至于偏离地面太久,浮于空中而拽不回来。

 

亦舒师太言:“女人最重要的,是做人姿态要好看。”


这个姿态好看,是指清楚自己的境况和身份,行为处事在一定的掌控力和可控度下,把握好视人的状态。它至少不能随兴而起,任意妄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把虚妄的情欲之火,放在心里点点,观望观望就好。倘若失去理智,不合规则地拿出来大放异彩,惹火烧身,可就没有然后了。


嗯,这大概是那个警示和值得反思之处吧

前几天热文说

我们假装在过活

额,有种被戳中的感觉

谁让咱们走散了好久

那再别和自己失散就好

来,泡杯柠檬水

闭上眼,拥抱一下自己啦

今日物语:青柠檬

这是肥猫小小推送地第6篇原创文字,愿你欢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