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寸关尺脉法释义;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6级中医陈东阳 2017-07-29

      凤凰博报邀请你免费去台湾

      ——寸关尺脉法释义——

      在外围“寸”的空间左心火为右肺金的下承之气,火以制金之沉敛;在中间“关”的空间左肝木为右脾土的下承之气,木以制土;在内层“尺”的空间,左肾水涵养肾阳,制右相火的亢盛。

      经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盖谓六者足以定诸脉之纲领也。又曰:'小大滑涩浮沉。'《难经》则曰:'浮沉长短滑涩。'仲景曰:'弦紧浮沉滑涩,此六者名为残贼,能为诸脉作病。'滑伯仁曰:'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夫所谓不出于六者,亦其足统表里阴阳、虚实冷热、风寒湿燥、脏腑血气之病也。浮为阳为表诊为风为虚。沉为阴为里,诊为湿为实。迟为在脏,为寒为冷。数为在腑,为热为燥。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此诸说者,词虽稍异,义实相通。若以愚意论之,不出表里寒热虚实六者之辨而已。如浮为在表,则散大而芤可类也。沉为在里则细小而伏可类也。迟者为寒则徐缓涩结之属可类也。数者为热,则洪滑疾促之属可类也。虚者为不足,则短濡微弱之属可类也。实者为有余,则弦紧动革之属可类也。

      先天之本为何?足少阴肾是也。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为何?足阳明胃是也。胃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肾何以为先天之本?盖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也,而命寓焉。水生木而后肝成,木生火而后心成,火生土而后脾成,土生金而后肺成。五脏既生,六腑随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仙经曰:'借问如何是玄牝,婴儿初生先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而太脉一穴(在内踝骨突边缘、足后跟顶点与内踝顶点的连线上),此足少阴所注为之地也。脾胃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有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先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而冲阳脉一穴(原穴,解溪下,足背最高处,动脉旁),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间动脉去陷谷二寸,此足阳明所过为原之地也(脾胃相为夫妇,故列胃之动脉,而脾即在其中矣)。古人见肾为先天之本,故着之脉曰:'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见脾胃为后天之本,故着之脉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伤寒必诊太脉以察肾气之盛衰,必诊冲阳脉以察胃气之有无。两脉既在,他脉可勿问也。如妇人则又独重太冲者,太冲应肝,在足指本节后二寸陷中。盖肝者,东方木也,生物之始;又妇人主血,而肝为血海,此脉不衰,则生生之机犹可望也。

      尺部

      人体血液是阴阳的混合体(是阴精和能量的混合产物,其中即含有阴精,又含有阳气)。右脚左手以左“尺”的肾阴精为基,肾阴精侠(涵养潜藏)人体阳气使血液灌注于人体阴性空间——右脚,故阴虚者尺脉沉弱或不见,左手尤甚,左手脉整体偏弱(相对于右手)。同时肝、心都会受到阴精不足的影响而“太极左辟”之生发能量减损(故阴基弱容易左手脉皆弱)。

      左脚右手以右“尺”的相火为基,相火帅肾阴精使血液灌注于人体阳性空间——左脚,故阳虚者尺脉沉弱或不见,右手尤甚,右手脉整体偏弱(相对于左手)。同时脾、肺都会受到阳气不足的影响导致“太极右阖”之受纳、收敛能力减损(故阳基弱容易右手脉皆弱)。

      关、寸:

      “阴性空间”的血液,要靠肝木(势阳位阴)升化、心火布散才能把它普及到阴性空间的表面——左手“寸”部。阴性空间是肝、心的“一亩三分地”,肝郁气滞肝气不升则“阴性空间”的血液不得顺畅升泄(左关肝木的能量是由内向外顶,所以不足则沉、伏),表现为脉沉玄于左手“关”部(而右手“关”部归偏肺的能量策动的,所以沉玄的现象就不如左边明显),这是“左升”能化不足所致。人体如果肝肾阴虚,则阴精首先给养于“阴性空间”——右脚左手,再由下而上次序补给于阳性空间——左脚右手,故阴虚阳亢(或伤寒温病耗干人体阴精和肝阴气)则右手脉玄甚于左手,这是阴精材料补给不足所致。

      阴性空间象地——是血摄气、水涵火(血管是被血撑开,肝气不震则血管呈阴地的特性而挛缩)。

      “阳性空间”的血液,要靠“中土”脾胃之气的火力蒸腾、气化才能把它充盈于阳性空间——左脚右手,气虚则少血,但是血管挛缩的现象就不明显,表现为右“关”部脉浮——有“空间”缺“内涵(不充实)”(而左手脉浮的现象就不如右边明显)。因为右以相火为基,所以一般气虚多有相火不足的基础。气虚+相火不足则右手脉弱且浮。

      阳性空间象天——是气统血、夏日之水汽蒸腾江河奔流(火旺则水循环洪盛,火弱则水循环细弱。阳性空间的一切包括血管都是生活在“阳”气的环境之中,所以血管有血液则充实,无血液则空虚。血管在气的涵养下还是处于舒缓状态不会明显挛缩,而表现为脉浮)。

      右脚左手,由下而上,为经线,为阴。代表能量的升降,为主;左脚右手,由内而外,为纬线,为阳。代表质体的盛衰,为随。左手阴而右手阳,阴制阳:左尺肾水制右尺相火,左关肝木制右关脾土,左寸心火制右寸肺金。

      故人体阴虚则左手脉偏弱右手脉偏盛,阳虚则右手脉偏弱而左手稍强。阴阳俱虚则二者皆弱。

      男子以阳为主,故两寸脉常旺于尺。若两寸反弱尺反盛者,肾气不足也。女子以阴为主,故两尺脉常旺于寸,若两尺反弱寸反盛者,上焦有余也(我注:阴血不足)。

      医者调匀气息,自一呼人之脉再至,自一吸人之脉亦再至,呼吸之间,而脉准来四至者为平脉;间有五至者,亦未可断病。

      男子之脉,右大为顺;女人之脉,左大为顺。

      男子以阳为主,故两寸脉常旺于尺。若两寸反弱尺反盛者,肾气不足也。女子以阴为主,故两尺脉常旺于寸,若两尺反弱寸反盛者,上焦有余也(我注:阴血不足)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卷二方脉总论]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经曰∶凡寸关尺者。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至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

      内阳九分反盖取命之根本。然后及于身而言之也。凡十二经脉有病之时。先于尺泽寸口见之。故尺寸者。是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者。夫三部之脉。取中而上下分之。从关中至尺泽为内。是属阴。故言内阴之所治也。言尺泽者。尺脉一寸之外。余脉下入不见。如入深泽而沉。故曰尺泽也。凡诊者。若寸口关脉不见。惟尺脉在者。其人必不死。亦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其根气元活。故寸、关者枝叶也。尺泽者根本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者。夫自关而向上分之。上至寸口。故言关至鱼际者。是长骨后际。如鱼之颈际。故曰鱼际也。言从关上至鱼际。下占一寸属阳。是内阳之所治也。然寸口虽占一寸。而脉见九分者。言阳数奇阴数偶故也。是以关前属阳。故言九。奇也。关下属阴。故言寸偶也。故分寸为尺者。关以上虽取一寸。而脉见九分。故曰分寸。为其先取一尺而言。盖先从根本言之。

      故一尺内取一寸。而脉一寸内取九分而诊之。故言分寸为尺。从尺而取寸。从寸而取分是也。分尺作寸者。从关以下至尺泽也。盖取脉长一寸而诊之。其一寸之脉。盖先取一尺之分。

      而其中除却九寸。而更取一寸用之。故言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尺内九分。从始至终。寸尺位脉长一寸九分。此则尺寸始终之法也。凡寸后尺前。两境之内主于关。为寸关尺也。上部属阳故法天。下部属阴故法地。中部阴阳相兼故法人。关者穿也。言上可以穿其天。下可以穿其地。上下关通而取其中。故言关也。而分三部候天地人。以法三才也。凡古法定尺寸者。

      皆先取一尺而言之。从尺而取寸。此则是其大纲也。又凡脉长短不同。其形各异。又曰。人长则脉长。人短则脉短。据此言之。岂可执其一概。必在医者以意审详。今则以鱼际骨下为寸口位。占九分。更下行一寸为尺部。合成一寸九分。中关为关部。以安三指。此之所定寸关尺。盖根据难经。永为楷式。不可改移。

      [卷二方脉总论] 辨九候法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

      着下副九焉以有地以候肾。人以候脾。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何以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头角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三部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相失者。皆死也。

      [卷二方脉总论] 分别脉病形状  

      凡诊脉。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之脉。皆如其人形性则吉。反之者则凶。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理。短者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浮而洪者病在外。

      滑而微浮病在肺。下紧上虚病在脾。长而弦者病在肝。脉少血少病在心。大而紧者病在肾。

      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

      浮而大者风。浮而涩者气。沉细疾者热。迟紧者为寒。

      诸腑脉为阳主热。诸脏脉为阴主寒。阳微则汗。阴为自下。阳数则口疮。阴数则恶寒。

      阳芤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可发汗。

      寸口脉浮大而病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时汗出。阴气不通。两臂不举。尺脉沉细。名曰阴中之阴。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尺寸脉牢而长。关中无此。为痛。

      寸口脉紧者。中风。风攻头痛。夫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初持脉如躁之状。

      久久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祟。脉来但实者。为心劳。脉来洪大袅袅者。为祸祟。

      寸口脉弦中手短者。头痛。脉来过寸口入鱼际者。遗尿。脉来中手弦长者。腰疼。足胫痛。

      脉来中手弦从上紧者。肩背痛。脉但数细。心下热盛。

      脉盛滑紧者。痛在外。脉小实紧者。痛在内。脉小弱而浮滑。久病。脉涩浮而病。新病。

      脉沉而弦者。其人有。腹内痛。脉来缓滑者。热在胃中。脉来盛紧者。腹胀。脉弦急。

      疝者迟下重痢。脉滑而浮散者。有风。脉短而滑者。病酒。脉紧而滑者。吐逆。脉迟而缓者。脾胃有寒。脉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飞。脉沉而迟。腹藏有冷病。脉浮而细滑。伤于寒饮。

      脉沉而数。其人中酒。冬时不治自愈。脉滑者。阳气盛。脉微而紧者。有寒。脉涩细而紧者。痹病。脉沉而滑。为下重。背膂痛。脉短而数。心痛必烦。脉紧而数。寒热俱发。必当下之乃愈。脉微弱者。有寒。少气。脉迟紧者。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时时利者。当难治。脉弦而紧。胁下痛。脉大细滑。中有短气。脉细小者。血气俱少。脉涩者、少血多气。脉滑者、多血少气。脉大者。血气俱多。两手脉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内中热。脉洪大紧急。病在外。苦头痛。发痈肿。脉细小紧急。病在中。寒疝瘕。积聚。腹中痛。脉浮大。中风头重鼻塞。脉微浮。秋吉冬病。脉来疾者。为热。迟者。为寒湿。为鬼疰。弦。为切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腹间血。病在内。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脉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脉来中散绝者。病渴。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在肌肉遁尸。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来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而伏留不去。脉微。即阳气不足。虚热汗出。凡无阳即厥。无阴即呕。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

      呼吸不足。胸中气促。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沉细。水谷来见实坚。浮而滑者宿食。

      洪大伤寒热病。弦小者寒癖。浮滑之脉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关脉紧而滑者。蛔虫也。

      三部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尺脉沉滑者。寸白虫也。脉紧而急者、为遁尸。脉紧而长过寸口者。疰病。关脉浮。积聚。热在胃中。尺脉浮者、客热在下焦。诸浮诸紧。诸弦诸沉。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病。寸口脉沉。胸中短气。若弦上寸口者。宿食头痛。若有表有里者。邪之所止。得鬼病。

      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上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与阳绝皆死。不可治也。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想了解更多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请关注本公众微信号QQ50354857,每天推送专业性强,价值高实用性的中医及健康知识。

      旨在将该微信公众号打造成国内最有价值的公益性专业中医养生保健公众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