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说什么?

 Darkkiller23 2017-07-30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下面我们就讲一则明朝大儒王阳明的小故事。

阳明读朱子书,对其中“格物致知”之道不得甚解,决心先实践一番看看。遂于庭中安坐,格竹七日夜,终一无所获,反大病一场。毫无疑问,王阳明这次“格竹”是失败的,留下的不过一片茫然。

后人对此评价不一,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说:“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认为少年王阳明试图通过仅仅一“格竹”,就可照见自我,以达“格物致知”至境,实在过于天真。

又有人附会“阳明格竹”旧事,续貂一则异闻,言:阳明病愈见一老者,老者于阳明好一番教训,他说:“格物不是与物相争斗,不是凭空推究。天有天道,物有物理,然无尺无以知长短,无秤无以知重量,无晷无以知天时,所谓格物致知,意在于此也。”又指中华人士于格物一道,不知细究物理,穷其毫端,只知一味整体观,更还耽于参禅悟道,已是失了格物真意。这话用大白话讲就是,中国人就知道讲道德,说玄虚,全没有科学意识和实践精神。

事情若只是到这里,或许大家都会觉得中华文化果真不如西方科学。然则后面还有一事,那就是“龙场悟道”。

当时,阳明被贬谪贵州龙场任驿丞,此时他人到中年,又历多年宦海,胸中存了诸般感怀,又对当年“格竹”旧事耿耿,终于某日忽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指出程朱所谓“格物”已经走上了歪路,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王阳明认为,“理”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却要从自己内心中去求,而不是一味假求外物。当然,阳明也不是完全反对“格物致知”,他只是强调,“致知”一定要“行”,要“知行合一”,不行则不能算真知。至此,“格物致知”这段公案才算是告一段落。


【企业管理智慧】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为“八目”,而“格物致知”是基础、前提和根本性的功夫,是“大学之道”的基石。北宋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朱熹则从修身角度解释,就是让人通过格一草一木来穷尽人间天理人欲,务求“存天理,去人欲”。

横向看中西方对“格物致知”的看法,中国人说致知,通常说的是智慧;西方人说致知,通常说的是知识和经验。其中知识和经验又有很大不同,一言而观之:少年人埋怨老年人没有知识,老年人埋怨少年人没有经验。西方人说科学,诸如实验精神、科研探索,等等,中国人讲格物,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说到底直接得到的都是这两种。至于智慧,却是从这两者中生发出来的,于此一道,中国人尤其着力且有建树。

那么,格物致知要怎样做,才能成功完成从知识到智慧的跨越?格物致知,在今天的工作生活中,又该怎样落实和应用?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追根究底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明确,学习不等于读书,也不仅仅是跟着别人的式样做,这些都算不得真正的学习。学习,就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现象进入本质,追根究底找出原因,再把问题解决好,最好在这过程中能明悟一些道理,才算是真正的学习。所以,我们要力求养成刨根究底的习惯,这会使你自动地进行有效的学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在此。

第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格物致知”,决不能脱离实际。很多经验,乃至智慧,需要通过实践去发掘,需要经过挫折和反复才能被心领神会,否则很容易就会变成故事中老者说的“务玄误国”之流。

每个人生活中所遭遇,就是全人类的基本问题,离开这些问题,就算不得真正的“格物致知”。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读书、见闻、经历、思考、顿悟等种种,把如何对待工作,如何解决困难,如何对待同事和家人、朋友,如何对待自己,等种种常见情形搞清楚,就算是极有效地“格物致知”了。正如王阳明所说,“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如此知行合一,方为真正的“格物致知”之道。

第三,自我完善的修行之道

正如丁肇中先生指王阳明格竹是“在探讨内心的自己”,“格物”的最高成就也正是在于自知,在于从中获得自我的突破与成长。

中国人的格物总是与道德相关的,中国人的格物之道,更多在拿某些东西与我们的内心参证。在儒学的知识体系里,“格物致知”的下一步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所以,中国人常说,“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以天道见人道。所以,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以松柏之耐寒见人之傲骨。但这种格物法,必要一种契机,必要人把自己一生荣辱经历和天地自然相合,才能真正怦然心动,从而悟得那么一点道理。也正因此,王阳明少年格竹,一无所得,到了中年困居,却能一举悟道。他悟得的就是这种自我突破的修行之道。

这并不容易,人类天生对于认识自己和突破自己有着非同一般的知见障。我们经常说只是“知道”并不足够,还需要去悟、去行、去把这东西变成你自己的,也就是完成知道、悟道、行道、合道、得道的一整个过程,或者最少完成一次自我突破,才算是完整。但是,一旦我们真的去做,所有性格上的缺陷、那些源于我们自己的的碍难总是不断跳出来搞破坏。所以,我们经常说突破,突破谁?突破你自己。我们经常说创新,创谁的新?创你自己的新。改变旧习惯、改造旧思维,形成新习惯、形成新思维,人格长高长大,终生成长,很充实,也很快乐,其中获得的是一种根本性力量、根本性快乐,这就是中国人的“格物致知”。在这之后,与你相关的一切,自然也会相应改变。所以,最后的最后,你改变的,是你的整个世界。

第四,管理致知,在于格物

回到管理上,西方人重物性,“理”即物的本性,即事物发展规律。凡事必须“循理”而为方能成功,包括管理。所以,西方管理管的是事。中国人重人性,“理”即天理良知,即人情练达之道。凡事必须不违“情理”方能成功,同样包括管理。所以,中国管理管的是人。这也正是故事中阳明“心学”与老者“格物”之道的最大不同。

当前的管理也多遵循“格物”之道,更多是尽取两家之长。格物者,思考推究之谓也。只有反复思考推究, 才能明了“物之本末,事之始终”,才谈得上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者的“格物致知”,在两个层面:熟通人性,创造一 种万众一心的氛围,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明事理,从纭复杂的事象中抽丝剥茧、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究竟,从而不断地发现更好的发展和生存之道。 《孙子兵法》中提到“择人任势”,是很精辟的总结。管理者熟通人性是为了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人,通明事理是为了因势利导,掌握住全局。故此,能格物致知者,必擅长于择人任势;不长于择人任势者,必难于格物致知。

用更中国式的说法,管理者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精神教练,他不是简单地要求部下完成任务了事,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一种精神的传递,达到一种无声的教化。这也是“格物致知”的另一重体现,更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公司是产出社会精英还是社会垃圾,关键就在于管理者自身的境界和格局有多么大,他建立并保持着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并传递给下属的是知识、是经验,还是智慧。这也是中国式管理很多时候无法被工具化、科学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曾仕强教授语录】


我们相信一句话:人心都是肉长的。没有哪个人完全没有良心,一个人想把自己的良心完全去除也是很困难的,除非自己骗自己。孔子说“勿自欺”,就是不要欺骗自己。一个人欺骗自己是最可怕的,会使自己内心不安。

我年轻的时候当中学校长,我胸有成竹,反正上面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一定我先知道,我会怕谁?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反而是下面都知道了,当官的还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当官的忙,人家把文件摆你桌上,你没有时间看。当你不能够控制资讯的时候,当你没有把握一切都是先知的时候,你的态度就要改变了。

亲民要有一种功夫,就是格物,了解老百姓内心深处希望什么。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告诉你吃饭最重要,其他都不重要;但是你不要相信他,因为等他吃得差不多了,他就会开始挑这个挑那个了,这才叫与时俱进。老百姓的民意是随时变动的,你要走在他的前面,又不能太前,太远太近他都不舒服,难就难在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