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清朝能消灭捻军流寇,而崇祯就亡于李自成?

 思明居士 2017-07-30

这个比较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啊!其实可以对很多风雨飘摇的时代做一些对照,有些思路正确的方面完全可以借鉴!

明止于天启,也可以说是一种宿命吧。明末的社会混乱、动荡不安已经到了一种极致!崇祯朱由检的才能应该比朱由校强的多!但是,朱由检的强有促成了社会变得更加混乱,崇祯没有纵观天下的视野,对于朝廷的掌控能力不如魏忠贤。他却以魏忠贤专权为由诛杀了魏忠贤。这是崇祯失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生性多疑的崇祯,其实他的内心容不下任何人,滥杀无辜成了崇祯的一种习惯!这里面包括不少忠臣!明末天灾频繁发生,也给李自成造成了极为有力的造反条件。比如北京城的瘟疫,导致了守军几乎没有战斗力,也为李自成攻取北京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最终导致明覆之殇!

清朝剿灭捻军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虽然八旗军和蒙古军队没有战斗力了,但是,在消灭洪秀全的过程中崛起的湘军,实力不容小觑。这些由有文化基础的人所组成的军队,经过战争的历练,应该是非常强的军事力量。

曾国藩这个中华民族的半个圣人,品行才德之高,举世罕见。在他训导下的湘军应该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军队。当然还有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一脉相承的杰出军事家。这些人都是人中精英!有他们督战,应该在中华大地纵横无敌的。有这么一群人才存在,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红毛子造反才会被剿杀。捻军是几乎没有正当政治口号的造反,本身又是流寇,没有根据地,仅仅凭红毛之乱的余热,就没有广大老百姓的支持面。所以必败。

要说清末就不得不说慈禧太后,这个被曾国藩尊为女中尧舜的政治强人!崇祯对于神州的掌控和视野远远比不上慈禧太后!多读一读清史就会发现,晚清后五十年几乎凭借慈禧太后一己之智慧支撑下来的!不说别的敢于如此放权给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李鸿章这些汉人本身就需要有非凡的胸怀。

清朝就最后灭亡也就是逊位,中国的社会基本秩序没有乱,反观明朝末期汉人的思想混乱,说明了统治者的自律对于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这是一把手的胸怀和用人问题,清朝能消灭流寇是能够向一线统军汉将放权(当然,这也可能是不得已之举),明亡于李自成主要是崇祯急于求功,猜忌过盛,屡诛大将所致。打仗,尤其是平定内乱,远比单纯对外作战要复杂得多,因为身为合法政府在顾及各方面的情况,而乱军则无所顾及,这时就不能责一城一地之得失,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要计日课功,在给前线统军大将以极大的权利和信任,胜之固然要奖励,败了则不能马上临阵易将,要求其长功。

历来政府军比起外来的敌人,更怕内部的流寇。明清两朝五百年,最大的流寇有两股,一股是灭亡明朝的李自成,另一股是清末的捻军。明朝其实是亡于李自成,清军不过是乘机而起。

官军之处以怕流寇有以下四个原因:

攻守异势。流寇可以随处攻取,而官军就必须处处驻守,兵力看似几倍于敌,在局部战场上兵力却少于敌人。

流寇不用携带军需辎重,走到哪里抢到哪里,捻军尤其喜欢抢马骡,既可以骑行,也可驮东西,还可以当做会行走的军粮,所以捻军平均每人的都五匹马,随时换乘,行军速度极快(这也是捻军能够战胜蒙古骑兵,击杀僧格林泌的主要原因)。而官军却要讲究军纪,如果也抢掠,则会逼民为匪,军需补给要供后方供应,行动更加缓慢。

流寇动向不定,有利则进,无利则走,今天在河南,明天就可能到江苏。而地方政府和官军都是划地而守,各管一段,特别是在讯息极不发达的时代,很难形成合力。

流寇走到哪里破坏到哪里,被了匪灾,生产力大受破坏,不但当年租税不能上交,以后几年也难以恢复,有时还要靠政府赈济,否则老百姓吃不上饭,往往就变成流民匪寇。

捻军纵横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兵力高达二十万众。比起太平军,捻军更让清廷头痛,全是清一色的骑兵,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不像太平军可以集中消灭。1865年,清朝满蒙第一名将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宣告以骑兵对骑兵对的追击战术彻底失败。清军满蒙主力沦丧,捻军一度接近京师,华北震动,首都戒严。

清朝看到满族、蒙古的军队彻底失败,只好把剿灭任何全权交给汉族大臣,先是曾国藩制定了“画河圈地”变追为堵的战略,随后左宗棠、李鸿章贯彻执行,把捻军分割成东、西两部分,李鸿章剿灭了 东路捻军,左宗棠剿灭了西路捻军。

曾国藩说:“贼成流寇,若寇流而兵与俱流,则彼之资粮无限,我之兵力有穷。”“自四镇设而变尾追之局为拦头之师,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以应流寇之一胜着。”左宗棠说:“捻投流窜数省,畏圩寨甚于畏兵。”正是由于这种正确的战略,纵横中原十几年的捻军被剿灭干净。

当时清朝刚刚经历了为时十四年的太平天国之乱,江南半壁糜烂,又刚刚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京城失守,英国在沿海和西藏不怀好意,俄罗斯在新疆虎视眈眈,情况一点不比明末崇祯时候好。可是为什么清朝能够消灭捻军,而崇祯就死于李自成呢?

是明朝无人,没有人像曾国藩、左宗棠一样看到正确的战略吗?不是的,1637年(崇祯十年),杨嗣昌就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农民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二年内颇见成效。

朝野都知道,抵御流寇最好的办法,是兵以逸待劳,限以河道,守以长墙,逐渐缩小包围圈。可是,一 旦流寇突破包围,朝中总会有不满的弹劾之声,这时就要看皇帝的胸怀了。在围剿过程中,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多次受到弹劾,清廷的做法时“记过效功”,并不进行实质性的处罚,而且多有嘉奖。

反观崇祯的做法,几乎就是杀鸡取卵。崇祯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工作出点小问题,或者有言官攻击,轻则撤职,重则杀头。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大军区司令员(督师、总督)被处死和被逼自杀的,包括袁崇焕在内合计有11人,如蓟辽总督刘策,漕运总督杨一鹏,督师熊文灿,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蓟州总督范志完、赵光抃等。换一个领导就换一套政策和战术,统兵大将都心存忌惮,战局稍有好转,就急于收功解去重任,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以至李自成、张献忠都死灰复燃,终至不可收拾。

崇祯的失败,只怪他自己,与朝臣大将无关。

当领袖,做领导,胸怀比能力重要,如果事事都觉得下属不如自己,一点不合心意就想考核之威,这个团队不会有好结果。


1、明朝已经到了非亡不可的程度,而清朝还没有到这种程度。明朝没几个好皇帝,国家早就病入膏肓了,李自成只是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清朝,咸丰虽然昏庸,但还不至于出太多的昏招。慈禧太后比咸丰强很多,比崇祯更要强很多。清朝不亡,只是还没到时候。

2、咸丰、慈禧虽然猜忌曾国藩等汉族大臣,但没到崇祯皇帝那种程度。崇祯皇帝太多疑,心胸太狭窄,太急躁,随随便便就诛杀大臣。反观咸丰、慈禧,则很少做这样的混账事。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们敢于给曾国藩等人实权,让他们放手去干。崇祯手下的那些大臣,像杨嗣昌之类的,绝对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

3、明朝时,关外的清军始终是明朝的敌人,消耗了明朝大量的实力。清朝则与列强达成和解。列强不仅不与清朝为敌,还帮助清朝镇压起义军。这是晚清与晚明不一样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