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王朝最后一支禁军骁勇善战,却无法挽救明朝灭亡

 思明居士 2017-08-01

明朝的军制中有一支直属于皇帝、由内廷负责指挥的禁军,被称为腾骧四卫。这支军队的选拔标准是“天下卫所官军年力精壮者及虏中走回男子”,最初的人数只有数千人,后来逐渐扩充为四卫,人数也逐渐增多。嘉靖年间经过整顿,将这支禁军编为勇士营和四卫营,管理机构为御马监。

到了崇祯时期,这两支军队的战斗力已经不行了。崇祯皇帝决定整顿,任命自己信任的原“信邸旧人”曹化淳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御马监印务,总督勇卫营。曹化淳受命将原先的四卫营整训为新的勇卫营。由于曹化淳位高权重,不可能专门只掌管勇卫营,为了实际控制这支军队,曹化淳选用自己派系的卢九德和刘元斌出任监军,从而奠定了这支军队直属于内廷的属性。

大明王朝最后一支禁军骁勇善战,却无法挽救明朝灭亡

明朝内廷宦官

为切实提高新军战斗力,曹化淳选任人才极为用心。两位监军都是内廷知兵的人才,而进入勇卫营的将官更是曹化淳精心网罗的忠诚勇敢之士,如出身京营的孙应元,出身辽东久历战阵的黄得功、周遇吉。这些善战武人加入后,勇卫营的战斗力迅速提升。崇祯皇帝对于这支队伍也寄予厚望,给官兵开出的待遇极为优厚。

接下来在围剿流寇的战事中,勇卫营更是大出风头,成为明军“安内”战场上的救火队。

大明王朝最后一支禁军骁勇善战,却无法挽救明朝灭亡

崇祯十年(1637年),起义军进入河南,声势浩大。这时孙应元、黄得功就向崇祯请战,崇祯皇帝甚为感动,应允了他们的请战要求。八月二十五日,崇祯皇帝亲自检阅南下的勇卫营以鼓舞士气。这时的勇卫营经过扩充和整补,兵力已经扩充到了一万两千人。在出征河南的行动中,勇卫营表现出异于其他部队的军纪,一路上秋毫无犯。

在战场上这支军队如下山猛虎,十二月在郑县、密县两战中大获全胜,斩首一千七百级。次年正月更是在短短四天内三战三捷,斩首二千九百级,成为“剿寇”战场上战绩最佳的军队。起义军在河南受挫后转向江北,监军刘元斌、卢九德率主力直趋颍州护卫凤阳,孙应元、黄得功率骑兵自南而北大破起义军。

在这样的打击下,起义军再也承受不住,纷纷就抚,这其中就包括张献忠。在明朝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崇祯皇帝也毫不吝惜地大肆封赏屡战屡捷的勇卫营将士。

这时清军再次入塞,勇卫营又回到了抗清前线。在抗清的战事中,勇卫营同样表现出异于其他部队的进取心,在各部明军纷纷避战之时,黄得功却率军与清军大战于吴桥。

大明王朝最后一支禁军骁勇善战,却无法挽救明朝灭亡

清军的入寇,给了起义军复起的机会。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再次起义。面对这种局面,明廷只得集结兵力南下讨伐,勇卫营自然在派遣之列。

在这一轮的较量中,由于督师杨嗣昌的错误指挥,明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败,连秦良玉的白杆兵也全军覆没。但勇卫营却在周遇吉的率领下在丰邑坪大破罗汝才,成就了荆湖战场上的第一功。

不久之后刘元斌又率勇卫营在霍山大破起义军,但由于明军整体的失败,勇卫营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崇祯十五年(1642年),勇卫营大将孙应元与起义军激战于罗山,由于孤军无援力战而死,成为勇卫营殉难将领中的第一人。

在荆湖战场上屡建奇功的周遇吉也被调离了前线,出任山西总兵,至此勇卫营留在“剿寇”战场上的大将就只剩黄得功了。黄得功是辽东开原卫人,年少时就胆略过人,曾持刀混在明军行伍中取得斩首两级的军功,之后成为经略亲兵,一直积功至游击。与起义军作战时,黄得功部由于“军士画虎头于皂布以衣甲”,被称为“黑虎头军”,深为义军所忌惮。

随着李自成在河南战场上屡战屡胜,尤其是在歼灭孙传庭的秦兵集团之后,官军的败局已经不可扭转,勇卫营的将领却为大明王朝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大明王朝最后一支禁军骁勇善战,却无法挽救明朝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