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鹬蚌相争:隋末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几种方式

 思明居士 2017-08-02

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有几种方式,一为政治册封,一为军事援助,一为送子为质。

鹬蚌相争:隋末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几种方式

一,政治册封。突厥对来附的割据势力多进行册封,以确定双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如始毕可汗册刘武周为定杨可汗,遣以狼头纛;册梁师都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遗以狼头纛;以子和为平杨天子,子和固辞不敢当,改署屋利设;张长逊与莫贺咄设结为兄弟,突厥号长逊为割利特勤;处罗可汗立杨政道为隋王;封苑君璋为大行台;突厥与李仲文通谋,许立仲文为南面可汗,处河北之地,事泄未成;又有刘季真,北连突厥,自称突利可汗。

鹬蚌相争:隋末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几种方式

突厥册封这些割据势力可以分为册与封二种。册指册立突厥系统的官爵,封指封立中原系统的官爵。可汗、特勤、设属突厥系统官爵,可汗是突厥最高统治者称谓,特勤是可汗子侄称谓,设是突厥掌兵权的重要官称。天子、王、行台则是中原系统的官爵,天子是最高主宰,王的地位仅次于天子,行台为中央派出机构首脑。而狼头纛是突厥属部的象征。就上列情况看,第一阶段,突厥始毕可汗对来附的割据势力,主要册授突厥系统的官爵,如册刘武周为定杨可汗,梁师都为大度毗伽可汗,李子和为屋利设,张长逊为割利特勤,并授刘武周、梁师都象征突厥属部的狼头纛。刘季真此时也自称为突利可汗。始毕也封中原官号,如封梁师都为解事天子(郭子和为平杨天子,未受),但数量较少。

鹬蚌相争:隋末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几种方式

第二阶段,突厥处罗可汗主要封授中原系统的官爵,如封杨政道为隋王,封苑君璋为大行台。虽也许诺李仲文为南面可汗,但未成。第三阶段,颉利可汗基本未行册封。这三个阶段的册封状况与突厥三个阶段的政策策略特点基本吻合。第一阶段,始毕可汗主要想建立以突厥为宗主的霸权地位,因此多将割据势力纳入突厥官爵的系统,以此作为臣属突厥的标志。第二阶段,处罗可汗主要想通过建立傀儡政权,控制中原北方势力,因此多封中原官号。李仲文是个特例。仲文是唐将,无割据的根据地,突厥策动其反唐,于是允封南面可汗。第三阶段,割据势力已渐次消亡,突厥成为唐朝的主要对手,因此颉利可汗未能册封。这三个阶段册封的特点虽然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与突厥分化操纵中原的目标是一致的。

鹬蚌相争:隋末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几种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突厥所封中原官号中,梁师都受的是双重称号: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梁师都地处关内道北部,是与突厥关系最密切、存在时间最长、对中原统一阻碍最大的割据势力。梁师都在隋末唐初混乱中的破坏作用之大,与突厥对他的册封之重成正比,从中可以看出突厥册封中原割据势力的意图和作用。突厥对杨政道既未册为可汗,又未封为天子,而是封为隋王,也值得注意,此与政道在突厥策略中的作用和地位大有关系。突厥希望以隋朝后裔为号召,聚集中原北方的割据势力,因此不授政道突厥官号;但是,政道只是突厥手中的傀儡,因此突厥不以天子称之,而降格为隋王。突厥对政道的处置反映了突厥扶植隋朝后裔的真正用心。

鹬蚌相争:隋末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几种方式

二,军事援助。突厥对来附的割据势力几乎都给予了军事援助,可以说,军事援助是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主要手段。大业十三年(617)二月,马邑郡刘武周起兵反隋后,隋雁门郡官军合兵讨武周,突厥闻讯救援,与武周共败隋军,使武周未被“扼杀”于摇篮之中。武德二年(619)二月,武周欲南向争天下,突厥授武周五百骑,武周借此破榆次、介州、太原、晋州、浍州,势力迅速膨胀起来。武周死后,其部下苑君璋也依靠突厥援助,尽杀降唐的部属,并与突厥合寇太原北境。武德二年,突厥派数千骑助梁师都南下掠延安郡,扩张势力。武德四年(621),唐进击师都,颉利可汗以劲兵万骑援救之。

鹬蚌相争:隋末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几种方式

贞观二年(628),天下大定,师都割据势力仅存,唐军直逼师都朔方东城,颉利可汗又遣兵救援,师都得以苟延残喘。武德四年(621)七月,刘黑闼起兵,遣使北连突厥,颉利可汗遣俟斤宋耶那率胡骑从之。黑闼借突厥之力,半岁悉复建德故地。武德五年(622),唐平定山东,黑闼等人亡奔突厥,六月,借兵于突厥,又寇山东,旬日悉复故地。武德五年,高开道重称燕王,引突厥南下寇掠恒、定、幽、易等州,扩展势力。唐朝在与群雄争夺天下的初期,也得力于突厥的援助。起兵之初,始毕可汗遣千骑助李渊夺取长安。武德元年,突厥发兵会秦王军,助唐消灭薛举西秦政权。武德三年,突厥处罗可汗“遣其弟步利设率二千骑与官军会”,助唐夺回太原,最终灭亡刘武周。突厥的军事援助,促使唐朝发展壮大起来。这些都是突厥军事援助中原势力的实例。

鹬蚌相争:隋末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几种方式

突厥对中原北方军阀势力的军事援助,不仅体现在出兵援助方面,而且体现在武力后盾方面。比如窦建德称帝,北依突厥以壮兵势;武德四年(622),苑君璋势蹙欲降唐,又恃“突厥方强,为我唇齿”而不降;武德五年(622),高开道势蹙欲降唐,又恃突厥势众为援而不降;武德五年,唐平山东,刘黑闼亡奔突厥,以此为基地东山再起;罗艺、王君廓叛唐,欲以突厥为栖身之地;李仲文以为有龙附身,将图天下,与突厥合谋反叛,等等,都体现了突厥以武力支持为后盾,分裂中原,阻碍统一的作用。

三,送子为质。郭子和大业末自称永乐王,有众二千余骑,因势单力弱,北附突厥始毕可汗,送子为质,以求自固。见于史书记载送子突厥为质的似仅此一例,但有此一例也能说明突厥曾经以这种手段控制中原的割据势力。

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政策措施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经济利益为重。唐高祖曾评价突厥:“见利即前,知难便走。……胜止求财,败无惭色。”可以视为当时人对突厥这一特性的认识。

喜欢阅读可关注bingjian1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