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孔子“天命与德并行决定事物”思想观点的一致性
夏浚钟
自孔子被世人奉为儒家创始人以来,其思想体系被后人固定在“仁”、“礼”范畴内,而忽视了其“天命”下的崇仁施礼观点,而对司马迁的思想观点则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全面的探究结论。研读《论语》、《孔子家语》会发现世人对孔子思想体系认知的最大疏忽在于把孔子“天命所授”前提下的施行“仁”、“礼”的实际思想选择性的解读成了“仁”、“礼”。司马迁在《史记》中继承与完善了孔子、老子“天命与德并行决定事物”思想观点,并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孔子认为首先不能有罪于天,否则无可救药
孔子明确认为人不可有罪于天,否则不可救药。《论语·八佾篇第三》(中华书局2016年1月北京第一版,P29)谓: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卫国大夫王孙贾向孔子求教问:卫国民众现在流行两句话,与其求媚上帝神于奥(奥,一家居室的西南方,当时人们认为一家居室内西南方是上帝神光顾的位置),到不如求媚于灶神,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的孔子处理事物时的言论片段,记载存在严重的不完整性,要正确理解孔子的言论意境就必须体会孔子发出此言论时的前后过程。孔子在回答王孙贾的提问前还有沟通,王孙贾及孔子都认可了民众是现实观点的群体,他们认为灶神掌管饭食,求媚于灶神能得到现实的实惠,奥是上帝天神眷顾的方位,求媚于奥就是求媚于上帝天神,不能直接受到即时的恩惠,比较遥远。有了这些认识,孔子才回答提问)不是这样的,有罪于天神上帝,就没有方位能祈祷了,上帝掌管一切神灵,得罪了天神上帝,所有的神灵都不会接受你的祈祷给你降福。《论语·八佾篇第三》的这个问答是孔子对天神上帝的作用的最明显的一次肯定。
二·孔子认为“天命所授”是天的意志,其它人不能改变。
《论语·述而篇第七》(中华书局2016年1月版P86)谓:“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tui)其如予何?’。”,孔子说:天神上帝让我生成就有品德,恒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句话来源于孔子游历到宋国时在一棵大树下带其弟子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恒魋恐吓孔子一行把大树砍到向孔子示威,孔子向其弟子及围观群众说的解脱的话,恒魋为什么要砍到大树示威于孔子呢?《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2009年10月北京第一版P314)谓:“孔子在宋,见恒魋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朽之速愈。’”,孔子看到宋国的司马恒魋在宋的芒砀山麓(现河南省永城市芒山)凿山为自己凿制椁,开工三年了没有凿成还把工匠都累病了,孔子是有感而发说到:若是像恒魋这样(不顾工匠死活,动用大量人力、财力)奢靡为自己打造石椁,还不如死了赶快腐朽掉的好(使用石椁延缓腐朽的速度有什么意义呢?)。孔子旗帜鲜明的公开批评了恒魋不顾工匠死活而为了满足自己之需的行为,同时不乏斥责之意。恒魋砍到大树恐吓孔子一行是他个人的私怨行为,是一种比较理智的报复行动,以前我们理解的孔子周游列国在其祖籍地宋国被威胁驱赶是宋国国家的行为,是一个误解。《论语·子罕篇第九》(P107)谓: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被拘禁于匡地。他说到:文王死了之后,传下来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不在我这里吗?天要使这些礼乐教化典章制度丧失不传的话,天也不会让我掌握这些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天如果不丧失这些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在这里再次肯定了天命的重要性,把“天命所授”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个人自身所为。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P22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谓: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孔子认为天神上帝给予个人的品德、福禄他人干预不动;
孔子认为其品德是天帝给予的,宋司马恒魋(宋恒公的后代宋司马向魋)把孔子带学生习礼的大树砍倒以向孔子示威,孔子说恒魋厌恶他(恒魋厌恶孔子来源于孔子在宋国芒砀山见到了为恒魋打制石椁的现场,批评恒魋活着为自己制作石椁的行为而得罪了恒魋,此故事见2012年版中华书局《孔子家语》),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是天命所授给予孔子的品德示众的。对天命所授的作用《论语·八佾篇》谓:“”
记述孔子言行、表述其思想观点的《论语》、《孔子家语》二书中对孔子的“天命与德并行决定事物”观点表露明显、清晰,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有罪于天,就无药可救了。《论语》不是孔子本人的著作,了解他的思想体系只能从他的并不连贯的语言中去体会、解读,有许多篇幅中独立看《论语》的句子并不解其意,但整体通读《论语》后会发现孔子的语句前或后都是还有语句的,只是没有记录而已。司马迁在孔子认为事物首先由上天给予,然后在事务过程中行“仁”施“礼”促成成就事业。
三·孔子认为对天帝神灵的信奉必须虔诚
《论语·八佾篇第三》(P28)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谁就如谁在,祭神时就如神在一样。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像没有进行祭祀过的一样。孔子怎样信奉天地神灵也有记载,《论语·述而篇第七》(P92):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lei,为生者所作的祈祷文)》曰:‘祷尔于上下神祇(qi,地神)。’子曰:“丘之祷久矣。”。孔子一次病得很重,子路请求为他举行祈祷,孔子问:“有这样的事吗?”子路答曰:“有的,《诔》曰:‘为你向天神地神祈祷。’”孔子说:“我已经祈祷很久了。”,这就是孔子对神灵的虔诚态度。对他人对神灵的态度孔子也有评论,《论语·泰伯篇第八》(P103-104):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天神曰神,人神曰鬼),恶衣服而致美乎黻(fu)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xu)。禹,吾无间然矣。”。孔子说:禹,我对他是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了,他自己的饮食粗陋,而对鬼神的祭祀却尽力致孝,平时自己穿着破旧,而祭服美丽整齐,自己的宫室住处低矮简单,而尽力建设城河、沟渠水利。对禹,我已经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
四·孔子认为上帝天神以降吉兆预示祥瑞,降灾祸以示惩罚
《论语·子罕篇第九》(P109)谓:子曰:“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孔子说;凤鸟没有飞来,河图没有出现,这些吉兆没有出现我这一辈子是没有希望做圣王了!很是遗憾与感叹。《论语·六本第十五》(P129)讲了一个故事: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焉。宾主之辞既接,而左右自曰:“周使适至,言先王庙灾。”景公覆问:“灾何王之庙也?”孔子曰:“此必釐(li、xi)王庙。”公曰;“何以知之?”孔子曰:“《诗》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夫釐王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而弗可振也。故天殃所宜价其庙焉。以是占之为然。”
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罚其庙也?”
孔子曰:“盖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则文武之嗣,无乃殄(tian)乎?故当殃其庙以彰其过。”
俄顷,左右报曰:“所灾者,釐王庙也。”
景公惊起,再拜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
这个典故是孔子衡量评判品德在天命执行过程中获得善报与惩罚的典型例证,孔子认为周釐王执政时娇华奢侈,以其德天降灾与其本身就是绝了周文王、武王的子嗣,就是灾祸强度过了,以火灾其庙罪罚适当。
五·孔子对天命强度的认知和对上帝天神地神作用的认可
《论语·尧曰篇第二十》(P271)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说;不懂得天命,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无法立身与社会。不懂得辨听他人的言语,就不能了解他人。
《孔子家语·郊问第二十九》(P235)谓:定公问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鲁国国君定公向孔子询问道:古之帝王郊祀皇天上帝时必然祭祀其祖以配祭,是何原因呢?孔子回答说:万物的根本来源于上天,人的根本来源于祖先。社祀郊祭就是反思来源大报皇天上帝和祖先的恩惠的行动,故祭祖以配祭上帝。上天显示征兆,圣人则取法这些征兆,郊祀就是为了显明天道。
《孔子家语·执辔(pei)篇第二十五》(P206)孔子曰:“······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无偶,威察若存,其故何也?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于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而丰其年。······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治国而无德法,则民无修;民无修,则迷惑失道。如此,上帝必以其为乱天道也。······升闻于天,上帝不蠲(juan),降之以祸罚,灾祸并生,用殄厥世。故曰德法者御民之本。”。
六、孔子认为君子畏天命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华书局2016年1月第一版 P23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敬畏天命,敬畏高官大人物(这里大人可以引申为政府,古代没有政府文件,高官的话就是政府的文件),敬畏圣人传下的言语。小人物不知天命的伦理对天没有敬畏之心,轻慢蔑视官员的话,不尊重圣人的古训。《论语·尧曰篇第二十》(中华书局2016年1月第一版P271)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的礼首先是事上帝的郊祀之礼,然后是祭祀祖宗神的家礼,然后是君臣、臣臣、臣民、民民、夫妻、父子等等社会关系之间的礼。从孔子这两段话可以更进一步的确定孔子认为天命的存在。
七.司马迁继承并完善了孔子、老子受天命修仁德治国理政思想观点
司马迁把孔子的受天命修仁德治国理政的骨架式思想观点在千年绝唱《史记》中赋予血肉灵魂,使得这个思想观点近乎完美,本人在《时代·中国之声》2017年06期、07期发表的《从《史记》‘太丘社亡’事件全面解读司马迁‘天命所授’观点》和《商丘日报》2017年6月16日<文化周刊>刊发的“司马迁与‘太丘’的情结”两篇文章中梳理总结了司马迁先生在《史记》中对孔子思想观点的继承与完善,司马迁把孔子的骨架式的“受天命修仁德治国理政”思想观点使用了因果关系的哲学观点把五帝、夏、商、周、秦、汉的掌管天下社稷的天命所授原因与夏、商、周、秦的失去社稷的因素用实际事例证明孔子思想观点的正确无误,从而实现了对孔子思想观点的继承与完善,使得这个观点完成了到“天命所授与德决定事物”的思想体系的过渡。当然,“天命所授与德决定事物”的思想只是孔子治国理政思想观点的重要部分,孔子的依法治国思想也是很明显的。
总之,司马迁在《史记》本纪、年表中把孔子在《论语》、《孔子家语》中散乱的思想观点综合起来形成体系,功绩卓著。《史记》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受司马迁思想观点的影响,汉武帝之后朝廷的独尊儒术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司马迁在《史记》列传系列中又暴露出天命对个人命运安排的不解之处,提出许多疑问最终不得解答,从这一点也可以了解到司马迁的实事求是严谨的写史思想。实际上所谓儒术是后人人为的把孔子、老子、司马迁思想狭窄化后的词条,孔子、老子、司马迁思想是宽幅的思想,后人只是根据体系的需要人为的选择性的解读罢了,甚至把他们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定为“糟粕”而剔除,剔除后的思想体系必然是肢残的、缺陷的,一个缺陷的思想体系或者观点世人是抵制的。我国在境外兴办了许多《孔子学院》,目的是向世界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孔子、司马迁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要全面解读有效继承,要想使得世界认可尊崇中国民族文化,首先需要正确解读原发根源,因为《论语》、《孔子家语》、《史记》境外也有大量成书,境外用心有灵感的读者都会发现孔子、司马迁尊崇的“天命所授与德决定事物”思想观点,如果我们远古的圣人的思想观点被境外重视后返还国内再引起重视,我们是否就显得愚笨。所以我们弘扬孔子文化,就要正确、全面解读孔子思想观点。
作者系永城市文史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