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本义》 第三章全解:掌握中庸技术的要点 【原文】3.1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慢解】学中庸,核心就是学会“该扬长则扬长,该避短则避短”这种动态匹配技术(君子之道费而隐)。 再愚蠢、幼稚的夫妇,都知道生活中必须互相扬长避短、互相匹配,而且是匹配度越高越好(夫妇可知、可行),但真正做到一辈子相互扬长避短、默契匹配(及其至)却非常难,即便圣人都不敢保证能事事做到(圣人有所不知、不能)。所以,学扬长避短,学动态匹配,你完全可以从最日常的夫妇相处之道中入门、体会。 【原文】3.2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慢解】天理是凡事要从大处着眼,从客观规律、客观需求角度看问题,但世人却只知道从主观个体自我角度看问题,这就是世人普遍留有遗憾、遗恨的原因。 所以,学习中庸的人,一定要清楚:从大处着眼,才能与客观整体公需匹配,天下万物因此应运而生;从小处着眼,从主观个体自我角度看问题,必然与客观整体公需不匹配,注定破绽百出,诸事不顺。因此,诗云,鹰就该在天上飞,鱼就该在水里游,意思就是,凡事都要符合客观规律,决不能希望客观规律来匹配自己。 所以,学中庸,首先要感悟的是,夫妇间互相扬长避短和匹配的技术,然后,要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放大自己的格局,要学会凡事从大处、从客观规律、环境需求的角度看问题。 【原文】3.3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慢解】孔子说,如果脱离自我天性(长处短处)修道(为道远人),那绝对是瞎掰,绝对找不到自己的道(不可以为道),千万别干这种蠢事(道不远人)。 你是什么材料(伐柯)就该做与之匹配的事情(不远);但一般人恰恰相反,往往不管自己是什么材料,盲目按照自己认为的理想的模式去做(睨而视之),所以越努力距离道越远(犹以为远)。 所以,学习中庸的人(君子),要学会从客观需求的角度看自己的天性(人治人),遇到适合自己的环境,则玩命扬长(改),遇到不适合自己的环境,则必须马上停下脚步(止)。 【原文】3.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慢解】即便目前你做不到凡事动态匹配、恰到好处(忠)、合情合理(恕),但只有你肯努力,就离这个目标不远了(违道不远)。不能因为暂时没让自己充分扬长(施诸己),没匹配成天意(不愿),没看到中庸的好处,就认为这种努力对自己没好处(勿施于人)。 【原文】3.5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慢解】孔子说,真正学会中庸的人,应该是能把家庭(父子)、事业(君臣)、周围人(兄弟)、社会(朋友)等四个方面都处理的比较好的人。但孔子自己在哪个方面都有不成功的地方(未能也)。 要知道,客观上恰好能产生好结果的言行才是最高水平的言行(庸德之行,庸言之谨)。但孔子自己做的还有所不足,所以,孔子自己也在一直在努力(不敢不勉),学习把握其中的火候分寸(有余不敢尽)。 怎么学会把握火候分寸呢?说话的时候,要考虑清楚这句话客观上是不是能起到动态匹配好作用(言顾行);行动的时候,要考虑清楚产生的结果是不是客观合理(行顾言);这才是学中庸的人必须尽力把握的为人处世的大原则(胡不慥慥尔)。 【原文】3.6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慢解】自己的本性适合干什么就做什么需求的事(素其位而行);不符合外界客观需求的事情,一定不能干(不愿其外)。因此,凡事都要采取与外界动态匹配的策略。 外界需求特适合你的特点,你就该玩命扬长,获得富贵就是理所应当的(素富贵行富贵); 外界需求不适合你的特点,你越努力越倒霉,这时,你不勉强不较劲不蛮干,安于现状反而是聪明智慧的选择(素贫贱行贫贱); 你所处的环境对你很不利,你就该想办法全身而退(素夷狄行夷狄); 你已经身处患难之中了,那么,不管适合不适合,你都该玩命挣扎,不挣扎必死,全力挣扎或许还有一丝生机(素患难行患难)。 所以,学中庸的人(君子)一定要注意,如果对自己天性上的长处短处不够深入了解的话(无入),必定经常做与外界需求不匹配的事情,这一辈子不可能活得好(不自得)。 【原文】3.7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慢解】你的成功是因为匹配(在上位),不是因为你的本事大,跨越了重重障碍(不陵下);你的失败是因为不匹配(在下位),不是因为别人不好、外界环境不好,更不是因为怀才不遇(不援下)。所以,成功失败,只取决于你干的事是否与客观需求匹配,绝不是外界的问题(正己不求于人,则无怨)。因此,倒霉不顺怪不得环境不好(怨天),更怪不得自己不行(尤人),要怪,只能怪自己没有做到客观上的动态匹配。 所以,学中庸的人要怎么做呢?先彻底搞懂自己的长短,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然后,密切观察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居易俟命)。小人恰恰相反,只知道从主观自我角度看问题(小人),因此,不看自己行不行,也不看环境需要不需要,更不管两者匹配与否,只能蛮干撞大运,成则认为自己了不起,败则怨天尤人(行险以徼幸)。 所以孔子说,这就如同射箭,射不准,明明是射手的实力与目标的难度不够完美匹配造成的(失诸正鹄),但一般人却不是怪自己无能,就是怪靶子太难(反求诸自身)。 【原文】3.8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慢解】学中庸的人要注意了,应该把最常见(迩)、最基础(卑)的匹配关系搞懂,这样才能往深了学(高远)。那么,什么才是最常见、最基础的匹配关系呢? 第一、婚姻家庭,最好是互补型的匹配关系(好合)。夫妻如同琴瑟,互相取长补短,默契配合,形成的整体效果最合理、持久、美满。 第二、比较亲近的关系,最好是志趣相投的匹配关系(既翕)。志趣相投,大家才能玩的一块去,同心协力,强强联合,才能产生大家普遍好、持久好的结果。 第三、身边的一般性关系,最好是规规矩矩的匹配关系(宜)。大家都按规矩秩序来,各安其位,既有整体性,又相对独立,这样才能产生对大家都好且能持久的结果。 第四、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孝顺父母,不是父母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一事一议,要顺势而为,怎么在客观上产生好结果就怎么做(顺)。 【原文】3.9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慢解】孔子说,匹配的时候,总能做到充分有为(神);不匹配的时候,总能做到彻底无为(鬼);凡事都能做到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环境需求(德),这就是学中庸的人的最高境界(盛矣)。 学中庸学到家的人,说话办事都很平常,看不出与常人有什么区别(弗见、弗闻),但是,事后会发现,人家说话办事总是特别到点子上(体物),没有一点瑕疵(不可遗),该做的总是做的特别好,不该做的很自然就一点都没粘,所以天下人对这种人总是佩服的五体投(齐明盛服)。关键是,一会儿觉得这种人神出鬼没、高高在上(上),一会儿觉得这种人言行举止太平常不过了(左右),根本搞不清楚人家是怎么做到的。 诗经云:做事出神入化,针对每一件具体的事,都能做到动态匹配(神之格思),不是你懂了原理就能计算出来的(不可度思),也不是你靠模仿重复就能学来的(矧可射思)。 所以,学中庸、学客观上动态匹配的人,要从最简单的日常匹配关系入手(微),按照与需求匹配的原理暗自下功夫(揜),这样才有希望获得神鬼般的匹配能力(显)。 【原文】3.10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慢解】舜,就是那种把匹配做到家的人(大孝)。天理是越匹配结果越好,因此,什么好事都是舜的,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世代感恩怀念,子孙也都过得很好。所以,如果你能把匹配做到家(大德),必然能找到特适合自己的工作(位),必然获得相应的利益、名声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禄、名、寿)。 要知道,天生万物各不相同(天生),各有各的长短(材),所以,每个人都有与其特点对应的,特适合自己的岗位(笃)。俗话说,大材有大材的用途(栽),小材有小材的用途(倾),就是这个道理。 诗经云,学中庸的人,越玩命去匹配客观需求(嘉),越符合天理(宪),结果越好(乐)。这样的人,不仅对社会的贡献大(宜民),而且对周围人的贡献也不小(宜人),是最符合老天爷的需求的人,所以,老天爷当然会让他过得好、过得顺、充分扬长(受禄;保佑,天申)。所以说,匹配做到家的人(大德),他的命运绝对不会差(受命)。 【原文】3.1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慢解】孔子说,舜是大德,是完美的中庸者,周文王比舜略差一点,他基本上能做到恰到好处,凡事顺其自然绝不会过。但因为太客观理性,有些该做的但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到位(无忧者)。 客观事实恰恰如此,他爸爸季完成了让小邦周异军突起的创举(父作之),他儿子武王按照他的既定方针最终完成了灭商大业(子述之)。而文王呢,只是顺其自然的完成了发展壮大,只是做好了他这一段该做的事情,但并没有对将来大周朝的治理做多少贡献,因此,留下了周初之乱的隐患。 【原文】3.12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 【慢解】武王继承前辈事业,但他是靠孤注一掷的武力夺取天下的(壹戎衣而有天下),只不过正好成功了(身不失),所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虽然武王很伟大,但他应该等到天下众望所归,顺其自然的以周代殷,而不是孤注一掷以武力夺取政权。做的不匹配,即便暂时成功了,将来也会遭报应,也会导致后患无穷,诸侯并未真心服从,这就是周初动乱的原因。因此说,武王并不是真命天子,大周朝真正的天命所归,还需要后人的补充和完善(武王未受命)。 【原文】3.13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慢解】武王未受命,造成了有些诸侯不服的后患,这时候周公站出来了,他从上至下制定了一套符合当时客观需求的礼法,告诉大家,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最符合当前的客观整体公需,会产生对大家普遍都好且能持久好的结果。这套礼法,既然产生了这么好的结果,大家自然都心悦诚服,也就消除了武王未受命的后患,大周朝终于受命于天了。 我们看周公制定葬礼与祭礼的思路,恰恰反映了这种与种地这种生存方式最匹配的环境需求。不管葬还是祭,谁是主体,就要以谁为主,葬礼的主体是死者,祭礼的主体的祭者,如此按部就班,大家都能传承有序,必然最容易产生普遍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而传承有序产生的普遍稳定和长治久安最适合绝大多数人都靠种地生存这个客观需求。 同理,为了打造这种传承有序的稳定性,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守孝期都要三年。之所以是三年之期,是从被动继承、主动接受、发扬光大这个必须的过程角度考虑的,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传承,而有效的传承是最适合稳定的农业社会的生存方式。 【原文】3.14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慢解】孔子说,武王灭商,周公定礼,经过俩人的努力,保证了大周朝现在和将来都好(达孝),因此大周朝真正受命于天。所以,孝,有两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要从祖先中找出对将来有好处的、能发扬光大的东西(如武王,继人之志);二是要学会从社会角度,客观的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如周公,述人之事)。 想要做到“继人之志”,让子孙后代普遍习惯于维护和发扬家族整体的优良传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家习惯于祭祖之礼。前辈的生活我们最熟悉,我们要根据当前的客观需求进行扬弃,所以要时不时的想想前辈的衣食住行,这就是祭祖之礼的原理。 想要做到“述人之事”,让大家普遍习惯于遵守公共的社会规则(社礼),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家习惯于宗庙之礼。宗庙之礼的核心内容,就是让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客观位置(序昭穆),比如客观上的职位高低(序爵)、名声大小(序事)、资历顺序(旅酬)、年龄老幼(序齿)等。 如果一个人习惯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客观位置,那么,其所作所为的出发点,也就容易比较客观了。看问题越客观,越容易产生匹配,结果必然是对社会整体有利,自己也容易顺。如果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比较客观了,这个社会必然容易稳定、长治久安,这就是制定社礼的原理。 但是,“礼”的作用和制定“礼法”的思路没错,但具体的“礼”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与当前大环境的客观需求匹配。 【原文】3.15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慢解】祭祖祭社之礼,目的是让我们习惯于看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客观位置和使命。看清了客观上的自己,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践其位);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行其礼);做出自己最符合客观需求的贡献(奏其乐)。 如此,需要你做的,恰恰在全力以赴(敬其所尊);要你办成的事情,你恰恰能做的非常好(爱其所亲),这不正是客观上的匹配吗(中庸)。 所以,人家没干成的,经过你的努力,你干成了(事死如事生);人家越做越没希望的,恰恰是因为你的贡献,让这事往好了发展了(事亡如事存);这才是真正的孝(孝之至)。 所以,祭社,目的是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客观位置,祭祖,目的是明确自己的特长与使命,如此,最容易达到客观上的知己知彼,最容易实现客观上的匹配(中庸)。有了中庸技术,凡事能做到客观上的匹配,产生普遍好和持久好的结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易如反掌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