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热下寒

 昵称41308958 2017-08-05
                                         作者:追念仲圣 咨询热线:13561482708 QQ597942517
我开中医门诊也有好多年了,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努力的提高疗效。因为,经营门诊,靠的就是疗效,靠的就是回头客。
不过,我也体会到,学中医很难。学别的,从学校走出来,就能工作,学中医不行。干西医,临床遇到问题,翻开教科书,按书上说的用药,用上基本都有效。学中医不行,就那一个感冒来说,临床很难分清风寒,风热,体虚这些类型,按书上照搬方子,十有八九无效。
所以,学习中医很难。中医学生不会用中医看病,认为中医看不好病,所以,中医学生还得学习很多西医的知识。这说明,中医教育对中医就没有信心,还美名其曰“博采中西”以掩盖内心的虚伪。
而广大的老百姓是对中医有感情的,特别是老年人,因为他们更多经历过中医中药治病救人,起死回生的场面。而“爱之深”往往导致“恨之切”,因为老中医渐渐的故去,新的中医疗效越来越差。所以,经常就会遇到病人打听“哪里有好中医?”
我运用中医中药给人治病,基本都有效。我的病人相信我是一个“好中医”,在互相介绍时,他们都会说“什么地方有一个好中医,一个真中医。”
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中医,是不是一个真中医?
我不敢自诩...因为,真正的中医到底是什么?目前,没有一个人下过定论,所以,只是学派之说。
我是哪一学派?我也不知道。反正,我是这样来理解中医的,来运用中医的,临床有效。
因为看了看《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我推崇这两本书,我的看病理论,开方理论都来自这两本书。
人身之气就是指的“脾胃之气”也叫“土气“,也是“太极”。
土气的兴奋状态,释放状态叫做“阳”,抑制状态,收藏状态叫做“阴”。也叫“太极生两仪”。阴阳本为一气,只是在不同的状态的称谓不同。气,动态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态是动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气本身是“属阳”的。人身上的气,就相当于大自然的风。自然界有风,人身上就有气。自然界的风是什么?就是气流。气流是怎么形成的?初中的地理课都讲了。就是热空气往上,冷空气往下,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基本条件。往上的热空气属阳,往下的冷空气属阴。如此形成一个阴阳圆运动。也就是“太极阴阳图”。阴阳之间的关系,都在这个图里!而这个图就是自然界风(气流)的运动的形象写照;也是人身上气的运动形式的形象写照。
自然界的风,热空气往上,往上的这个状态,叫做“木”,“木”这种形象能够准确而形象的把这个热气不断上升的样子描述出来,自然界的大部分植物都是朝着太阳往上生长的,假如没有地球的引力,长到太阳上去不是没有可能。在方位“东方”,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整个“上午”,太阳都是不断升长的,一年属“春天”,春天的温度是不断上升的;再人的一生,就是青少年;在人身上,就是“肝”。
所以“木”,是气的一种运动形态,它是“蒸蒸日上”的。木,不是木头,因为气的运动看不见,摸不着,古人还要让学生学会,就想到了植物的生长样子,就是“蒸蒸日上”的气的样子。因为,植物看得见,摸得着。
肝,就是肝木,肝气。人身上的气的“蒸蒸日上”“不断疏达通泻”的样子,不是指的西医的右肋下的“肝”。
至于“火”“金”“水”就不说了,都是指的气的运动形式的形象写照。在人身上,“心”“肺”“肾”,也不是西医讲的肉质的脏器。讲的是气的不同状态的形式,就像七十二变化的孙悟空,无论怎么变化,还是孙悟空,只不过不同的状态,形象不同,称谓不同。

自然界有风,人身上有气。这个气,主要指的“脾胃之气”,也叫“土气“,也叫“水谷之气”也就是人吃下食物之后化生的能量。
人的体表就像大气层的最高点。我们地理学上都学过,越往高处越寒冷。所以,我们的体表温度最低,直接接触外界空气嘛!
我们身上由饮食化生的能量,就相当于大地上的水蒸气,太阳的热就相当于肾阳。水蒸气因了太阳的热而上升,形成“风木升发之气”也就是“肝气”,具有升发,疏泄,畅达人身上的“血”“津液”的作用。
因为这个气的不断升发疏泄,这个能量才不断的达到体表,就相当于地气上升为云,云的水滴不断加大,重量超过了地球的引力,水就落下来了。所以,水汽升上去靠的是肝风的升达,水汽变成雨滴要靠金气的的收敛,也就是肺气的肃降,雨滴滴下来,不仅仅要靠肺气的收敛肃降,还要靠地球的吸引力,也就是肾的收藏之力。
所以,肺主皮毛,皮毛为一身之表,这个表,这个皮毛,这个肺就相当于大气层最外面。大气层里面的气流循环,就是人身上的气血的循环。气血循环就是一个圆运动。
所谓的肝升胆降,脾升胃降,肝升肺降,都是说气是不断运动着的,按着一定的方向做圆运动。火,是气的完全升荣的状态,升荣到极点,物极必反了,所以,火气不显,一旦火气显了,就是病理状态,要么是风气生发太过,要么是金气收敛不及,总是,气运动不圆了。水,气的完全收藏状态,也就是肾的收藏,收藏的是阴与阳,肾阴肾阳都藏在肾中,所以,这个水是热水,热,就是阳,就是火;水就是阴,就是水。火无形无质,让你去拿火,捕捉火,谁也办不到,但是,你让火加热了水,通过拿水,不就把火拿起来,扑捉得到了吗?!
所以,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所以,肾乃阴阳之宅,内存元阴元阳,阴阳之根。因为起的运动始于阴阳运动,阴阳之根就在肾里。
气,阴阳,五行,五脏就是这样的。说白了,说的就是气起的运动状态。
气正常的运动了,血液也就正常的运动了,津液也就正常运动了。气是温气,热气,属阳,有时候叫君火,有时候叫相火,气运动正常了,君相二火运动也就正常了。
构成人身体的物质,就是气,血,津液。发生病变也无非就是气,血,津液的病变。
现在医学,病种越来越多,医学发达了,得病人不是在减少,大小医院无不是人满为患。癌症啊,超级细菌,超级病毒,糖尿病,高血压…….令人恐慌。这应该是医学的发达带了的结果?
按中医这个理论,人,只要气顺了,血液就顺了,津液也就顺了。不会气滞,血瘀,痰凝(中医上的痰,指的是津液的病理状态),就不会不会有瘤子,癌症。现代医学,见了瘤子,癌症就知道切除,孰不知,气不顺乃是病根,此处切了,彼处又生。
气的问题就讲到这里。
语言是有局限性的,气的问题,我总觉得说的还不透彻。我也说不透彻,正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好多东西,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得静下心来,好好读几本书,我还是推崇《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这篇文章本来是讲脉理。脉理就是气理。你明白了气理,脉理自己也就推断出来了。通过摸脉,你知道了这个人的气的状态,也就知道了病。明白了气的状态,也就好开方了。并且,开出方来,肯定有效。
讲脉理也是讲气理,通过讲脉理,对于气理更加明了。
现在摸脉,分寸关尺三部,每一步,有浮中沉。于是,成了三部九侯。我不多讲了。我们摸脉,摸得是什么?
打个比方,脉管就像一个水杯子,水杯子里乘着热水,热水肯定是运动着的,上下水流做的事圆运动。这个都应该能明白/!?我把这个水流运动比作一条龙,这个龙就在这一杯子水里做升降圆运动。龙升上来,形成脉的起浮波,龙降下去,形成脉的降沉波。
我们摸脉,不就是摸得脉动吗?龙动,脉就动;龙动,就是气在动。摸脉就是摸得气的运动。
脉的起波,是龙升,是肝风升达疏泄,升达疏泄的是人身上的气血。这个肝风升达,叫做“青龙”,主气的升。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中的麻黄 桂枝都有生发气血的作用。龙升不上来了,也就是人体的阳气升不上来了,就得用麻黄 桂枝帮助帮助。为什么医圣张仲景给这两个方子以“青龙”命名?你琢磨琢磨!
脉的降波,是龙降,是肺金的肃降之气。阳气肃降了,空气就变凉了;在说,温升凉降嘛!讲就是凉降,属西方,称作白虎,主气的降。白虎汤,退热的方子,里面大量的石膏,凉降烧退。

起波与降波形成了一个峰,这个风就是火气。
降波最底,形成所谓的脉根。也就是,你用力往下按脉,相当于把手探到水杯子的底部,你能摸到潜到水底的龙。这个龙接着要升起来。
摸脉就是水中摸龙。水,就是肾水,也叫肾阴;龙就是肾阳。肾水,肝血,脾精都属于阴。肾阳,肝阳,脾气都属于阳。称谓不同而已。
摸脉就是水中摸龙,龙在那里升降浮沉,做圆运动,使气血津液做圆运动,使五脏元真通和,人既不病。龙的圆运动不圆,或者不转,人就要病了。先表现为气病,脉已经显现出来。人不一定有感觉,西医CT,核磁共振查不出来,但人的确有病了,应该调其气血,令五脏元真通和。人多不信,而中医往往也拿不出实在的证据,何况当今中国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医患矛盾深重,冤死屈死者,数不胜数。气病不治,及至血病,津液之病,病已成形,CT看见了,核磁共振成像了,又速速手术,以为手术切掉即可万事大吉,孰不知,开肠破腹,元气大伤,加上本来气就有病,不调养气血,终究避免不了复发。此不懂中医原理之过。
摸脉就是水中摸龙,龙在那里升降浮沉,做圆运动,使气血津液做圆运动,使五脏元真通和。龙的运动圆发生病理,要么是不升,要么不降。
龙升不上来,龙不升,阳气也就不升,气血津液就不能布达。表现为恶寒,怕冷,不出汗,皮肤固密,干燥,不红润,脱毛,脱发;女子表现为月经延后,闭经等等。为什么不升?一个是龙太虚弱了,呆在水底下升不动,这时候,要想摸脉摸到龙,就得沉取,表现为沉脉,因为龙太虚弱了,即使沉取摸到了,那龙也死气沉沉的,这时真正的龙虚,也叫阳虚。“阳虚则寒”。冬天的时脉就是“沉脉”,为什么?阳气归藏,龙藏到水底下了。但是,沉而不虚。这个时候,你就得给龙补补,用人参 附子 干姜 甘草,一补,龙就有精神了,就能升腾起来了。这也是《伤寒论》上的“少阴病”“太阴病”。
不升的原因还有一个,龙本身不是太虚,自己也能升腾起来,只是缺少活力,可是有什么东西阻碍了龙的升腾,这个时候,脉虽沉,但陈而有力,或者,不沉,表现为弦脉。这个时候叫阳郁。春天的脉就是“弦脉”,为什么?龙已经升起来了,但是初升之龙,劲头没有那么大,又有廖少的春寒,所以,出现了弦脉。这也就是“少阳病”,用柴胡帮助龙升,人参 生姜 大枣 甘草,给龙补一补。龙也就升上去了。
龙不降,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自觉发热,多汗,肝阳上亢,失眠,等等兴奋的症状。龙降不下去,就在水的表浅部位,一摸就摸着了。这就是洪脉与毛浮脉。龙降不下来的原因,一个就是升的太过,龙升的太过,是因为制约机制减弱,龙升藤的制约机制一个是肺金,一个是肝阴,一个是肾水,前面说过,这都属于“阴”,也就是阴不制阳。我们滋阴制阳,或者增加肺金的收敛机制,像龙骨 牡蛎 五味子收敛,白芍 知母 石膏 地黄滋阴凉降。洪脉,是夏天的脉,为什么脉洪大,因为人体的阳气就像夏天的天气,阳气完全升荣起来,热气弥漫在天地之间,就像一锅沸水。毛浮脉,秋天出现毛浮脉,阳气开始收敛,就像给气球放气,放了一点,气球的体积虽然没有变小,但是,摸上去没有那么坚硬了。这就是毛浮脉,跟洪脉比较起来,一个很充实,一个已经疲软。
在一个就是龙降不下来,该降就降,降不下来,就得用白虎帮着往下降了。
说到这了,四大脉象就说完了。都是因为气而产生了脉。中医诊断学上讲了28种脉,说的越细,越令人难以捉摸。无怪乎中医大家都说“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摸脉看病是中医的绝技,我参看多书,细致揣摩,觉得自己得到了诊脉要领,病临床用于实践,可以推断出其症状,开方子,从脉上就能定出药方。以此论脉,伤寒论六经辩证更加明了。
欣然写下,以此共勉。

都说,中医的出入在《伤寒论》,而学习《伤寒论》真的很难。大部分的教授都说,学《伤寒论》就得背证,临床上据证用方。我觉得,这样学起来很死板,我的记忆力也没有那么好。《伤寒论》只讲到了证,讲到了方,而证里面的发生机理没有讲,用药机理也没有讲,我觉得,这是学《伤寒论》遇到的最大困难。历朝历代的医家注解,都打算探究证背后的机理,可是,众说纷纭,反而给学者造成更大的困难。
我总觉得,《伤寒论》背后的生理,就是讲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讲的气的圆运动生理。而《伤寒论》就是讲的当气的圆运动失常时所出现的症状,以及解决方法。
气的运动就是升出与降入,也就是温升凉降,阳升阴降,荣升卫降。升之根在肾阳,受补于脾气,化为肝风;肝风升荣到极点,温热到极点,就是火了。物极必反,火本身是不存在的,升荣到极点,就要降敛了,气的降敛一个是肺的收敛,在一个就是肾阴的吸纳,肾阴就像地球的吸引力,肺的降敛就像高空的寒气。
大自然的气运动,形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形成早晨(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像是春天,正月,一月,二月。下面一次类推),中午,下午,夜晚一日的四季。人身上的气圆运动,就形成了肝,心,肺,肾。对应春夏秋冬。对应木,火,金,水。气就是指的土气,脾胃之气,所以,四行都有土气。
我觉得,《伤寒论》六经辩证,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体质辩证。
比如,得太阳病之麻黄汤证的人,其体质是阳气实足的人。其体内的阳气就像大自然夏天的阳气,阳气有足够的力量升荣到大气层的最高处。这样人的脉本来就是夏天的脉,洪脉。为什么得了麻黄汤证?就像夏季寒流来袭,冷气流与热气流在高出相遇,热气流被冷气流束缚,热气流努力打破这种束缚,冷热交挣,也就是正邪之气交挣于人体表部。所以,出现了浮紧脉。浮,就是阳气有足够的力量升达起来,升达到表部;紧,就是冷空气来束缚。阳气不能正常的升达,表部缺少阳气,人就恶寒,并且是必恶寒;阳气不达,气血津液也就不达,相当于末梢动静脉吻合瘀血,动脉的血出不来,静脉的血回不去,郁滞不通则痛;前面说过,人体气的升降是肝升胆降,脾升胃降,肝升肺降……因为气升荣受阻,则气降也不顺畅,在胃则呕逆,在肺则喘。阳气不达,气血津液也不达而郁滞在表部,发生瘀血,水郁表部就是“风水”。
值炎炎夏日,冷空气束缚了热空气上升,出现了太阳病之麻黄汤证。之所以冷空气能够束缚热空气,说明,冷空气的力量大于热空气,要打算让热空气战胜冷空气,就必须增加热空气的力量,增加热空气的力量就是通过肾阳与脾气与肝风的温升之力,麻黄汤证见脉浮,说明肾阳,脾气不虚,只温升一下肝风就能足够增加热空气的力量,所以用到了桂枝。桂枝只是温升阳气,发越开破之力不足,麻黄就如同勇猛的冲锋战士,如此,麻黄率领着桂枝,桂枝又给麻黄一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于是,阳气冲破了寒气的束缚。
为什么汗出而解?冷热空气交挣,必然浓云密布,浓云如同人体表部气血津液的郁积。假如,冷热空气就只是如此交挣,冷的压不下来,热的升不上去,只能成云,不能化雨。天地之间,浓云蔽日,闷热潮湿。这样的天气,每个人都应该感受过的。在人体,就会病湿热之病。
我们的治疗就是让热气升上去,越往上升,空气越冷,云就成雨了。雨就是郁积的云,就是郁积的气血津液。雨下来了,云也就没有了,湿热都散开了,病就好了。
所以,汗,就是雨。雨被大地的吸引力吸引落到地上,流淌掉,就是尿。大地就是肾啊,肾阴啊。
杏仁是降肺的,半夏是降胃的。
升,解决了,降,也就解决了,圆运动恢复,人体就康复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到太阳伤寒的所有症状:太阳病,或发热,或不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无汗而喘,脉浮紧者,名曰伤寒。
大青龙汤证,是在麻黄汤证的基础上,外寒在表紧紧束缚,里面的阳气长时间升达不起来,这个阳气化热扰乱心神,所以恶寒无汗的同时,有了心烦的症状。就像夏季,浓云密布,我们在地下都感觉到闷热难耐而心烦意乱,这个浓云越厚,紧着不下雨,这个闷热就越厉害。所赶快帮阳气升达起来,像麻黄汤一样,用了麻黄,桂枝,甘草,还恐怕力量不足,又加了生姜 大枣以增加脾气来帮助阳气升达,雨就会很快形成;对于体面这个闷热,用石膏清一清,就像吃一根冰棍儿一样。但是,这根冰棍儿不能多吃,多吃了,就会影响阳气的升达。温升凉降嘛,大青龙汤证的主要矛盾还是阳气升达不上来,目的还是让阳气升达起来,青龙不是主升的吗?!因为阳气不升,阳郁化火,火扰心神,这个火该清降,该用白虎汤清降,所以用了石膏。

阳气由里到表,由上到下,在人体,起于肾阳,受补于脾气,化为肝风,对人体的气血津液起到疏泄,升达的功能。这个功能一旦被破坏,就是阳郁,也叫气郁气滞。只不过郁滞的部位不同。气一旦郁滞,血,津液必然郁滞,其本来就是温性的,一旦郁住了,必然化火,火,伤津败血,就会成脓腐肉,这不就是瘤子,毒疮之类的病变?当然,病到这个份上了,就得动手术,该切的切掉,该挖的挖掉……切掉之后,挖掉之后你得调气血,不然的话,此去彼出。
所以,有句话,叫做“百病皆因伤寒”,想想我讲的,这句话不是虚传。
下面讲一个赵少琴老前辈的病例,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得了感冒发烧,女儿就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大夫,条件很好,就把老太太接近协和医院去了,各种高级抗生素用上了,还用了激素,但是,就是不退烧,她女儿学过中医,据说还是赵少琴的学生,一看她妈不退烧,就给开了付中药,金银花30克 连翘30克 板蓝根30克 大青叶30克……给老太太喝下去,烧没有退,又出现了腹泻,水肿。八十多岁了,以为好不了了,就给吃人参维持。后来,请赵少琴看看,开了三付药:葛根10克 防风10克 苏叶6克 茯苓10克 灶心土30克。吃完了,老太太好了。
为什么好了呢?阳气宣通开了。感冒就是阳气从肾阳经脾气化为肝风,升达到人体的表部之时,在表部被郁遏住了。阳气在表部郁遏,就像火车头部受阻,你说车尾还能往前走吗?所以,整个阳气都郁滞不动了。阳气升达不上来,太阳病的症状就出现了,气血津液郁滞的症状也就出现了,什么咳嗽,咳痰,胃满,恶寒等等。
这个时候,你帮着自身的阳气发挥升达 宣通 疏泄,一切也就解决了。
大量抗生素,输液就解决不了阳气的宣通障碍,反而更加扼杀阳气,就像大青龙汤证,大量的输液就相当于把石膏的用量用大了,赵少琴把这种情况叫做“寒则涩而不流”,现在人发烧就输液,也的确,一输液,烧就退了,还以为是好了,其实不然,很多时候,那是扼杀了阳气,本来要助阳才能解决的问题,让你把阳气给扼杀了。以为不发烧就好了,就像以为没有战争就是国家富强,那是不抵抗政策,就像晚清政府,衰弱到极点才这样啊?!
输液退不下烧来,她女儿给她吃了那么一付药,你看看,用错了药,中药比西药的副作用更大。为什么出现水肿,腹泻呢?我说过阳气起于肾阳,受补于脾气,用了那么寒凉的要,脾肾的阳气都快被凉水浇死了,脾肾阳虚了,当然腹泻;阳虚阳不宣通,水也就郁了,当然水肿。
赵少琴老先生是瘟病学派。要是从《伤寒论》上找方子,是不是该开麻黄加术汤合理中汤呢?
麻黄汤证到大青龙汤证,都是表不解,一个有了郁热,一个没有郁热。其鉴别点是“心烦”,但是,我常常想,心烦是人的主观感觉,你问病人你心烦吗?有的说心烦,你就觉得他不是大青龙汤证;有的说不心烦,可是你就觉得他是大青龙汤证;所以,不好鉴别。所以,还得回到脉上。麻黄汤证,也有发热,脉数,但是重按还是不实。大青龙汤证脉沉取是要比麻黄汤证实的,因为里面有火郁。
赵少琴老先生家传摸脉法,分浮中按沉四部,只要沉取实,就说明有有郁热。必用石膏 芩 连等
表不解,就是阳郁在表部解不了。阳郁久了,就得化热,就有了大青龙汤证;这个郁越郁越久,或者,病人素来内里多火,这个郁热就会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能把汗给你攻出来,能把你的津液消耗,扰乱你的心神,脉象洪大,形成大汗,大渴,大烦,脉洪大,大热。这就是阳明病。这个时候要用凉降的药物,就是白虎汤了。这个热没有及时用白虎汤治疗,热势不减,就会耗尽你身上的津液。人身上的津液,一个是肾阴,一个是来自饮食的水液,靠脾胃来的。肾阴是阴根,靠脾胃之阴长养,总的来说,还是来自饮食的津液。热灼津液,津液就少了,脾胃就会努力吸收食物的津液,导致大便干,胃家实。这是就得用下法。承气汤之类也。

所以,伤寒论在讲完太阳病之后,就讲阳明病。


上面,我们讲到了太阳病,我们知道了,得太阳病的人自身的阳气比较强盛,就像一年四季中夏天的的阳气,就像一天四季中中午的阳气,阳气很强盛,邪气只能侵略到表部就能被迎战,表现出了表证。
表证不解,阳气又比较强盛,就会出现阳郁化热,就得解表的同时兼顾清里,表证重里热轻,考虑大青龙汤;表证轻里热重,考虑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里热更重,表解热不清,就是白虎汤证;热灼津液,就要急下存阴,考虑承气汤。
这都是阳气很足的情况出现的疾病反映。下边讲少阳证。
少阳,就像早晨上午的阳光,当然没有中午的阳光热量大。但是,它是不断长养的。上面说道太阳病阳气足,肾阳不虚,脾气充足,肝风升达有力,已经能够成为“火”,在气发展到“火”这个阶段时,受到了邪气的侵袭,也就是“火”的病变,“心”的病变。少阳,阳气没有太阳那么足,只能达到肝风的阶段,邪气来侵袭,就直接越过表部,到达“半表半里”,也就是少阳。
所以,少阳证的脉浮不起来,因为阳气升达不到表部,又加上邪气的束缚,就形成了“弦脉”,弦脉的形成,一方面有寒邪的约束之象,就像麻黄汤证的“紧”脉,又有里阳不足的虚像,也就是“紧”而“细”。
治疗还是助阳升达,以驱邪外出。小柴胡汤中,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就是补助阳气的,柴胡是升达药,就像麻黄;不生则不降,半夏,黄芩都是降药。升降恢复,病也就好了。
太阳病,病在表,人体的最高部位,也是皮毛之所在,而肺合皮毛,所以,太阳病多合肺系统症状,就是肺气不降的症状,多咳嗽,多喘,所以,用杏仁降肺以止咳平喘。
少阳病,病在半表半里,三焦所在,多合肝胆系统症状。所以,黄芩降胆火,半夏降胃。
阳气起于肾阳,受补于脾气,化为肝风,肝风荣升到极点就是火。太阳病,是阳气化为“火”阶段得的病;少阳病是阳气化为肝风阶段所得的病;火阶段是阳气最荣盛阶段,物极必反,火要靠肺金的收敛之气和肾水的收藏吸纳才能降敛归藏,成为肾阳的来源,火气不降,就是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肺金不降,胃土不降,肺金不降用白虎汤,胃土不降用承气汤。三阳病都是有阳气得的病,虽然症状剧烈,病人病起来很难受,但是,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下面我们讲三阴病,讲三阴病之前,还得重复说明一下三阳病,太阳与少阳病都是阳气该升而不升,升不上来,为什么?阳气被闭郁住了。根据病人自身阳气的多少而表现的抵抗力的强弱,分为太阳,少阳。这是当升不升。阳明病就是当降不降。《伤寒论》讲的条理很清楚,但是,得病很复杂,升降失常是根本病理,来了一个病人,他可能就得了个太阳病,也可能太阳阳明合病,也可能太阳少阳合病等等。所以就得把《伤寒论》上的方子拆开,知道每一味药的药味,是温升还是凉降?作用在太阳,还是少阳?等等,然后重新组合。理是不变的,药是不变的,病是常变的,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不,整个《伤寒杂病论》总共才九十来味药,怎么就组合出那么多方子,怎么就治了那么多病?有一些死学的学生,还称什么“经方派”,见病就照搬方子,我不知道他的疗效有多好?不是经方不好,关键是照着书得病的人有多少?
三阳病是阳气升降出了问题,三阴病就是阳气虚衰了。前面说过,人身上的阳气的运动起于肾阳,受补于脾气,化为肝风,肝风极荣盛就成了火。火的病就是太阳病,肝木的病就是少阳病,这里脾气不足就是太阴病,肾阳不足就是少阴病了。太阴少阴合起来就是脾肾阳虚。阳气都虚了,就像冬季,本来就冷了,假如又有寒流来袭,就直接把大地给冻住了,北方到了冬天不都有冻土层吗?所以,得太阴病,少阴病的人,本身就阳气虚,寒邪来袭,就直中脾肾。导致那条龙死气沉沉的了,所以,少阴病的脉“微细”。少阴,太阴只是程度的不同。太阴病是脾阳虚,表现为消化系统功能减退,所以“腹满,食不下,自利益甚”,胃肠的动力减弱了。用理中汤治疗,干姜,补脾阳,人参 甘草补脾气,白术健脾祛湿。为什么祛湿呢?你自己想想,我就不解释了。少阴病就不仅仅是消化系统功能减退了,全身各个系统功能都减退,精神萎靡,快要昏厥了,也就相当于西医“全身多器官衰竭”,就得用四逆汤来抢救了。抢救不及时,就死了。病到这个份上了,死亡的几率很大。

三阳病如果治疗不及时,阳气耗尽,就会转成太阴,少阴。太阴病,少阴病通过温阳益气,也可能转成三阳证。所以,临床治疗疾病时,都得合方。学会拆方,学会合方,看病就不难了。
下面再说说厥阴病。物极必反,阳极化阴,阴极化阳。厥阴病是阴阳离觉的病。阳在上,而其趋势是往下的,阴在下,而其趋势是往上的,如此阴阳环抱,形成一个圆运动。而今,阳在上不下,阴在下不上,也就是上热下寒,心肾不交,水火失济。就像龙腾在上,上边的水就热;水下无龙,水就寒了。治疗,首先收敛住阳气,不要使阴阳分开,分开就人死了。用了乌梅的酸敛之性,让上边的阳气降下去,用了黄连 黄芩 黄柏,让下边的阳气升上来,用了附子 干姜 蜀椒 细辛等。
讲到这里,关于《伤寒论》就讲完了,整体思路就是这样。按着我这个思路去学习伤寒论,就能整理出中医的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症状学,中医药理学,药证学……


关于桂枝汤
在上面,我们讲到了太阳伤寒,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大体理解思路。我是在读了好几本书之后才悟出来的,其中《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对我启发最大。临床我也是这么摸脉,开方的,我觉得,这样学中医,倒把复杂的东西都简单明了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横看成岭侧成峰”吗。有网友不敢苟同,不过,我写博客才刚刚开了一个头,我是不大信书的,《圆》我也不全信,但是,里面的道理对我很有启发。
阳气起于肾阳,受补于脾气,化为肝风,肝风升极就是火,然后靠肺金之寒收敛下降,归于肾水之中,又成为肾阳……如此周而复始。
桂枝汤证有汗出,为什么汗出呢?汗血同源,本来,血液行在脉中,脉的表皮就像是肺金,有收敛之气,固摄者血液出不来。要想出来,要么血中有热,热迫汗出,就像白虎汤证,麻杏石甘汤证,葛根芩连汤证。要么就是气虚,前面主要是讲的气的升荣的功能,气还有固摄的作用,收敛作用,也就是肺气的收敛凉降作用。升叫做荣气,降叫做卫气。荣气属阳,卫气属阴,其实还是那一气,称谓不同,在不同的地方作用不同,就称谓不同。气不能够收敛了,不固摄了,汗从血中出来了,甚至出血。这个桂枝汤证的出汗,显然不是热迫汗出,因为有里热,脉就应该实,而桂枝汤证脉是缓的,缓脉是松散的脉,是虚脉。那么,这个出汗也就只属于气虚不摄了。你要问,气虚不摄是个内伤病,而桂枝汤证是个外感病,你讲的不对,你在接着往下听。
既然是太阳病,就是阳气很足了,怎么又虚了?这个虚是相对麻黄汤证来说的。当有外邪侵袭,影响了气的升荣,气就会蓄积力量奋起抵抗,升荣上去打破邪气的束缚,太阳病就自然而愈。荣气升,卫气降,圆运动恢复。桂枝汤证,外泄来袭,荣气升而奋起抵抗,就像龙跃出水面一样,但是,龙是不能跃出水面的,跃出去就是阴阳离决,但是,龙要抗邪必须得升,但是,不能升得太过,得有个制约,就是水的引力。病理情况下,这个水的引力不足了,龙升上去,降不下来了,降不下来,水就寒了。这就是“阳浮阴弱”,阳浮就是龙升,龙在上;阴弱,一方面水中无龙,水就寒了,一方面,水的吸引力减弱而藏不住龙,说明水少,也就是津液不足。阳浮在外,所以发热,这个发热不单单是指测体温表体温升高,有的时候侧表,体温不升高,就觉得皮热。阴弱,一方面津液不足,一方面是水寒,还一方面就是起的收敛固摄机制差,都属阴,属不足,固摄不住了,汗就出来了。热自发,汗自出,各病各的。这就是营卫不和谐。
所以,我们就推断出桂枝汤证的人,本身就是气血不足。气不足,升荣无力,所以,这样的人平时就怕冷,面白,口舌淡,乏力,比较瘦弱,单薄……
所以,桂枝汤就用桂枝 生姜 大枣 甘草补益并且升荣阳气,以增加抗邪能力;用白芍 生姜 大枣 甘草补益阴分,补益了阴分,就补益了津液,特别是白芍,有酸敛之行,增加气的固摄作用,汗也就止住了,浮阳得到收敛,热也就消除了。如此,阴阳得补并且和谐,病也就好了。
桂枝汤证的基本病机就是“阳浮阴弱”。而阳浮阴弱未发之前是阴阳两虚,气血两虚。有一个同行,我给他交流桂枝汤证的“汗出’时,他说,这个汗是那个“热”把汗攻出来的,我说,这个热从哪儿来呢?他一定不是麻黄汤证的郁热。
我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就是阴与阳平,阳秘,阳必须秘藏在阴里,而今,阴不与阳平,阴少了,阳不能秘藏到阴里去了,所以,阳浮而发热,津液得不到固摄而作汗而泄。热与汗是同时泄出来的。
现在临床上“汗证”很多见,西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一般的中医治疗汗证就停留在“阴虚盗汗”“气虚自汗”的水平上。而疾病往往很复杂,往往很多情况搀和在一起。不能只知道玉屏风散,六味地黄丸。
前面说过,汗出之因,要么是里面有火,要么是气虚不固。气来源于脾气,桂枝汤中生姜大枣甘草就是补脾气的,脾气怎么才能到达表部?就需要驾着肝风,所以,用了桂枝。玉屏风散呢?用大剂量的白术健脾补气,黄芪,既能补气又有升达之功,补气升阳,防风就像桂枝,同黄芪把白术补得气升到表部,起到固表的作用。这都是从气上来说。汗血同源,血由精化,所以,都隶属于肾水,肾水就是津液,在肾叫肾水,在肝叫肝血,在肺叫肺津,在脾叫脾阴,其实,就是津液,属阴,阴阳相吸,阴要吸住阳,津液不能少,白芍,既能养阴,又具有酸敛之性,最具的阴之性能。这是从阴上来治疗“阴不守”。六味地黄丸养阴,因为有山茱萸的酸敛之性而同于白芍。所以。可以治疗汗证。
以上从桂枝汤引申讲了汗证。汗血同源,出汗,就有可能出血。出血症多见于女子,月经不调,特别是崩中漏下。在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上有一则病例,就是某某老前辈,用200克白芍治愈孕妇大流血,本来,我想不通白勺止血,但是,通过学习,得到了以上理论,白芍能止汗就能止血。

我们再回到桂枝汤上,桂枝汤证有自汗。自汗的原因,一个是在外的气不能固摄,一个是在内的因不能收敛。“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在内之阴不足,阳既不守,阳不守即浮越于外,浮越于阴之外,不再固摄阴,阴走汗出;所以,“阳浮阴弱”,“脉浮而缓”,这个汗如果不止住,阴越走阴就越少,阴越少,越守不住阳,阳就更外浮……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必须在表部收敛住这个汗。收敛,就得选用凉降酸收的滋阴药,芍药就是最佳人选,但是这个芍药完全是属阴的,就像一个古代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到,她只能在阴里面,只能守着自己,要想敛住在外的阳气,她做不到,为什么,她出不去啊?!所以,用了相当剂量的桂枝,桂枝是温升的,完全属阳,他就能把芍药带到这个表部,发回收敛凉降的功效。所以,汗也就止住了,阳气也守住了。
这就像一对夫妻,丈夫出轨不回来,关键是妻子守不住他的心,妻子要想让他回来,就得找他去,但又出不得门(古代的女子),怎么办?找自己的哥哥或者弟弟带着去就行了。
所以,白芍就是滋阴收敛的。而在西医上,动脉血是向四周走的,就像阳气的升达,静脉血是从四周回到中央的,就像阴气的收敛。所以,曹颖普说芍药增加静脉回心血量。我觉得,这样一来,反而局限了芍药的功效。
再说一下,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阳浮阴弱”,阴阳不能分离,这个证就是阴阳分离,阳跑出去了,原因可能是阴不足不足以敛阳;也可能是外邪来袭,阳气奋起抵抗,就像丈夫上战场,妻子也得跟着去,去干什么?后勤啊!但是这个妻子身子弱,出不去,丈夫在战场上没有后勤保障。这就是夫妻分开了。怎么办?让他们合起来。
在《伤寒论》上对于桂枝汤的解释多认为是丈夫上战场说。其实不然,不管什么原因,总之,当前就是“夫妻分开”,“阳浮阴弱”。
再谈桂枝汤
我觉得,在《伤寒论>
                                         作者:追念仲圣 咨询热线:13561482708 QQ597942517
我开中医门诊也有好多年了,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努力的提高疗效。因为,经营门诊,靠的就是疗效,靠的就是回头客。
不过,我也体会到,学中医很难。学别的,从学校走出来,就能工作,学中医不行。干西医,临床遇到问题,翻开教科书,按书上说的用药,用上基本都有效。学中医不行,就那一个感冒来说,临床很难分清风寒,风热,体虚这些类型,按书上照搬方子,十有八九无效。
所以,学习中医很难。中医学生不会用中医看病,认为中医看不好病,所以,中医学生还得学习很多西医的知识。这说明,中医教育对中医就没有信心,还美名其曰“博采中西”以掩盖内心的虚伪。
而广大的老百姓是对中医有感情的,特别是老年人,因为他们更多经历过中医中药治病救人,起死回生的场面。而“爱之深”往往导致“恨之切”,因为老中医渐渐的故去,新的中医疗效越来越差。所以,经常就会遇到病人打听“哪里有好中医?”
我运用中医中药给人治病,基本都有效。我的病人相信我是一个“好中医”,在互相介绍时,他们都会说“什么地方有一个好中医,一个真中医。”
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中医,是不是一个真中医?
我不敢自诩,因为,真正的中医到底是什么?目前,没有一个人下过定论,所以,只是学派之说。
我是哪一学派?我也不知道。反正,我是这样来理解中医的,来运用中医的,临床有效。
因为看了看《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我推崇这两本书,我的看病理论,开方理论都来自这两本书。
人身之气就是指的“脾胃之气”也叫“土气“,也是“太极”。
土气的兴奋状态,释放状态叫做“阳”,抑制状态,收藏状态叫做“阴”。也叫“太极生两仪”。阴阳本为一气,只是在不同的状态的称谓不同。气,动态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态是动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气本身是“属阳”的。人身上的气,就相当于大自然的风。自然界有风,人身上就有气。自然界的风是什么?就是气流。气流是怎么形成的?初中的地理课都讲了。就是热空气往上,冷空气往下,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基本条件。往上的热空气属阳,往下的冷空气属阴。如此形成一个阴阳圆运动。也就是“太极阴阳图”。阴阳之间的关系,都在这个图里!而这个图就是自然界风(气流)的运动的形象写照;也是人身上气的运动形式的形象写照。
自然界的风,热空气往上,往上的这个状态,叫做“木”,“木”这种形象能够准确而形象的把这个热气不断上升的样子描述出来,自然界的大部分植物都是朝着太阳往上生长的,假如没有地球的引力,长到太阳上去不是没有可能。在方位“东方”,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整个“上午”,太阳都是不断升长的,一年属“春天”,春天的温度是不断上升的;再人的一生,就是青少年;在人身上,就是“肝”。
所以“木”,是气的一种运动形态,它是“蒸蒸日上”的。木,不是木头,因为气的运动看不见,摸不着,古人还要让学生学会,就想到了植物的生长样子,就是“蒸蒸日上”的气的样子。因为,植物看得见,摸得着。
肝,就是肝木,肝气。人身上的气的“蒸蒸日上”“不断疏达通泻”的样子,不是指的西医的右肋下的“肝”。
至于“火”“金”“水”就不说了,都是指的气的运动形式的形象写照。在人身上,“心”“肺”“肾”,也不是西医讲的肉质的脏器。讲的是气的不同状态的形式,就像七十二变化的孙悟空,无论怎么变化,还是孙悟空,只不过不同的状态,形象不同,称谓不同。

自然界有风,人身上有气。这个气,主要指的“脾胃之气”,也叫“土气“,也叫“水谷之气”也就是人吃下食物之后化生的能量。
人的体表就像大气层的最高点。我们地理学上都学过,越往高处越寒冷。所以,我们的体表温度最低,直接接触外界空气嘛!
我们身上由饮食化生的能量,就相当于大地上的水蒸气,太阳的热就相当于肾阳。水蒸气因了太阳的热而上升,形成“风木升发之气”也就是“肝气”,具有升发,疏泄,畅达人身上的“血”“津液”的作用。
因为这个气的不断升发疏泄,这个能量才不断的达到体表,就相当于地气上升为云,云的水滴不断加大,重量超过了地球的引力,水就落下来了。所以,水汽升上去靠的是肝风的升达,水汽变成雨滴要靠金气的的收敛,也就是肺气的肃降,雨滴滴下来,不仅仅要靠肺气的收敛肃降,还要靠地球的吸引力,也就是肾的收藏之力。
所以,肺主皮毛,皮毛为一身之表,这个表,这个皮毛,这个肺就相当于大气层最外面。大气层里面的气流循环,就是人身上的气血的循环。气血循环就是一个圆运动。
所谓的肝升胆降,脾升胃降,肝升肺降,都是说气是不断运动着的,按着一定的方向做圆运动。火,是气的完全升荣的状态,升荣到极点,物极必反了,所以,火气不显,一旦火气显了,就是病理状态,要么是风气生发太过,要么是金气收敛不及,总是,气运动不圆了。水,气的完全收藏状态,也就是肾的收藏,收藏的是阴与阳,肾阴肾阳都藏在肾中,所以,这个水是热水,热,就是阳,就是火;水就是阴,就是水。火无形无质,让你去拿火,捕捉火,谁也办不到,但是,你让火加热了水,通过拿水,不就把火拿起来,扑捉得到了吗?!
所以,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所以,肾乃阴阳之宅,内存元阴元阳,阴阳之根。因为起的运动始于阴阳运动,阴阳之根就在肾里。
气,阴阳,五行,五脏就是这样的。说白了,说的就是气起的运动状态。
气正常的运动了,血液也就正常的运动了,津液也就正常运动了。气是温气,热气,属阳,有时候叫君火,有时候叫相火,气运动正常了,君相二火运动也就正常了。
构成人身体的物质,就是气,血,津液。发生病变也无非就是气,血,津液的病变。
现在医学,病种越来越多,医学发达了,得病人不是在减少,大小医院无不是人满为患。癌症啊,超级细菌,超级病毒,糖尿病,高血压…….令人恐慌。这应该是医学的发达带了的结果?
按中医这个理论,人,只要气顺了,血液就顺了,津液也就顺了。不会气滞,血瘀,痰凝(中医上的痰,指的是津液的病理状态),就不会不会有瘤子,癌症。现代医学,见了瘤子,癌症就知道切除,孰不知,气不顺乃是病根,此处切了,彼处又生。
气的问题就讲到这里。
语言是有局限性的,气的问题,我总觉得说的还不透彻。我也说不透彻,正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好多东西,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得静下心来,好好读几本书,我还是推崇《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这篇文章本来是讲脉理。脉理就是气理。你明白了气理,脉理自己也就推断出来了。通过摸脉,你知道了这个人的气的状态,也就知道了病。明白了气的状态,也就好开方了。并且,开出方来,肯定有效。
讲脉理也是讲气理,通过讲脉理,对于气理更加明了。
现在摸脉,分寸关尺三部,每一步,有浮中沉。于是,成了三部九侯。我不多讲了。我们摸脉,摸得是什么?
打个比方,脉管就像一个水杯子,水杯子里乘着热水,热水肯定是运动着的,上下水流做的事圆运动。这个都应该能明白/!?我把这个水流运动比作一条龙,这个龙就在这一杯子水里做升降圆运动。龙升上来,形成脉的起浮波,龙降下去,形成脉的降沉波。
我们摸脉,不就是摸得脉动吗?龙动,脉就动;龙动,就是气在动。摸脉就是摸得气的运动。
脉的起波,是龙升,是肝风升达疏泄,升达疏泄的是人身上的气血。这个肝风升达,叫做“青龙”,主气的升。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中的麻黄 桂枝都有生发气血的作用。龙升不上来了,也就是人体的阳气升不上来了,就得用麻黄 桂枝帮助帮助。为什么医圣张仲景给这两个方子以“青龙”命名?你琢磨琢磨!
脉的降波,是龙降,是肺金的肃降之气。阳气肃降了,空气就变凉了;在说,温升凉降嘛!讲就是凉降,属西方,称作白虎,主气的降。白虎汤,退热的方子,里面大量的石膏,凉降烧退。

起波与降波形成了一个峰,这个风就是火气。
降波最底,形成所谓的脉根。也就是,你用力往下按脉,相当于把手探到水杯子的底部,你能摸到潜到水底的龙。这个龙接着要升起来。
摸脉就是水中摸龙。水,就是肾水,也叫肾阴;龙就是肾阳。肾水,肝血,脾精都属于阴。肾阳,肝阳,脾气都属于阳。称谓不同而已。
摸脉就是水中摸龙,龙在那里升降浮沉,做圆运动,使气血津液做圆运动,使五脏元真通和,人既不病。龙的圆运动不圆,或者不转,人就要病了。先表现为气病,脉已经显现出来。人不一定有感觉,西医CT,核磁共振查不出来,但人的确有病了,应该调其气血,令五脏元真通和。人多不信,而中医往往也拿不出实在的证据,何况当今中国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医患矛盾深重,冤死屈死者,数不胜数。气病不治,及至血病,津液之病,病已成形,CT看见了,核磁共振成像了,又速速手术,以为手术切掉即可万事大吉,孰不知,开肠破腹,元气大伤,加上本来气就有病,不调养气血,终究避免不了复发。此不懂中医原理之过。
摸脉就是水中摸龙,龙在那里升降浮沉,做圆运动,使气血津液做圆运动,使五脏元真通和。龙的运动圆发生病理,要么是不升,要么不降。
龙升不上来,龙不升,阳气也就不升,气血津液就不能布达。表现为恶寒,怕冷,不出汗,皮肤固密,干燥,不红润,脱毛,脱发;女子表现为月经延后,闭经等等。为什么不升?一个是龙太虚弱了,呆在水底下升不动,这时候,要想摸脉摸到龙,就得沉取,表现为沉脉,因为龙太虚弱了,即使沉取摸到了,那龙也死气沉沉的,这时真正的龙虚,也叫阳虚。“阳虚则寒”。冬天的时脉就是“沉脉”,为什么?阳气归藏,龙藏到水底下了。但是,沉而不虚。这个时候,你就得给龙补补,用人参 附子 干姜 甘草,一补,龙就有精神了,就能升腾起来了。这也是《伤寒论》上的“少阴病”“太阴病”。
不升的原因还有一个,龙本身不是太虚,自己也能升腾起来,只是缺少活力,可是有什么东西阻碍了龙的升腾,这个时候,脉虽沉,但陈而有力,或者,不沉,表现为弦脉。这个时候叫阳郁。春天的脉就是“弦脉”,为什么?龙已经升起来了,但是初升之龙,劲头没有那么大,又有廖少的春寒,所以,出现了弦脉。这也就是“少阳病”,用柴胡帮助龙升,人参 生姜 大枣 甘草,给龙补一补。龙也就升上去了。
龙不降,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自觉发热,多汗,肝阳上亢,失眠,等等兴奋的症状。龙降不下去,就在水的表浅部位,一摸就摸着了。这就是洪脉与毛浮脉。龙降不下来的原因,一个就是升的太过,龙升的太过,是因为制约机制减弱,龙升藤的制约机制一个是肺金,一个是肝阴,一个是肾水,前面说过,这都属于“阴”,也就是阴不制阳。我们滋阴制阳,或者增加肺金的收敛机制,像龙骨 牡蛎 五味子收敛,白芍 知母 石膏 地黄滋阴凉降。洪脉,是夏天的脉,为什么脉洪大,因为人体的阳气就像夏天的天气,阳气完全升荣起来,热气弥漫在天地之间,就像一锅沸水。毛浮脉,秋天出现毛浮脉,阳气开始收敛,就像给气球放气,放了一点,气球的体积虽然没有变小,但是,摸上去没有那么坚硬了。这就是毛浮脉,跟洪脉比较起来,一个很充实,一个已经疲软。
在一个就是龙降不下来,该降就降,降不下来,就得用白虎帮着往下降了。
说到这了,四大脉象就说完了。都是因为气而产生了脉。中医诊断学上讲了28种脉,说的越细,越令人难以捉摸。无怪乎中医大家都说“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摸脉看病是中医的绝技,我参看多书,细致揣摩,觉得自己得到了诊脉要领,病临床用于实践,可以推断出其症状,开方子,从脉上就能定出药方。以此论脉,伤寒论六经辩证更加明了。
欣然写下,以此共勉。

都说,中医的出入在《伤寒论》,而学习《伤寒论》真的很难。大部分的教授都说,学《伤寒论》就得背证,临床上据证用方。我觉得,这样学起来很死板,我的记忆力也没有那么好。《伤寒论》只讲到了证,讲到了方,而证里面的发生机理没有讲,用药机理也没有讲,我觉得,这是学《伤寒论》遇到的最大困难。历朝历代的医家注解,都打算探究证背后的机理,可是,众说纷纭,反而给学者造成更大的困难。
我总觉得,《伤寒论》背后的生理,就是讲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讲的气的圆运动生理。而《伤寒论》就是讲的当气的圆运动失常时所出现的症状,以及解决方法。
气的运动就是升出与降入,也就是温升凉降,阳升阴降,荣升卫降。升之根在肾阳,受补于脾气,化为肝风;肝风升荣到极点,温热到极点,就是火了。物极必反,火本身是不存在的,升荣到极点,就要降敛了,气的降敛一个是肺的收敛,在一个就是肾阴的吸纳,肾阴就像地球的吸引力,肺的降敛就像高空的寒气。
大自然的气运动,形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形成早晨(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像是春天,正月,一月,二月。下面一次类推),中午,下午,夜晚一日的四季。人身上的气圆运动,就形成了肝,心,肺,肾。对应春夏秋冬。对应木,火,金,水。气就是指的土气,脾胃之气,所以,四行都有土气。
我觉得,《伤寒论》六经辩证,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体质辩证。
比如,得太阳病之麻黄汤证的人,其体质是阳气实足的人。其体内的阳气就像大自然夏天的阳气,阳气有足够的力量升荣到大气层的最高处。这样人的脉本来就是夏天的脉,洪脉。为什么得了麻黄汤证?就像夏季寒流来袭,冷气流与热气流在高出相遇,热气流被冷气流束缚,热气流努力打破这种束缚,冷热交挣,也就是正邪之气交挣于人体表部。所以,出现了浮紧脉。浮,就是阳气有足够的力量升达起来,升达到表部;紧,就是冷空气来束缚。阳气不能正常的升达,表部缺少阳气,人就恶寒,并且是必恶寒;阳气不达,气血津液也就不达,相当于末梢动静脉吻合瘀血,动脉的血出不来,静脉的血回不去,郁滞不通则痛;前面说过,人体气的升降是肝升胆降,脾升胃降,肝升肺降……因为气升荣受阻,则气降也不顺畅,在胃则呕逆,在肺则喘。阳气不达,气血津液也不达而郁滞在表部,发生瘀血,水郁表部就是“风水”。
值炎炎夏日,冷空气束缚了热空气上升,出现了太阳病之麻黄汤证。之所以冷空气能够束缚热空气,说明,冷空气的力量大于热空气,要打算让热空气战胜冷空气,就必须增加热空气的力量,增加热空气的力量就是通过肾阳与脾气与肝风的温升之力,麻黄汤证见脉浮,说明肾阳,脾气不虚,只温升一下肝风就能足够增加热空气的力量,所以用到了桂枝。桂枝只是温升阳气,发越开破之力不足,麻黄就如同勇猛的冲锋战士,如此,麻黄率领着桂枝,桂枝又给麻黄一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于是,阳气冲破了寒气的束缚。
为什么汗出而解?冷热空气交挣,必然浓云密布,浓云如同人体表部气血津液的郁积。假如,冷热空气就只是如此交挣,冷的压不下来,热的升不上去,只能成云,不能化雨。天地之间,浓云蔽日,闷热潮湿。这样的天气,每个人都应该感受过的。在人体,就会病湿热之病。
我们的治疗就是让热气升上去,越往上升,空气越冷,云就成雨了。雨就是郁积的云,就是郁积的气血津液。雨下来了,云也就没有了,湿热都散开了,病就好了。
所以,汗,就是雨。雨被大地的吸引力吸引落到地上,流淌掉,就是尿。大地就是肾啊,肾阴啊。
杏仁是降肺的,半夏是降胃的。
升,解决了,降,也就解决了,圆运动恢复,人体就康复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到太阳伤寒的所有症状:太阳病,或发热,或不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无汗而喘,脉浮紧者,名曰伤寒。
大青龙汤证,是在麻黄汤证的基础上,外寒在表紧紧束缚,里面的阳气长时间升达不起来,这个阳气化热扰乱心神,所以恶寒无汗的同时,有了心烦的症状。就像夏季,浓云密布,我们在地下都感觉到闷热难耐而心烦意乱,这个浓云越厚,紧着不下雨,这个闷热就越厉害。所赶快帮阳气升达起来,像麻黄汤一样,用了麻黄,桂枝,甘草,还恐怕力量不足,又加了生姜 大枣以增加脾气来帮助阳气升达,雨就会很快形成;对于体面这个闷热,用石膏清一清,就像吃一根冰棍儿一样。但是,这根冰棍儿不能多吃,多吃了,就会影响阳气的升达。温升凉降嘛,大青龙汤证的主要矛盾还是阳气升达不上来,目的还是让阳气升达起来,青龙不是主升的吗?!因为阳气不升,阳郁化火,火扰心神,这个火该清降,该用白虎汤清降,所以用了石膏。

阳气由里到表,由上到下,在人体,起于肾阳,受补于脾气,化为肝风,对人体的气血津液起到疏泄,升达的功能。这个功能一旦被破坏,就是阳郁,也叫气郁气滞。只不过郁滞的部位不同。气一旦郁滞,血,津液必然郁滞,其本来就是温性的,一旦郁住了,必然化火,火,伤津败血,就会成脓腐肉,这不就是瘤子,毒疮之类的病变?当然,病到这个份上了,就得动手术,该切的切掉,该挖的挖掉……切掉之后,挖掉之后你得调气血,不然的话,此去彼出。
所以,有句话,叫做“百病皆因伤寒”,想想我讲的,这句话不是虚传。
下面讲一个赵少琴老前辈的病例,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得了感冒发烧,女儿就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大夫,条件很好,就把老太太接近协和医院去了,各种高级抗生素用上了,还用了激素,但是,就是不退烧,她女儿学过中医,据说还是赵少琴的学生,一看她妈不退烧,就给开了付中药,金银花30克 连翘30克 板蓝根30克 大青叶30克……给老太太喝下去,烧没有退,又出现了腹泻,水肿。八十多岁了,以为好不了了,就给吃人参维持。后来,请赵少琴看看,开了三付药:葛根10克 防风10克 苏叶6克 茯苓10克 灶心土30克。吃完了,老太太好了。
为什么好了呢?阳气宣通开了。感冒就是阳气从肾阳经脾气化为肝风,升达到人体的表部之时,在表部被郁遏住了。阳气在表部郁遏,就像火车头部受阻,你说车尾还能往前走吗?所以,整个阳气都郁滞不动了。阳气升达不上来,太阳病的症状就出现了,气血津液郁滞的症状也就出现了,什么咳嗽,咳痰,胃满,恶寒等等。
这个时候,你帮着自身的阳气发挥升达 宣通 疏泄,一切也就解决了。
大量抗生素,输液就解决不了阳气的宣通障碍,反而更加扼杀阳气,就像大青龙汤证,大量的输液就相当于把石膏的用量用大了,赵少琴把这种情况叫做“寒则涩而不流”,现在人发烧就输液,也的确,一输液,烧就退了,还以为是好了,其实不然,很多时候,那是扼杀了阳气,本来要助阳才能解决的问题,让你把阳气给扼杀了。以为不发烧就好了,就像以为没有战争就是国家富强,那是不抵抗政策,就像晚清政府,衰弱到极点才这样啊?!
输液退不下烧来,她女儿给她吃了那么一付药,你看看,用错了药,中药比西药的副作用更大。为什么出现水肿,腹泻呢?我说过阳气起于肾阳,受补于脾气,用了那么寒凉的要,脾肾的阳气都快被凉水浇死了,脾肾阳虚了,当然腹泻;阳虚阳不宣通,水也就郁了,当然水肿。
赵少琴老先生是瘟病学派。要是从《伤寒论》上找方子,是不是该开麻黄加术汤合理中汤呢?
麻黄汤证到大青龙汤证,都是表不解,一个有了郁热,一个没有郁热。其鉴别点是“心烦”,但是,我常常想,心烦是人的主观感觉,你问病人你心烦吗?有的说心烦,你就觉得他不是大青龙汤证;有的说不心烦,可是你就觉得他是大青龙汤证;所以,不好鉴别。所以,还得回到脉上。麻黄汤证,也有发热,脉数,但是重按还是不实。大青龙汤证脉沉取是要比麻黄汤证实的,因为里面有火郁。
赵少琴老先生家传摸脉法,分浮中按沉四部,只要沉取实,就说明有有郁热。必用石膏 芩 连等
表不解,就是阳郁在表部解不了。阳郁久了,就得化热,就有了大青龙汤证;这个郁越郁越久,或者,病人素来内里多火,这个郁热就会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能把汗给你攻出来,能把你的津液消耗,扰乱你的心神,脉象洪大,形成大汗,大渴,大烦,脉洪大,大热。这就是阳明病。这个时候要用凉降的药物,就是白虎汤了。这个热没有及时用白虎汤治疗,热势不减,就会耗尽你身上的津液。人身上的津液,一个是肾阴,一个是来自饮食的水液,靠脾胃来的。肾阴是阴根,靠脾胃之阴长养,总的来说,还是来自饮食的津液。热灼津液,津液就少了,脾胃就会努力吸收食物的津液,导致大便干,胃家实。这是就得用下法。承气汤之类也。

所以,伤寒论在讲完太阳病之后,就讲阳明病。


上面,我们讲到了太阳病,我们知道了,得太阳病的人自身的阳气比较强盛,就像一年四季中夏天的的阳气,就像一天四季中中午的阳气,阳气很强盛,邪气只能侵略到表部就能被迎战,表现出了表证。
表证不解,阳气又比较强盛,就会出现阳郁化热,就得解表的同时兼顾清里,表证重里热轻,考虑大青龙汤;表证轻里热重,考虑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里热更重,表解热不清,就是白虎汤证;热灼津液,就要急下存阴,考虑承气汤。
这都是阳气很足的情况出现的疾病反映。下边讲少阳证。
少阳,就像早晨上午的阳光,当然没有中午的阳光热量大。但是,它是不断长养的。上面说道太阳病阳气足,肾阳不虚,脾气充足,肝风升达有力,已经能够成为“火”,在气发展到“火”这个阶段时,受到了邪气的侵袭,也就是“火”的病变,“心”的病变。少阳,阳气没有太阳那么足,只能达到肝风的阶段,邪气来侵袭,就直接越过表部,到达“半表半里”,也就是少阳。
所以,少阳证的脉浮不起来,因为阳气升达不到表部,又加上邪气的束缚,就形成了“弦脉”,弦脉的形成,一方面有寒邪的约束之象,就像麻黄汤证的“紧”脉,又有里阳不足的虚像,也就是“紧”而“细”。
治疗还是助阳升达,以驱邪外出。小柴胡汤中,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就是补助阳气的,柴胡是升达药,就像麻黄;不生则不降,半夏,黄芩都是降药。升降恢复,病也就好了。
太阳病,病在表,人体的最高部位,也是皮毛之所在,而肺合皮毛,所以,太阳病多合肺系统症状,就是肺气不降的症状,多咳嗽,多喘,所以,用杏仁降肺以止咳平喘。
少阳病,病在半表半里,三焦所在,多合肝胆系统症状。所以,黄芩降胆火,半夏降胃。
阳气起于肾阳,受补于脾气,化为肝风,肝风荣升到极点就是火。太阳病,是阳气化为“火”阶段得的病;少阳病是阳气化为肝风阶段所得的病;火阶段是阳气最荣盛阶段,物极必反,火要靠肺金的收敛之气和肾水的收藏吸纳才能降敛归藏,成为肾阳的来源,火气不降,就是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肺金不降,胃土不降,肺金不降用白虎汤,胃土不降用承气汤。三阳病都是有阳气得的病,虽然症状剧烈,病人病起来很难受,但是,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下面我们讲三阴病,讲三阴病之前,还得重复说明一下三阳病,太阳与少阳病都是阳气该升而不升,升不上来,为什么?阳气被闭郁住了。根据病人自身阳气的多少而表现的抵抗力的强弱,分为太阳,少阳。这是当升不升。阳明病就是当降不降。《伤寒论》讲的条理很清楚,但是,得病很复杂,升降失常是根本病理,来了一个病人,他可能就得了个太阳病,也可能太阳阳明合病,也可能太阳少阳合病等等。所以就得把《伤寒论》上的方子拆开,知道每一味药的药味,是温升还是凉降?作用在太阳,还是少阳?等等,然后重新组合。理是不变的,药是不变的,病是常变的,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不,整个《伤寒杂病论》总共才九十来味药,怎么就组合出那么多方子,怎么就治了那么多病?有一些死学的学生,还称什么“经方派”,见病就照搬方子,我不知道他的疗效有多好?不是经方不好,关键是照着书得病的人有多少?
三阳病是阳气升降出了问题,三阴病就是阳气虚衰了。前面说过,人身上的阳气的运动起于肾阳,受补于脾气,化为肝风,肝风极荣盛就成了火。火的病就是太阳病,肝木的病就是少阳病,这里脾气不足就是太阴病,肾阳不足就是少阴病了。太阴少阴合起来就是脾肾阳虚。阳气都虚了,就像冬季,本来就冷了,假如又有寒流来袭,就直接把大地给冻住了,北方到了冬天不都有冻土层吗?所以,得太阴病,少阴病的人,本身就阳气虚,寒邪来袭,就直中脾肾。导致那条龙死气沉沉的了,所以,少阴病的脉“微细”。少阴,太阴只是程度的不同。太阴病是脾阳虚,表现为消化系统功能减退,所以“腹满,食不下,自利益甚”,胃肠的动力减弱了。用理中汤治疗,干姜,补脾阳,人参 甘草补脾气,白术健脾祛湿。为什么祛湿呢?你自己想想,我就不解释了。少阴病就不仅仅是消化系统功能减退了,全身各个系统功能都减退,精神萎靡,快要昏厥了,也就相当于西医“全身多器官衰竭”,就得用四逆汤来抢救了。抢救不及时,就死了。病到这个份上了,死亡的几率很大。

三阳病如果治疗不及时,阳气耗尽,就会转成太阴,少阴。太阴病,少阴病通过温阳益气,也可能转成三阳证。所以,临床治疗疾病时,都得合方。学会拆方,学会合方,看病就不难了。
下面再说说厥阴病。物极必反,阳极化阴,阴极化阳。厥阴病是阴阳离觉的病。阳在上,而其趋势是往下的,阴在下,而其趋势是往上的,如此阴阳环抱,形成一个圆运动。而今,阳在上不下,阴在下不上,也就是上热下寒,心肾不交,水火失济。就像龙腾在上,上边的水就热;水下无龙,水就寒了。治疗,首先收敛住阳气,不要使阴阳分开,分开就人死了。用了乌梅的酸敛之性,让上边的阳气降下去,用了黄连 黄芩 黄柏,让下边的阳气升上来,用了附子 干姜 蜀椒 细辛等。
讲到这里,关于《伤寒论》就讲完了,整体思路就是这样。按着我这个思路去学习伤寒论,就能整理出中医的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症状学,中医药理学,药证学……


关于桂枝汤
在上面,我们讲到了太阳伤寒,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大体理解思路。我是在读了好几本书之后才悟出来的,其中《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对我启发最大。临床我也是这么摸脉,开方的,我觉得,这样学中医,倒把复杂的东西都简单明了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横看成岭侧成峰”吗。有网友不敢苟同,不过,我写博客才刚刚开了一个头,我是不大信书的,《圆》我也不全信,但是,里面的道理对我很有启发。
阳气起于肾阳,受补于脾气,化为肝风,肝风升极就是火,然后靠肺金之寒收敛下降,归于肾水之中,又成为肾阳……如此周而复始。
桂枝汤证有汗出,为什么汗出呢?汗血同源,本来,血液行在脉中,脉的表皮就像是肺金,有收敛之气,固摄者血液出不来。要想出来,要么血中有热,热迫汗出,就像白虎汤证,麻杏石甘汤证,葛根芩连汤证。要么就是气虚,前面主要是讲的气的升荣的功能,气还有固摄的作用,收敛作用,也就是肺气的收敛凉降作用。升叫做荣气,降叫做卫气。荣气属阳,卫气属阴,其实还是那一气,称谓不同,在不同的地方作用不同,就称谓不同。气不能够收敛了,不固摄了,汗从血中出来了,甚至出血。这个桂枝汤证的出汗,显然不是热迫汗出,因为有里热,脉就应该实,而桂枝汤证脉是缓的,缓脉是松散的脉,是虚脉。那么,这个出汗也就只属于气虚不摄了。你要问,气虚不摄是个内伤病,而桂枝汤证是个外感病,你讲的不对,你在接着往下听。
既然是太阳病,就是阳气很足了,怎么又虚了?这个虚是相对麻黄汤证来说的。当有外邪侵袭,影响了气的升荣,气就会蓄积力量奋起抵抗,升荣上去打破邪气的束缚,太阳病就自然而愈。荣气升,卫气降,圆运动恢复。桂枝汤证,外泄来袭,荣气升而奋起抵抗,就像龙跃出水面一样,但是,龙是不能跃出水面的,跃出去就是阴阳离决,但是,龙要抗邪必须得升,但是,不能升得太过,得有个制约,就是水的引力。病理情况下,这个水的引力不足了,龙升上去,降不下来了,降不下来,水就寒了。这就是“阳浮阴弱”,阳浮就是龙升,龙在上;阴弱,一方面水中无龙,水就寒了,一方面,水的吸引力减弱而藏不住龙,说明水少,也就是津液不足。阳浮在外,所以发热,这个发热不单单是指测体温表体温升高,有的时候侧表,体温不升高,就觉得皮热。阴弱,一方面津液不足,一方面是水寒,还一方面就是起的收敛固摄机制差,都属阴,属不足,固摄不住了,汗就出来了。热自发,汗自出,各病各的。这就是营卫不和谐。
所以,我们就推断出桂枝汤证的人,本身就是气血不足。气不足,升荣无力,所以,这样的人平时就怕冷,面白,口舌淡,乏力,比较瘦弱,单薄……
所以,桂枝汤就用桂枝 生姜 大枣 甘草补益并且升荣阳气,以增加抗邪能力;用白芍 生姜 大枣 甘草补益阴分,补益了阴分,就补益了津液,特别是白芍,有酸敛之行,增加气的固摄作用,汗也就止住了,浮阳得到收敛,热也就消除了。如此,阴阳得补并且和谐,病也就好了。
桂枝汤证的基本病机就是“阳浮阴弱”。而阳浮阴弱未发之前是阴阳两虚,气血两虚。有一个同行,我给他交流桂枝汤证的“汗出’时,他说,这个汗是那个“热”把汗攻出来的,我说,这个热从哪儿来呢?他一定不是麻黄汤证的郁热。
我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就是阴与阳平,阳秘,阳必须秘藏在阴里,而今,阴不与阳平,阴少了,阳不能秘藏到阴里去了,所以,阳浮而发热,津液得不到固摄而作汗而泄。热与汗是同时泄出来的。
现在临床上“汗证”很多见,西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一般的中医治疗汗证就停留在“阴虚盗汗”“气虚自汗”的水平上。而疾病往往很复杂,往往很多情况搀和在一起。不能只知道玉屏风散,六味地黄丸。
前面说过,汗出之因,要么是里面有火,要么是气虚不固。气来源于脾气,桂枝汤中生姜大枣甘草就是补脾气的,脾气怎么才能到达表部?就需要驾着肝风,所以,用了桂枝。玉屏风散呢?用大剂量的白术健脾补气,黄芪,既能补气又有升达之功,补气升阳,防风就像桂枝,同黄芪把白术补得气升到表部,起到固表的作用。这都是从气上来说。汗血同源,血由精化,所以,都隶属于肾水,肾水就是津液,在肾叫肾水,在肝叫肝血,在肺叫肺津,在脾叫脾阴,其实,就是津液,属阴,阴阳相吸,阴要吸住阳,津液不能少,白芍,既能养阴,又具有酸敛之性,最具的阴之性能。这是从阴上来治疗“阴不守”。六味地黄丸养阴,因为有山茱萸的酸敛之性而同于白芍。所以。可以治疗汗证。
以上从桂枝汤引申讲了汗证。汗血同源,出汗,就有可能出血。出血症多见于女子,月经不调,特别是崩中漏下。在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上有一则病例,就是某某老前辈,用200克白芍治愈孕妇大流血,本来,我想不通白勺止血,但是,通过学习,得到了以上理论,白芍能止汗就能止血。

我们再回到桂枝汤上,桂枝汤证有自汗。自汗的原因,一个是在外的气不能固摄,一个是在内的因不能收敛。“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在内之阴不足,阳既不守,阳不守即浮越于外,浮越于阴之外,不再固摄阴,阴走汗出;所以,“阳浮阴弱”,“脉浮而缓”,这个汗如果不止住,阴越走阴就越少,阴越少,越守不住阳,阳就更外浮……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必须在表部收敛住这个汗。收敛,就得选用凉降酸收的滋阴药,芍药就是最佳人选,但是这个芍药完全是属阴的,就像一个古代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到,她只能在阴里面,只能守着自己,要想敛住在外的阳气,她做不到,为什么,她出不去啊?!所以,用了相当剂量的桂枝,桂枝是温升的,完全属阳,他就能把芍药带到这个表部,发回收敛凉降的功效。所以,汗也就止住了,阳气也守住了。
这就像一对夫妻,丈夫出轨不回来,关键是妻子守不住他的心,妻子要想让他回来,就得找他去,但又出不得门(古代的女子),怎么办?找自己的哥哥或者弟弟带着去就行了。
所以,白芍就是滋阴收敛的。而在西医上,动脉血是向四周走的,就像阳气的升达,静脉血是从四周回到中央的,就像阴气的收敛。所以,曹颖普说芍药增加静脉回心血量。我觉得,这样一来,反而局限了芍药的功效。
再说一下,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阳浮阴弱”,阴阳不能分离,这个证就是阴阳分离,阳跑出去了,原因可能是阴不足不足以敛阳;也可能是外邪来袭,阳气奋起抵抗,就像丈夫上战场,妻子也得跟着去,去干什么?后勤啊!但是这个妻子身子弱,出不去,丈夫在战场上没有后勤保障。这就是夫妻分开了。怎么办?让他们合起来。
在《伤寒论》上对于桂枝汤的解释多认为是丈夫上战场说。其实不然,不管什么原因,总之,当前就是“夫妻分开”,“阳浮阴弱”。
再谈桂枝汤
我觉得,在《伤寒论>》最难理解,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桂枝汤”,因为,在《方剂学》中,桂枝汤属于解表剂,解表就是发汗,就是祛邪。在《中药学》上,桂枝的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桂枝能发汗,就能祛邪。但是“桂枝汤证”有汗,寒邪闭郁肌表,形成麻黄汤证,很好理解。桂枝汤证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书上说,风行善行数变,为阳邪,其性开泻,所以,风邪伤人,开毛孔让风给打开了。所以叫中风,那个叫伤寒。听起来也头头是道,但是,一到临床上了,我就不会用桂枝汤。现在的中医老师,我见过的有临床经验的几乎没有,我没有上过正规的中医药大学,没有聆听过那些大学教授的讲课,学习《伤寒论》,我是在电脑上听郝万山老师的讲座学的,但是,桂枝汤我还是没有学会。后来,看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书上说,无论外感还是内伤,都是“本气自病”,这个“本气自病”对我有了启发。就是说,这个人得什么病,外因只是个诱发条件,到底得什么病,关键是自己,自身的气发生什么病变。
现实中就是这样的,同样的外因条件下,有的人没事,有的人得了伤寒,有的人得了中风,还有的得了少阳病…….我们治疗的时候,也不能看着外因治疗,你得看看病人当前的症状,了解症状产生的机理,然后治疗。
所以,在再一次学习《伤寒论》时,我就特别注重“本气自病”,也就是,这个人他到底怎么了?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无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
中风也好,伤寒也好,反正有邪来袭,但是,机体的反映不同。就像一个国家,有外敌来侵,有的奋起抵抗,有的一忍再忍……对于外邪的态度取决于个体的性格体质。表现为伤寒的好理解。表现为中风的就不好理解。
既然是太阳病,阳气应该比较足。就像一个国家,还是比较强盛的。有外邪来袭,阳气肯定奋勇抗邪,努力升达,产生浮脉。但是,他的阳气又不如麻黄汤证那么足,他要是去抗邪了,里面就不足了,不能发挥固摄阴津的功能了,所以,就出汗了。这时阳伤在先,阳气被外邪伤了,就不足了,就不能发挥固摄阴津的作用。这个时候,病人也会恶寒,就像麻黄汤证那个恶寒一样,接着,伴随着汗出,这个人有自觉体表热燥燥的,但是,又热别怕风。这个怕风,一方面是恶寒转来的,一方面,体表有汗,他就怕风,刚洗完澡,风一吹,还格外的凉呢?!身上热燥燥的,但是,测体温表,一般不会高,即使烧,也不高烧。为什么不会高烧?有点郁热也都散了,老出汗吗?!所以,他不会像麻黄汤证那样,恶寒发热都很剧烈。因为阳气虚导致气不摄阴出现了自汗,汗越出,阴越伤,导致了阴虚不能守阳,于是,阳就从阴中浮越出来,这时候才真正形成自身的“阳浮阴弱”。发热,汗出,恶风,持续不解。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桂枝汤证”。桂枝汤证就是“阳浮阴弱”,
所以,我们收敛浮阳,热就不发了,汗就不出了,也就不恶风了。收敛住浮阳,使表部的阴阳和合,也就起到了实表的目的,表实,汗自然不出,并且,可以抵御外邪来袭。
所以,桂枝汤的好处很多。现在治疗易感风邪常用玉屏风散那个方,我觉得该用桂枝汤。
桂枝汤是人体表部的气血和合,对于一些皮肤病,特别是皮肤营养不良性疾病,像白癜风,冷空气过敏都有很好的疗效。
但是,药物剂量要准确。白芍 生姜 大枣 甘草 这是阴,桂枝 生姜 大枣 甘草 这是阳,阴阳相等,就是和合的表部的气血;桂枝新加汤,白芍的量超过桂枝一两,这时候和合的就是肌肉的气血;到了小建中汤,白芍的用量超过桂枝三两,和合的就是内脏的气血。
所以,桂枝就像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老想往外跑;要驾驭这个男子汉,就得靠妻子。丈夫能把妻子领到外边来,妻子能把丈夫吸引到里面去。所以“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
桂枝与白芍就解决了阴阳的问题,而整个中医就是研究阴阳的,阴阳是什么?就是一气,气升为阳,气降为阴。要不,历代医家怎么把桂枝汤称为“方祖”呢!

千里跳舞:
恕我直言,解释的有点不伦不类,没法登上大雅之堂啊。还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解释得最恰当。
楼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解释得就是《内经》《伤寒论》,学习《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学习《内经》《伤寒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就像一个导师,指导引领我们进入《伤寒论》《内经》的深处,告诉我们其中的精髓。圆运动之理,本来就包含在《内经》《伤寒论》其中,就像一层窗户纸,在《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出现之前,似乎没有人戳破。
拯救生命健康:
胆子再大些,想法再简单些,既然把生命个体拉向自然,索性就不要再留恋十年寒窗学到的和十年临床悟到的,不要舍不得,冲出去,鸟瞰中医学,你会发现一切原来如此!你会崇拜死你自己的!否则,又是一个不伦不类。
你是我唯一关注的,开始可以,后面的远了,我没有看,任何理论的发展就是越来越简单,这是发展定式。送你几个词,大胆、心细、舍得、薄发。
1
显示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