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奇制胜!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变幻无穷的剑术

 思明居士 2017-08-05

春秋时,由于青铜脆而易折的特点,青铜剑一般不长于半米,但较宽厚,因此也很重。当时还没有护手,但剑柄和剑身有一个台阶,所以仍可以推刺。刃部不很薄,而是弧度大便于砍杀。直刺和砍杀是最主要的招法,因此古称“纵横术”。又《史记-日者列传》说,“齐张仲、曲城侯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后人称剑术为“曲城之学”。

战国铁剑渐盛,剑身往往长达一米,最长可达一米四,剑锋和剑刃都更薄更利,剑也更加轻灵。剑身根部出现了三、四寸长无刃的格斗段,护手也被发明出来。剑身一长,搏斗空间加大,剑术的发展空间也更大了。

《吴越春秋》中的越女剑是寓言而非史料,未必说的是战国剑术,因为其作者是东汉的赵晔。无论如何,该文提出了不少武术思想,例如门户、阴阳、节奏、内实外虚、布形候气、吐纳呼吸、纵横顺逆等。

庄子-说剑》中属于《庄子》杂篇中的文章,被看成伪作(只有内七篇是庄子原著),因此也不能断定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剑术。该篇说的是庄子说服赵文王革除剑癖的故事。其中提出了虚实、开合、后发制人、出奇制胜等剑术思想。

就春秋战国剑术而言,有三个发展:

1、《庄子-说剑》中提出的剑术三乘论:庄子说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高兴地说天下无敌矣。庄子又论说,剑术三乘,为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但这三乘其实是比喻,讲的不是技击,而是治国安邦之道。下乘如“斗鸡”,上乘“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这两段直接影响了后世剑术。

2、《吴越春秋》越女剑中讲剑术之阴阳理论。

3、《吴越春秋》讲剑术不崇尚力量而崇尚智慧:在要离杀庆忌的故事中,说了一个借风之力杀人的故事。借力使力,后世发展成借敌人之力。

论剑:夫剑者,弱者之兵而。以剑利补力不足,以剑术补劲有缺。古人常言女子舞剑为美,究其根源,除女子本身柔韧而外,力与劲的缺乏使女子更注重利与术的修炼,由是剑易达上乘耳。昔春秋之越女,唐之公孙大娘,莫不如是。

如果说练拳(太极)可以分上中下乘三个层次的话(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那么剑法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先说下乘剑法,《庄子。说剑》中曾举例,“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近百余人,好之不厌……”庄子也善剑,于是赵文王问庄子:“子之剑何能禁制?”回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略,见前文)”文中首次提出了 “示之以虚(也就是故意卖破绽,欲取之,必与之,诱敌而深入),后发先至”的剑法思想和“直之无前”等恣意洒脱的运剑境界。

而对赵之门客的剑法却进行了无情嘲讽:“庶人之剑,相击于前,上击项颈,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呈匹夫之勇,好勇斗狠,剑与剑多磕、格、碰、撞,以力降人,在庄子眼中,无异于下乘剑术。

《越女剑法》可说是古文献不可多得的剑理名篇:首先指出剑亦有道,其道细微而多变,境界幽幽而深远。阴阳存焉。静若好妇,动如猛虎,偏如腾兔。内实精神,外显安逸 。一俟敌有破绽,则追形逐影,快若佛彷,以至于敌无暇分辨剑之纵横顺逆的程度。

其技击,与神俱往直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矣。“呼吸往来”之句,是指巨斗之中,呼吸任其自然,但也不妨认为击剑之时尚能保持自然呼吸,除了越女剑术高超以外,显非力胜。远非庄子描述的“庶人之剑”所能及。其剑理亦大大超出了剑法本身,影响深远。

若非后世鲁石公剑的出现,可称上乘矣。《说苑》中对鲁石公之剑法描述不多,但寥寥几笔,却精彩的再现出鲁石公剑法的境界:“迫则能应,感则能剑”,直达随感而发,出剑无招之境地。而己身变无形象,复柔委从,令敌无隙可乘,以至于攻无所攻,守无所守,进无所进,退无所退。其剑法,如影附身,如声灌耳,欲罢不能。斯剑,已臻至境,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是为上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