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数学零分,北大为何破格录取她?

 美棋 2017-08-06

 


作者:梦璇(美文荟萃主笔)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


相信这句诗,很多人都读过。诗中的‘你’,就是卞之琳苦恋多年的女神——张充和。



提起张充和,人们首先映入脑海中的词语是‘闺秀’,然后是她显赫的出身,声名在外的一家人,还有叶圣陶的那句堪称经典的赞誉……


充和上面没有哥哥,她又是家里的第四个女儿。因此,在她只有11个月时,父母就将她过继给了没有孩子的叔祖母。


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是个见多识广的人,她非常重视充和的教育。她不仅亲自教授充和大家闺秀的举止风范,还重金聘请先生教她吟诗填词,又请考古学家朱谟钦教她古文、书法。


充和从九岁开始跟随朱先生学习,一直学到十六岁。她因此积累了深厚的国学知识,在家里的女孩子中,充和的传统文化功底是最好的。


叔祖母去世后,十六岁的充和被父亲接回了苏州老家。


苏州,不仅给了充和一个完整的家,更让她接触到了此后让她魂牵梦萦的——昆曲。


充和的父母都是昆曲戏迷,父亲对昆曲的喜爱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甚至专门聘请老师教孩子们唱戏,耳濡目染之下,张家四姐妹也都成了昆曲迷。

充和的昆曲扮相


对于张充和而言,唱昆曲是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为了博取别人的称赞。“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据说,在苏州拙政园居住时,她夜晚常常一个人在兰舟上唱昆曲。


充和唱的极好,中国昆曲评论家余心正曾称赞她:人家唱得好是金嗓子,她却是钻石嗓子。


当年,她曾凭着一出《游园惊梦》,惊艳了整个重庆。



1980年,张元和饰柳梦梅,张充和饰杜丽娘。


后来三姐兆和与沈从文在北京结婚,数日后,充和前来北平投奔姐姐。家人劝她考大学,她想不妨一试,于是就到北大旁听。


二十一岁那年,充和以语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


不过她用的是“张旋”这个名字,这是她有意用的假名。当时她怕考不上给张家丢脸,又不想让别人知道她是兆和的妹妹,从而想到她那已经是名作家的姐夫沈从文,她不想沾别人的光。


她的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虽然北大明文规定,凡有一科为零分者不予录取。但试务委员会爱才心切,千方百计“破格录取”了她。


在北大,胡适、钱穆、俞平伯、闻一多都是国文系的教师,充和因此受益良多。但她最爱的仍然是昆曲,因此,她常常跑到清华去听昆曲讲座。三年级时,她因得了肺结核,不得不退学了。


退学后,她仍居住在姐姐、姐夫家里。在这里,她碰到了文章开头为她作诗的那位诗人——卞之琳


卞之琳是姐夫沈从文的好友,两人因此相识。卞之琳喜欢张充和,当时整个文学圈都知道。卞之琳从不避讳,他孜孜不倦的给充和写信,哪怕她早已嫁到了美国仍痴心不改。


可充和喜欢的是开朗大方的人,卞之琳却恰恰相反。充和不愿耽误了人家,所以她从不给他幻想,他们甚至连听戏都不曾一起去过。


充和嫁人后,卞之琳仍不死心。他苦心收集充和的文字,还送到香港去出版。他对充和念念不忘,直到45岁才成家。80年代,他到美国探亲,还专门去看了张充和,将他偶然得到的40年前沈尹默为张充和圈改的诗作手稿送上,还写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合璧记趣》。


还有一个不修边幅的方先生,也是充和的追求者,他是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专家。


可充和说他是“书呆子”,因为他给充和写的信都是甲骨文,充和一个字也看不懂。后来充和离开北平后,方先生叹息“凤去台空”。


1947年,充和已经是位大龄女青年了,但充和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是‘剩女’,她非常享受自己的单身生活,毕竟,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呢。


当时,她在北大教昆曲,仍然居住在姐姐兆和家里。


九月份,姐夫沈从文认识了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这个傅汉思是个犹太人,他精通德、法、英、意文学,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学习中文,从事中国历史、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是个名副其实的汉学家。


沈从文非常欣赏傅汉思,因此,常常邀请他到家里玩。傅汉思恰恰是个精通中国文化、开朗大方又有趣的人,是充和喜欢的类型。他和充和彼此欣赏,一来二去,便谈起了恋爱。


1947年,充和和傅汉思在北京


1948年11月21日,35岁的张充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嫁给了傅汉思,之后,她跟随傅汉思远渡美国。


傅汉思与张充和结婚照


充和赴美后,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中国昆曲和书法。


是的,除了昆曲,张充和一生最爱的还有书法


在美国生活期间,她每天坚持写字,每天练习三个小时,一直坚持到98岁。她经常说的一句口头语就是:我可以不打扮,也可以没有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是我必须要有的,也一定要用最好的。只要有空,我就不得不拿起笔练上一会。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张充和写于1985年。


对自己的婚姻,充和也十分满意。傅汉思很欣赏妻子的才华,充和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傅汉思在房里洗碗,充和在院子里种玫瑰、牡丹,傅汉思说:“我的妻子体现着中国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充和很少提傅汉思,她只说“他是个很好的人”,“人很老实,也很热情开朗”“而且你欺负他,他也不知道”最重要的是傅汉思的文学素养很高,他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竟比张充和这个才女还多,充和从心底佩服她的丈夫。

张充和虽然人在美国,但她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却从未减少。


她不仅精心培养自己的幼女傅爱玛学习昆曲,还教女儿吹笛子。在她的培养下,女儿9岁便能登台演出,有时她们母女俩还同时登台演“双簧”。更令人惊喜的是,她的四个学生,为促成昆曲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充和特别喜爱旗袍,她不仅爱穿旗袍,更爱收集旗袍。据说她的衣橱里挂的最多的就是旗袍,颜色各异,且长短不一。


前排为张家四姐妹


2004年10月她在苏州与曲友们欢聚时,90岁的她身穿一袭红色丝绒旗袍,面目清秀,仪态万方。一亮嗓子,就惊艳了全场。有人赞叹说:这是活脱脱的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充和当得起“最后的大家闺秀”这样的称号。她出身名门,博学多才。耐得住寂寞,享得了富贵,也忍得住清贫。无论岁月怎样消磨,她都本性不改,初心不泯。


2015年6月17日,张充和在安睡中无疾离世,享年102岁。


“合肥四姐妹”成为绝响。


那个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可世人对她们人生故事的传颂,或许永不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