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黄帝内经》看古人养生

 寒雪2019 2017-08-07
现在我们如果发现哪里有个长寿老人,都趋之若鹜地跑到人家那里打听对方吃啥喝啥生活习惯是啥,以期照搬人家那一套来达到自己也能长寿的目的。其实长寿老人古今都有,哪里都存在,他们的长寿秘诀也是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长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从表面一看就能看得出来的,就像《黄帝内经》上说的一样,只有“形神俱养,内外兼修”,才可以“度百岁乃去”。
古人提倡适量运动,如《黄帝内经》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也就是说不能让身体老处在一个单一的状态中。儒家中的“六艺”就是克服这些缺点的最为明显的一个例证,他们既要弟子读书写字,又要弟子骑马射箭,还要弟子学习音乐、舞蹈、数学、驾车等技术,使弟子能够及时调节身心,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
如果只是这样的养生学,很多人都能够做到。但要说起养心来,很多人就难以达到这种境界了。古人认为,养心是养生的基础,只有先养心再养身才能最后达到真养生。对于养心一说,古代的道家、儒家、佛家等各个派别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基础理论又是如此的相像,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养心的关键在于要保持较高的道德情操,拥有健康、乐观、理智、豁达、开放的心态,因为很多身体上的疾病,都是由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引起的,喜怒无常是养心的天敌。一个人成天为金钱、美女、地位、珍馐等欲望所累,他哪里还有健康可言,不病魔缠身、疾病四起才怪。
《黄帝内经》也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导致疾病的主因,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时时处处都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今天繁杂的社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理智与平和,才能真正让自己延年益寿。
当然,在养心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来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和作息时间。正像《黄帝内经》上介绍的,春天万物复苏,人要晚睡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天热,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要乱发脾气;秋天要做到早睡早起,不贪床恋床;冬天要早睡晚起,严防天寒侵体。这也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最后,营养的摄入也非常重要,“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民以食为天”。古人不是也说“食谷者生”吗?《黄帝内经》上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至于为了减肥,少吃饭甚至不吃饭,让自己体内的营养跟不上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就更不可取了。没有健,哪有美和寿呢?(文/刘鹏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