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略谈心学的意义和价值

 情恕理遣 2017-08-07

 

心学是儒家学说的一株奇葩,萌芽于宋朝的周敦颐(《爱莲说》的作者,理学、心学的开山鼻祖),明朝时,王阳明先生总其大成,开创出影响中国数百年的心学一派。日、韩等国的不少人也也深为推崇心学。

儒家的学说,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学说,强调在修身齐家、平治天下的过程中磨练身心,彻悟心性的本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心学作为“承传道统”的心灵学问,自然也不例外。在这种观点看来,凡间诸事,世间百艺,其目的都在于调习此心,使心灵渐趋宁静,让隐藏在思想深处的另一个“自我”显现出来。那个隐藏的“自我”,才是真我,认识到这个真我,才明悟人之所以为人处,才能懂得人在这个世界的真正地位和价值。

可以说,“内圣外王”理论是儒家学说的一个特色,也是儒家与其他传统理论相区别的地方。“内圣”,就是一个人要练好“内功”,在自己的心内下功夫,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涵养,领悟天地宇宙间的规律。“外王”,就是一个人经过修养身心,心灵安定了,获得了一种超于常人的智慧,就可以用来在社会上做一些事,辅助天地化育万物。

我们普通人自出生以来,由于受到七情六欲的干扰,思想混乱,杂念纷纭,本来具备的灵动智慧被遮蔽住了,常常很难看到事物的本质,对自己的情绪也难以掌握,所以经常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尽管有美好的愿望,却总是满足于找借口,得过且过,不敢起而行之,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且,即使采取了行动,却又因为各种人性的弱点,导致事倍而功半,工作效率很低,最终功亏一篑。

儒家的“内圣”修养,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心灵,本来就有无穷的智慧,本来就有无穷的能力,只是因为被各种尘埃蒙味了,不能显现出来而已。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在工作和心灵的安静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让心灵只停留在此刻,让真心任运自然,活泼无滞。

这个“真心”,即是良知,即是天理,即是“道”,乃万物之本体,为智慧之源泉。唯有用“真心”做事的人,才能乐在事中,不因物喜,不因己悲,做什么都能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唯有“真心”显露,才会心安理得,获得一种恒定的安宁心态。

不少人有这样的看法,他们说: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成功人物,他们不知道心学为何物,但他们也获得了成功。如此看来,心学的价值和意义到底在哪里?

的确,在王阳明之前,在心学诞生之前,或在王阳明之后,有很多人甚至连儒家学说都没听说过,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也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是,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些人的成功,只是在某一方面的成功,只能说他们成就了一番世俗的事业,获得了钱财,或在事业上做出了超出常人的成绩而已。而且,即使你功高盖世,钱财堆积如山,其荣耀富贵也不过短短数十年光景,他们的心灵又在何处安顿?

而且,大多数人的“成功”,是建立在身心撕裂的基础上的。在对物欲的追求中,我们迷失了自己,成为了金钱、物质的奴隶,不知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到头来,我们除了获得金钱及一些庸俗的“享受”之外,却一无所有,没有真正成为一个“人”,甚至没有真正地“活”过,这不是很可悲吗?

心学的可贵之处,不仅是要做成一点事,还要获得心灵的提升,在更高的一个层次看待生命。“事上磨练”是其入世的态度,“变化气质”是其修养的目标,“心即是理、人天合一”是其要达到的境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抱持一种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人生;“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苦苦磨练中澄清妄心,去尽杂念,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胸有境界气自华;“水流花开,无处不是天机”,动以修身,静以养神,悟到极处,与天地化一,齐万物同观,心即是道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