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丨译文丨14种颅骨单发溶骨性病变影像表现【影像学院J101】

 zskyteacher 2017-08-07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原文:《Brain and Spine Imaging Patterns》

翻译:张隐笛

一、嗜酸性肉芽肿

      在X、CT及MRI上可见“斜边”样骨质缺损的特征。颅骨朗格汉斯细胞性肉芽肿病(嗜酸性肉芽肿)起源于板障组织,最常发生于颞、顶骨,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好发。

图A MRI增强示溶骨性的颅骨病变。增强有强化,邻近的硬脑膜及头皮软组织亦可见强化。


二、动脉瘤样骨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膨胀性、溶骨性病变,表现为薄壁含血囊腔。常见表现为在6-12周内疼痛加剧。在急性骨折形成的囊肿中,外伤被认为是形成该囊肿的始动因素。外伤致骨组织局部静脉阻塞或动静脉瘘形成,引起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被认为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重要发病机理。有时候,动脉瘤样骨囊肿可以继发于其它骨肿瘤,这一发现也进一步验证了其发生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有关。动脉瘤骨囊肿可以继发于软骨母细胞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或骨纤维性结构不良。

     在MRI T1WI及T2WI上动脉瘤样骨囊肿多表现为混杂信号,而信号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出血的时相及有无液平。外缘低信号环及内部低信号间隔可产生多囊性外观。

图B1及B2 T1WI矢状位及横断位序列示额骨左份膨胀性低信号病灶。

图B3 T2WI横断位示额骨左份高信号囊性灶,有的时候,血-液平能够在这些小的囊肿中见到。


三、蛛网膜粒

      蛛网膜突入硬脑膜窦内形成蛛网膜粒,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经此结构渗入窦内,回流入静脉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压力的增加,蛛网膜粒的数量及大小逐渐增加,在四岁时是最明显。通常,它们只有几毫米大小,以额后区及顶前区的中线区域多见,但它也可以延伸至颅骨内板,偶尔,他们甚至通过板障延伸至颅骨外板,类似溶骨性病变。

图C1及C2 T2WI横断位示矢状窦区域旁颅骨内板结构欠规整并可见高信号灶

图C3及C4 FLAIR横断位示矢状窦区域高信号结构

图C5及C6 T1增强横断位及冠状位示矢状窦区域强化结构

图D1及D2示横窦区域见一长T1、长T2灶累及枕骨内板及板障


四、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由外围上皮包膜及其内脱落上皮细胞、角质组成。表皮样囊肿起源于异位的上皮细胞,包括发育过程中的骨。其经常发生于额、顶、枕部中线或邻近中线区域或者颞骨内。颅骨表皮样囊肿起源于板障,并向两侧扩张,致相应颅骨内外板骨质变薄。病灶边缘有时可见到硬化边。病灶可以突破颅板达硬膜及头皮软组织下,触诊质韧,巨大的颅骨表皮样囊肿可因感染致骨髓炎发生。

    表皮样囊肿一般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类似;有时,它也可表现为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这可能与其内含皂化物或者出血所致,DWI表皮样囊肿一般表现为弥散明显受限,这点可以与蛛网膜囊肿鉴别。

E1、E2图 枕骨右份见一以T1高信号、T2高信号为主病变

F1-F4图  颅骨右份及邻近硬膜外间隙见一肿块灶,呈T1混杂低信号,T2高信号,DWI肿块灶呈明显弥散受限,增强邻近硬脑膜见强化。


五、血管瘤

     血管瘤起自板障,向外累及颅骨外板,MRI能够显示其内的陈旧出血。血管瘤主要分成四种类型,毛细血管型、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及静脉型。骨的血管瘤以毛细血管型及海绵状血管瘤为主,而颅骨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为主。

G1-G3图 横断位及矢状位示:病灶以等T1信号为主,其中夹杂小片高信号灶(可能为出血);T2呈混杂高信号,包绕颅骨


六、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M-HPC)是一种侵袭性、富血供肿瘤。它起自血管外皮细胞,因此,它是一个独立的病变。影像上,其通常表现为混杂信号(密度)的肿块,其内见坏死及囊变区域及多发血管流空影,肿块邻近经常可见到骨质破坏。

H1-H4图,左额部前凸示一T1稍低信号,T2高信号肿块,其内见长T1、长T2坏死囊变灶及低信号血管流空影,邻近颅骨见骨质破坏,横断位及冠状位增强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


七、淋巴瘤

    在临床上,约10%的多系统淋巴瘤患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而在尸检病例中报道可达26%及以上。原发的中枢神经细胞瘤比继发的常见。接近20%-40%的病例为多发病灶。约31%的原发淋巴瘤可发展为软脑膜疾病。它们除了能表现为头皮、颅骨、硬脑膜病变外还可以表现为脑实质、软脑膜、室管膜下病变。

I1 T1WI示一溶骨性、低信号病灶累及大部分颅外骨及小部分硬脑膜

I2 T2WI示一高信号灶累及颅骨、硬膜外间隙及颅外头皮

I3-4 T1WI横断位及矢状位示一大的强化肿块累及颅骨、硬膜外间隙及颅外头皮


八、脑膜瘤

     脑膜瘤通常引起邻近颅骨骨质增生,但有时,它也能导致邻近颅骨发生溶骨性改变,甚至突破骨质向颅外生长。在MRI上,其通常表现为T1及T2等信号,增强一般呈均匀强化,其内部偶尔可见囊变及坏死。CT对病灶内的钙化显示更佳。

J1 T2WI示一混杂高信号肿块累及颅骨、硬膜外间隙及邻近头皮,肿块灶内见小的囊变区

J2 矢状位增强序列示一巨大硬膜外强化肿块灶破坏邻近颅骨,向颅外生长,其内见小囊变无强化灶


九、脑膜脑膨出

     脑膜脑膨出是外胚层和神经外胚层分离失败的结果。脑脊液、脑组织及脑膜通过缺损的颅骨及硬脑膜形成疝。在欧洲及北美洲,脑膨出以枕区更常见,而在东南亚地区以前额及鼻部常见。

K1-K2 T1WI横断位及矢状位示脑膜、发育不良脑组织及脑脊液通过枕部的局部骨质缺损区形成疝

K3  T2WI提示疝内容物为脑脊液及发育不良脑组织


十、转移性疾病

     原发灶通常来源于乳腺、肺、前列腺、肾脏、甲状腺、黑色素瘤。板障的累及一般发生于颅骨内外板之前,因为板障内血供丰富,颅盖骨的发生比颅底骨发生更常见。典型的骨转移通常为肿瘤细胞的血行播散,但是也可以是直接累及或静脉逆行所致。约70%的转移性骨肿瘤发生于肋骨,骶骨和颅骨(残留红骨髓的位置)。


十一、乳腺癌

L1-L2 横断位及矢状位T1WI示右顶骨、矢状窦旁见一溶骨性、等信号病灶,累及邻近硬脑膜及头皮。

L3 横断位T2WI示一稍高信号灶累及颅骨、硬脑膜及头皮软组织

L4 T1增强示病灶强化, 累及颅骨、硬脑膜及头皮软组织


十二、黑色素瘤

M1-M4 T1横断位及矢状位示额部一等信号病灶通过额骨向颅外生长累及头皮软组织,FLAIR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横断位及冠状位示病灶累及额骨及邻近头皮软组织


十三、骨母细胞瘤

     良性骨母细胞瘤是一种病因不明少见的骨肿瘤。组织学上,骨母细胞瘤和骨样骨瘤类似,均产生骨组织、编织骨和其中的血管纤维结缔组织。该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7岁。其通常的发病部位为椎体、股骨、下颌骨、胫骨,发生于颅骨者罕见。

N1 T1WI矢状位示右侧额骨颅骨内板骨质缺损,并可见一巨大、颅外混杂信号软组织肿块

N2 T2WI冠状位示右侧额部一巨大高信号肿块灶,致邻近颅骨内板骨质破坏

N3 矢状位T1增强示病灶明显强化


十四、浆细胞瘤

    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定义为一类原发于颅骨或硬脑膜,而不包括颅外浆细胞瘤累及颅骨、骨髓浆细胞增多症、颅外多发浆细胞瘤。尿本周式蛋白(单克隆轻链)阴性。

孤立颅脑浆细胞瘤是一类相对可治愈的良性肿瘤,而多发性骨髓瘤相对预后不良。孤立性骨髓瘤好发于顶骨及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在病变发展的7-23年可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Q1-Q2 T1WI矢状位及冠状位示一等信号肿块累及颅骨、硬膜外间隙、颅外头皮软组织,Q4-Q6示病灶强化。

Q3 横断位T2WI示一巨大稍低信号肿块包绕颅骨、硬膜外间隙向颅外生长。浆细胞瘤在T2WI上通常表现为低信号,是因为肿瘤中细胞数量多且核浆比例大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