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早8时34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负2层停车场,一位34岁男士步行中突然倒地不起。 “急诊急诊,停车场负2楼,有人倒地不起,快来人!”值班保安用对讲机发布的第一次呼救,为这位倒地不起的危重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咱们,先来看看当时的现场视频—— 当时,值二线出诊班的院前急诊医生娄超凡和值班护士谢鹏立即携带便携式抢救设备,7分钟内飞奔至倒地患者身旁。“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自主呼吸消失、小便失禁”患者的状况让娄超凡立刻判断——呼吸心跳骤停、猝死,危急,危急! 于是,一场持续性的心肺复苏接力开始了!娄超凡接诊后第一时间跪地对其心肺复苏;进行初步处置后将患者抬上平车,为保证复苏效果,娄超凡迅速跪在转运平车上对其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上电梯,心肺复苏不停;转运路,心肺复苏不停;进抢救区,心肺复苏仍不停……不停地按压、火速地转运奔跑,让路人齐齐为这次生命的抢救让出通道,也加速了这场急救的紧张感。 5分钟,患者被转运至院区内的急诊抢救区,出诊医护、抢救室医护、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医生、值班护士10多位医护从娄超凡手上接过心肺复苏、抢救生命的接力棒。 10分钟、20分钟、半个小时……10多个医护人员2分钟一次换岗的持续按压,患者心电极不稳定,直线、室颤、PEA电机械分离等交替出现;坚持、坚持、绝不放弃……、40分钟、50分钟……8次除颤后,患者终于出现了自主心跳! “急救的心肺复苏一直没有停,从第一现场到抢救区、从抢救区到导管室,一直没有停。”据当时接诊患者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急诊ICU副主任医师孟醒介绍,急救团队对这位患者的抢救是非常及时、有效的,患者转到抢救区后及时插管、上呼吸机,进一步明确诊断,请心内科医生会诊等一系列抢救流程十分通畅。 50分钟,这一超乎寻常的心肺复苏抢救时长,也在院区内上演了一次生命奇迹! “患者才34岁,太年轻了!实在是太年轻!”问及参与每一位医护怎么有信心坚持不放弃时,挽救患者年轻生命的渴求是当时他们脑子里唯一的念头。 “50分钟左右患者恢复了窦性心率,各项生命体征逐步稳定下来,整个医护团队在放弃的边缘挽救了这个年轻生命。患者当时病情非常危重,在他自主心跳恢复之后,我们第一时间将其送进了导管室,进行后续的介入治疗”孟醒说。 就这样,经过院内心内科、重症监护室医师会诊,家属签字同意后,患者再次被护送至导管室进行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在治疗后因脑复苏等问题转入EICU进行24小时监护抢救。 8月7日一早,好消息传来,这位病情危重的患者已经清醒,并且脱去了呼吸机、拔除了气管插管,能够说话和进食了!“对于这位患者的治疗,急救后的高级生命支持治疗是关键,大脑能否恢复意识又是康复的关键”孟醒表示,患者能说话和自主进食,代表着这次抢救的成功,患者本人也创造了一次生命奇迹! 据郑州大学一附院郑东院区急救中心兰超主任介绍,这次抢救的成功和过程的流畅,得益于挂牌在郑大一附院急诊医学部的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急救中心全体医护都经过了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团队复苏已训练成了条件反射,郑东院区做为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现代化医院,人员素质和抢救意识为危重患者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采访后记: 后来,我们才了解到,这位患者姓王,在开封市尉氏县工作。发病当天,他是在当地医院确诊为心脏前壁广泛性心肌梗死后自行驱车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治疗的。当时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会经历一次打通急救全环节绿色通道的生命接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