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道|陈氏太极拳养生十六字诀

 薛礼梅图书馆 2017-08-09



一、意


练太极拳一定要练“意”,练意可使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不产生杂念。拳论讲:“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太极拳是用“意”来指导动作,以意引气,以气摧形,意到气到,动作平和,意念和顺。

(二)气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所谓内练一口气,就是指丹田之气。练太极拳应行气、运气,以腹式呼吸方法练丹田之气。气团聚于丹田,饱满而富有弹性。运动时,丹田内转,丹田之气随动作运于周身,形成体内的运动按摩,对五脏六腑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气行于心,则心火不亢,肾水不寒;气行于肺,则呼吸自然,升降自如;肺气下纳于肾,气沉丹田,动而不劳;气行于肝,则肝火得平,脑清目明;气行于脾,则运化得健,生机旺盛,肌肤美而有光泽。内气行于血脉之间,则营卫畅通无滞,内气行于肌肤毫毛,则梢节充足、感觉灵敏。


以形引气,以气摧形,不滞不息,圆活自然。

(三)神

神,指精神。“天地间无论何物,精神足则神情自足”。


“神”对于人来虽说不只是表现在眼睛上,但是眼睛是精神之窗口,从眼睛可以看出人的精神状态如何。所以练太极拳时不可东瞅西看,目光游移不定,要一志凝神,心、手、眼合为一体,手法、身法、步法均以眼神领之方可。


如能将太极拳练到内外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血、功互运互化,得心应手,便会精神饱满,力量倍增,奕奕有神而功效无量。

(四)情

情,何为情?


理之存于中者为性、发放外者为情。此处是讲心情。心情舒畅能使人性格开朗,心旷神怡。练太极拳也是一样,应保持宽阔的胸襟、愉快的心情,自然放松,潇洒大方、姿势优美,至此则情趣无穷矣。


(五)景


景,有山之景、水之景、雪之景等等。


练太极拳应心境开阔,吸取天地之精华,开合放纵,屈伸往来,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自然圆活,超然潇洒,景不离情,情不离景。此种心境与大自然美景溶为一体,还怕不长寿吗。

(六)动

生命在于运动,“一身动则一身强”。


太极拳要求“动而不劳、动而有趣”,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动处处缠丝,圆活自然。可使人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感觉,涌现出无穷趣味,精神倍增欲罢不能。正是:“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

(七)静


练太极拳首先要入静,内心一片空灵,保持清醒,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动就有静、有静必有动,“一动一静、一片神行”。动静互化,动生阳、静生阴。气血旺盛,精神充沛。能动能静方可长生。

(八)乐

乐,快乐、喜悦、高兴。


俗话说“知足常乐”,人生要心宽胸阔,遇事想得开,不生气,富有爱心、乐善好施。

(九)食

民以食为天。


青年人喜欢运动,不易疲劳,饭量大消化也快。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变化,人到中年时食量不宜过饱,运动要适量,以健身为主。进入老年期,更要注意以养为主,饮食要清淡,五味不宜偏多,运动以柔为主。

(十)性

性,性格、性情、性欲。


性应温文柔和,勿躁,“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遇事要忍,勿怒,“忍以全阴,暴怒伤阳”。待人和气便会心情愉快。 “和畅生阴,抑喜养阳”。性欲方面, “精气持满”可健康长寿。


太极拳运动正是以养性为宗旨,达到静心养性修炼真气、导引吐纳益寿延年的目的。

(十一)松

陈家先辈讲“节节要松,皮毛要攻,周身贯串,虚灵在中。” “松”是练太极拳的要领之一。


练习太极拳怎样才能做到“节节放松”?


在心静用意的情况下,引导身体各机能系统、肌肉、皮肤和关节逐渐放松,由松入柔,用意不用力,缓、慢、圆、柔,不凹不凸,顺其自然。“放松”是对快速紧张运动的转换和休息。可使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横膈膜运动不受牵制,不会导致横气填胸;可使周身关节灵活,圆转顺畅;可使气向下沉,稳定重心,掌握平衡;可促进血液循环,气血周流无滞;可使肌肤毫毛触觉灵敏,皮肤光滑富有弹性。

(十二)柔


柔劲是太极拳的精华,是通过长期练习才能达到的功夫。


拳论讲:“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练柔劲应全身放松,柔而不僵,处处走缠丝,内外合一、缓慢柔和,使体内产生玄妙的气感,增添无穷的趣味。如手指发麻发痒、肌肤发胀毛孔张开、脚跟发重立地生根、腹内发热、头顶发玄(百会穴有气感)等等。柔劲对人体有按摩作用,配合呼吸可产生津液、帮助消化健身养颜。练柔劲时气沉丹田,降于涌泉,虚实分明,腿部肌肉和骨骼都能得到有效锻炼。


柔劲练于一身不仅能健身还可以防身。当柔劲练到绵、粘、化的程度,外似处女内如金刚、软如棉花硬似铁,似刚非刚、似柔非柔,要刚来刚、要柔来柔,便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千钧之力破万钧。拳论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初练时动作姿势一定会生硬、僵滞,必须长期放松地盘架子,逐步练掉自己身上所固有的硬、僵、滞之拙力。

(十三)化


化,何为化?


日常生活中,化有大化、造化、变化、消化、神化等名。拳论讲“泯规矩之成迹,而自合规矩;有规矩而脱规矩,妙于规矩而神乎规矩也。”太极拳也是一样,从招熟而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熟而又熟、以至无形无迹;捉摸不住,变化莫测;随意举动,运用自如;运动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说有即有、说无即无。以化养身,不言自明,一动浑身无处不太极。


正是 “一生莫停苦练功,腰为主宰节节松,柔和圆活莫丢顶,神行空灵化长生”。

(十四)蓄


蓄,储蓄、储藏、保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招熟而懂劲,由懂劲而神明。下了这么多年的苦功,功夫来之不易,如同秋天收获果实,一定要珍惜,不可耗气,应运气、养气,动而不劳,养精蓄锐。

(十五)养

练太极拳,养最为重要,“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练太极拳可养性,使人性情温和、心里舒畅;可养神,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可养身,使人容光焕发、祛病延年。尤其是当人年纪大了,体力和精力都在衰退,这时候就要以“养”为主了。一生运动一生养,一生享受一生健康。

(十六)空


老子在两千年前讲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宇宙间空洞一片、天地相参、日月相应,其本质就是虚无,是产生太极拳之根本。这就是太极生于无极。无极就是空静,静则为阴;太极取之于动,动则为阳。练太极拳既能健体又能防身,真正可以做到全体空透、沉静安逸,内外兼修、延年益寿。

太极拳要求三空,就是手空、心空、脚空。


“手空”就是手心(劳宫穴)要虚,长久练习太极拳能产生内气(即丹田之气),如江河之水绵绵不息,巡转与丹田,达于手指,使手的十指产生气感,有发麻的感觉。这就是内气行达梢节、经络畅通的表现。


“心空”指呼吸自然顺畅,体松胸舒。心为身之主宰,心空意静。心静则安,心安则宁,宁静则虚,虚则周身内外一片空灵。这种心安神宁、清静空灵的境界使人神往,练太极拳岂不妙哉?


“脚空”指脚心要虚,即涌泉穴要虚。全脚踏地,十趾抓地而脚心虚贴地面,有吸地之感。练太极拳要全身节节放松、内气降于涌泉,练而久之则下稳上活,有立地生根之妙。


从健身角度来讲,“三空”能使全身经络畅通,气血调和,新陈代谢旺盛,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神焕发,减少疾病,达到内外双修、延年益寿之妙用。

静心空一片,胸若天地宽,

悠闲走太极,齐乐享天年。

天才道太极


太极道

人间道

天才道

养生道

影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