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秦岭之尖 2017-08-12

“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泰山刻石》之考释

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残字

刻石文字的字形结构现在称为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体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书法严谨浑厚,字形公正匀称,线条圆健似铁,结构疏密适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邮政发行的《泰山刻石》邮票

秦代建国之初,就开始统一文字的工作,首先是整理六国异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同时也对通行字的字体做了规范工作。同时也对通行字的字体做了规范工作。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大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自此,小篆成为当时的官定书体。

秦代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很多,几年前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的秦简,字体介于篆隶之间,共有四万余字。另外,权铭、石刻等金石资料也有相当的数量。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巡行各地,在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刻石纪功。这些刻石相传都是秦代丞相李斯的手笔。

李斯是政治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据传他书写的作品很多,卫恒《四体书势》说:“斯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

李斯的书法艺术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李嗣真《书后品》评李斯说:“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

可是经过二千多年的天灾人祸之后,这些刻石大多损坏,失踪。之罘、碣石二处早就湮没无闻,峄山刻石北魏时被人推倒,仅有翻刻本传世,会稽刻石唐代尚在,但宋代已乏著录,现在能睹其原貌的只有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了。

《泰山刻石》为秦始皇二十四年登泰山时所刻,秦二世元年又加刻辞,可惜清乾隆年间一场大火烧毁刻石,今仅余数字,现存的宋拓本还可见到一百六十五字。残存之字形大致完整,原字的风貌依稀可睹,它是保存最好的李斯书法作品。

《琅琊台刻石》立石年代与《泰山石刻》相同,现所见旧拓本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辞刻,如今看来只有从《泰山刻石》来研究小篆以及李斯的书法艺术了。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琅琊刻石

《泰山刻石》的书法艺术

以甲骨文字为代表的早期汉字大小不一,字的间距书写者随心所欲,略无定制。

随着文字的发展,字形越来越整齐,西周从虢季子白盘起文字大小、间距也逐渐均匀,大克鼎、小克鼎铭文有界格,严格地规定文字的间距。

这个方面,以《石鼓文》为一个高峰,每字大小,基本一致,无论笔画繁简,每字均占一格,而且文字分布纵横成行,可以推想,书写时应有界行的。

《泰山刻石》均衡的文字结构和整齐的布局承石鼓而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代表了篆书艺术的巅峰。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其一

《泰山刻石》独特的艺术魅力,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用严格的等粗线,去除墨团、肥笔。在古文字中,笔画粗细无严格的规定,不仅有表现波磔的肥笔,还有在某些部位使用大墨点、墨团的情况。这类现象在殷周金文中有,战国文字中有,甚至在秦代的竹简中也有。肥笔或墨团造成文字结构用墨的偏重,不利于文字笔画的平衡。《泰山刻石》采用粗细一律的细线,直可合绳,曲可中规,后人称之为“玉筋篆”,这是用笔上的一个变革,故舒元舆云:“斯变仓颉籀文为玉筋篆。”

二、变短小的笔画为修长的笔画。长长短短的笔画虽然符合象形文字的构形原理,但是有时长短参差,会形成一些空白。《泰山刻石》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许多场合把短笔变长。比如“帝”字和“山”字。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帝”字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山”字

三、寡笔使曲。文字的笔画或多或少是不同的,从造字结构上说这是合理的,可是从文字的书写来看,笔画少的字难免显得空疏。虽说古文字有添笔补白的习惯,但是《泰山刻石》不取此法,二是变直笔为曲笔,或者加大曲笔的弯曲度,这种做法应该说从《石鼓文》就开始了,《泰山刻石》的曲笔更表现出强烈的求美意识。如:“于”字。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于”字

特别是“女”字原来是用曲笔,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趋于直笔,而《泰山刻石》一变常法,使之更加曲折缠绕,符合女性柔媚之态。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女”字

四、虚实避让。文字的笔画结构不是一般的线条组合,因为这种组合是有它的情理根据的,所以它是不能随心所欲地根据布白原则安排线条,《泰山刻石》的笔画安排除了一般的中心对称外,还进一步意识到了更加复杂的避让,追求更高的完美结构。

如“曰”字,上边短竖偏向无横画的一边。这样处理,使结构中的笔画得到了调整,轻重平衡就更加合理了。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孔子曰”的“曰”字

五、方块字形。汉字被称为方块字,实际上,方块字一般指楷书。上古的篆形文字不是方正的方块形,大约到了战国中期才形成接近长方的方块字形,而真正严格的方块字形,是应该以《泰山刻石》作为起点。

《泰山刻石》的长方形外廓是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获得的。如前面讲的短笔延长,这样可以充实称为长方形外廓。同时,对那些倾斜的部件,《泰山刻石》作了适当的修正。

如“明”字,由于这个字内两个不规则的部件外形,从而造成整个不规则的外形。《泰山刻石》把这个字的两个部件都写成长方形,从而合成一个外形方正的“明”字。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明”字

一般来说,《泰山刻石》的长方形是以笔端到达之处为准。由于受到文字结构及平衡的约束,它的笔画与长方外形之间有以下两个规则。

1、以假设的外壳线为准,与它垂直的笔画端碰线,与之并行的笔画则保持一定距离,如“内”。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内”字

2、保持原来字形的特点。如“曰”字是比较扁的字形,所以它上边三竖笔与边线保持一定距离,“”并不写满。

再如“石”字,因为它本身“口”就较小,所以故意缩在上面。

李斯、小篆与《泰山刻石》

“石”字

文字是语言的工具,它的书写法则不能脱离它的实用性,这是李斯篆书的高明之处。我们还要特别说明一点,《泰山刻石》长方形的长、宽有严格的比例,与黄金分割的比例相同,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而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结果。这也是《泰山刻石》文字充满美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泰山刻石》来赏析李斯的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他确实在字形结构、笔法及文字外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笔画的曲折与结构的均称达到了高度的协调和统一,使汉字的书写艺术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并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李斯虽说改变古法,却又过于讲究规矩,刻意求工,缺乏一种活泼的气氛,这大概与秦代用法苛刻有直接关系的。

赵宦光对李斯的书法有过很恰当的评价,他说:

“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书法至此,无以加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