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而时习之”别解

 李明旭 2017-08-14

“学而时习之”别解

十一月 18, 2007 由leebapa 李明旭

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殆无疑义。作为“君子”,他坚持毕生学习,并致力于将其所学所知向社会传播,“有教无类”,更不遗余力的向各国宣扬、推行他的学术主张和政治理念,虽不容于时,却永不放弃,“知其不可而为之”。

他对“君子”做学问的态度是十分重视的,也是十分明确的。弟子在编撰他的言行录《论语》时,开宗明义就是《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历来众说纷纭,新燕顿旺在其大作《隐藏的论语》中这样翻译:

孔子说:学术主张能被时代所接受,付诸实践,不是件欣慰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亲近,大家互相切磋,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即使别人都不理解我,也不心存怨恨,不也是君子风范吗?

接着,新燕顿旺写道:  

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本章开宗明义,孔子是用三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学问能为时代所用,利益这个时代,当然很好。不能影响时代,能被别人接受使之获益,也很好。纵然没人理解,为学也可以让自己变成谦谦君子,改变气质。细细分析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这并非简单排列的三乐,而是有层次感的:欣慰、高兴、不怨天尤人。孔夫子是教我们摆正为学的心态:立大志、发大愿,坚持学以致用。

新燕顿旺曾说过,杨伯峻先生的“增字解经”法引来了不少非议,如今他本身也难免惹上了类似的“官司”。我想,任何人想努力对《论语》作出相对完美的阐释,这种情况(或说毛病)恐怕是无法避免的。西洋人常爱说“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也有人说一百个《红楼梦》的读者就有一百个林黛玉;我们也不妨说,有一百个《论语》的注释者,就会有一百部《论语》,自然也就会出现一百位孔老先师。

不过,新燕顿旺的解说显然有些不妥。“学而时习之”的“学”应该是动词,不能做“学术主张”解。后学在此不自量力,也尝试作出“新解”,如下:

坚持学习,而且不断努力去推行、去实践,不正适得其宜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切磋学问,不是很可喜的事吗?如果人们不能理解、不接受我们的观点,应该包容,求同存异,不宜发怒,这不正是君子应有的修养吗?

我十分赞同新燕顿旺的看法,不能把篇中的“三乐”分尸解体,切割开来作毫不关联的理解。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