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这就是唯有“道”是不变的“理” ——《中西文化》谭 中庸的“庸”是说明“中和”之道是天下万事万物平常不变的道理。说完“平常”,再说“不变”就是“不易”。北宋理学家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简单地说:“中”是“道”;“庸”是“理”。就是说天下与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中的,这就是“道”;唯有天“道”与天下万事万物的各行其“道”是不变的,这就是“理”,这就是“道理”。讲道理就是讲“变化之道”是“不变”的“道理”。(详见《论道》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314/10/15739825_636715041.shtml) 69、中庸是孔子认识世界的世界观 ——《中西文化》谭 《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说:中庸大概就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高境界吧!也就是人类言行的最高道德吧!“中庸”就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中和”思想,也就是孔子认识世界的世界观,运用到人类为人处事上,就形成了最高的道德。对此,面对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孔子叹道:人们缺乏其已经很久了! 70、选择了中庸就等于选择了“善”心的人生观 ——《中西文化》谭 《中庸》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孔子说:颜回的为人选择了中庸,得到一个善字,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在此,对“得一善”的一般解释是:达到了至善。在下认为:应该是:得到了一个“善”字,而把这个“善”字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也就是说在为人上,选择了中庸之道,野就等于选择了“善”心的人生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