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上 方 蓝 字 可 关 注 我 们 论语有多层次: 有人以此知句读,有人以此明大义, 有人以此治天下。 以脚下为原点, 去探寻支撑中国社会2000年的智慧。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以前和大家讲过说,论语的前四篇,学而、为政、八佾和里仁,其实是论语的总纲: 学而篇,讲为学之道; 为政篇,讲为政以德,也就是学以致用; 八佾篇,讲的是礼乐文化; 里仁篇,讲的是孔子的学问的重要概念,仁的体用。 我们现在学到讲礼乐文化的“八佾篇”,不久前发的一篇微信公号《礼,不是礼貌》里,也谈到了“礼”,今天就再说说这个“礼”吧! 大家都知道康有为和梁启超吧?这两位书生肇始了一场变革,那就是戊戌变法。虽然不久即告失败,但它确实是席卷全国的大事情。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介书生,却有如此的见识,讨论国家大事头头是道呢?他们之前是没有参政议政的经验的。 联想到古代很多知识分子,比如王安石、苏轼,都是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开始治国理政,他们何以有那样的见识呢?他们没有学过政治学、法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之类的课程啊…… 。 我们学《论语》,其中记载:孔子讲“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他还断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他凭什么这么讲呢? 这些背后的支撑,虽然不能说全部是礼学,但它确实是非常给力和重要的。 礼学,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三部书,分别是《周礼》、《仪礼》和《礼记》,故又称“三礼之学”。这三部书讲的是——按照古代的说法——经纬天下,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方法。 01 我们先说说《周礼》。周礼讲的是什么呢? 很多人知道柏拉图这个人吧?柏拉图有一本书叫《理想国》。在这本书里面,柏拉图设计了一个理想国家的蓝图。他认为国家必须要让哲学家来治理,因为哲学家那里才有智慧、正义与善的美德。 那么,我们的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书呢?有没有理想国家的设计呢? 大家要知道,文字、文化,乃至国家,和我们身边的钟表一样,都是人类设计出来的。这些人,这些伟大的人,留名下来,就是伏羲、神农、尧舜禹、周公——当然西方也有类似的人物。 我们的理想的国家设计,就在这部《周礼》之中。 周礼这部书,规模宏阔,从国家的理念、布局、官职、权限、赋税、富民政策、工程管理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详细的介绍。 比如从官制上,王,居于整个社会的顶端。他生活在整个国家的中心,王城,在那里管理社会。在他之下,以天官为首,下设百官,协同治理,以便能够让社会充满公平与和谐。王有自己的土地,他的兄弟、儿子、公卿大夫,也分得相应的土地。在王畿之外,则是各个诸侯国,众星捧月一样拱卫王城。 当时是以农立国,农民们按照劳动力的不同,分别领受一定的土地,以一家一户为单元进行耕作,这就是有名的“井田制”。在这个国家里面,官员和农民是拥有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人。 官制之外,还规定了严密的国家管理体制,包括基本原则。以法为准绳,讲“民一于君,事断于法”。社会在于官员的治理,而事情要依照“法”来判断。 同时,规定了对于官员的严格的考核。政府机构分工协作,并且相互制约。官员的任用依照一致的标准,对于档案高度地重视等等。 用这些来对照今天,是不是依旧还在运用呢? 周礼上,还讲到,如何让世界各地的人,移民到自己的土地上来,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利益和好处;教育的网络要遍布全国,刑罚作为一种威慑的力量,必须存在,但居于辅助的地位,主张惩罚是为了挽救,而非单纯地为惩罚而惩罚。 另外,周礼还注意到富民的政策。强调节约,因为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的,生产的速度总是赶不上消费的速度;重视农业,强调技术,注意保护自然资源;设立市场以便于交易,并且说明,国家需要介入市场的管理,规范交易行为,以保证买卖公平。 同时,还要进行交通管理。 除此之外,周礼之中,还有一个部分,非常特别,它叫《考工记》。主要记录了那时候先进的技术,比如共建、房屋、战车、陶瓷的做法,对于工艺、度量标准、产品质量、工程管理等等,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基本上,如果我们耐心地读,似乎就可以按图索骥地,去展开国家治理的工作。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正如不能靠读《孙子兵法》去打仗,我们也不能照搬《周礼》来管理国家。但真的用起来的话,它会具有强大的力量。 那么《仪礼》和《礼记》是什么呢? 02 礼仪是规定了古代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规制。 什么是日常活动呢?从一个人来讲吧,从我们出生,到入土为安,我们是不是都希望能够受到“关注”呢?以前的说法是“礼遇”,别人“礼遇”地接待和看待。 比如出生,是不是需要仪式?我们过生日、宴请朋友、成人、出嫁或者娶妻... ...这些是不是都需要一定的流程、器物、行为方式、服饰、合适的话语,才能够完成的很好呢? 这些都记载在《仪礼》这部书中。我们不能小看这类的规制。 现在大家为什么不能做到很有礼貌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礼貌,比如我们见面打招呼,是say hi,还是握手,还是抱拳呢?看起来是个简单的动作,其实背后需要有理念进行支撑的。 我们对于天地的看法,对于祖先的看法,对于生命的看法,对于个体的看法,这些看法,是礼仪的源头,而不仅仅是一个动作。 03 《礼记》是对于“礼仪”的讨论、注释、心得,辑录下来而成为的书。我们知道的《大学》《中庸》《礼运》《儒行》这些篇目都是出自于《礼记》。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中国礼仪的背后,具备着强大的、严格的思辨和思想。 这是对“三礼”的一个简单的概括,大家看一下,大到治国理政,再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条理,再到内心的层层深入的指导和教育,这里面都有了。 那些古代的士子们,就是读这样的书,能够对国家和社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如果没有整体的认识,找个点去钻研的话,容易走偏;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再参考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反复思考,人们就会产生自己的看法,而且更为现实和深入的看法。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知识分子们,读书人,能够治理国家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