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恃与无恃》

 野之老 2017-08-15
有一个成语叫做“有恃无恐”,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34年的一个故事,意思是因为有所倚仗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然而,“有恃”真的就“无恐”了吗?差老了!四百年后的庄子对此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庄子-逍遥游》中把“有恃”与”无恃”称作“有所待”与“无所待”。说得通俗点就是,庄子认为:“有恃”、“有所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所依赖、有所依靠”,这些都是不能真正达到逍遥境界的;而只有“无恃”、“无所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无所依赖、无所依靠”者,也只有如此,方才能达到真正逍遥自由之至高境界呢……

我们还是继续看《逍遥游》原文吧。文中曰:“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的哲学思想其实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种思想正好也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与空间、摆脱客观现实之影响与制约;忘掉一切,并在主观幻想中实现超然逍遥、无尚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然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是绝对没有的,也是人们绝对不可能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偏要让你相信世间确有此二物,并还特意地对它们进行了一番形象化的描写呢。描写的重点其实是大鹏。这种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而且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破万里浪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地遨游呢……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之《齐谐》一书中的话来证明他以上所有的描写都是可信的!据《齐谐》上说:“大鹏鸟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它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会最后止息。”紧接着,庄子便有疑问:“那九万里的高空又是个什么样景象?且究竟又是如何的高远呢?作者自问自答,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又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喻,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就跟下界之人仰视高空一样,只见其莽莽苍苍,而难辨其正色……

《逍遥游》经过以上此番的种种描写、形容与打比方,无形中就联系到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与想像,同时也把作者心目中的那种一般人所难于理解与想像之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只有在这样的理解前提下,接下来作者或许才可以说明白“有所待”与“无所待”之不同、小与大之区别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与见识的悬殊!然后便先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此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之道理啊……

而所有这一切的冗长描写,作者似乎只是为了说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正是九万里的大风,而这恰恰还是“有所待”的,还是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也并没有达到作者理想中的绝对自由、绝对逍遥之至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