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的发展与变化 一切事物总是因时、因人有意或无意而变化的,不离法则而变化,是为发展;离开法则而变化,必定倒退。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理”即法则。太极拳有太极拳的“理”,在“理”指导下的运动方法便是技法。技法虽因敌而变,而它的法则却不能变。陈式拳法的法则就是缠法的螺旋运动。据《陈式太极拳》介绍,陈家原有套路七种和太极长拳亦名太极通背,后来精简为现在的一路、二路亦名炮捶。这第一个变化,据我推测可能是陈王庭根据他的武学实践经验而修改整理的。据陈鑫介绍,原来旋风脚一式下边的动作为双手随身之后转而按于地上,头向下而双足悬空上蹬;后又变为身右转时,双手向右平伸,右足踏地,左足向左平蹬如其它拳种的夜叉探海式。当右转捣碓后的庇身捶前边,左足踏稳,右足向右,腿肚贴地进步,腰向右下转,右肩只离地七寸,名为七寸靠,难度较大,今已无人能练,这些变化系自何人,陈鑫亦未介绍。陈发科教我们之初,庇身捶下面无背折靠,双推手后无三换掌,倒卷肱后只接白鹤亮翅。而无如今所练的转身六合、退步压肘此名可能是陈照奎起的。又二路拳的庇身捶右足原向内勾,今则不勾;倒骑驴后原为闪通背,今为海底翻花,劈架子的左手原为逆缠的拳,今为顺缠的掌,这是第三次变化。但都变提合理,在技击方面有实用价值,应当是发展了的动作。现在由于陈式太极拳逐渐受到广大群众的重视,全国各地均有教者和学者动作的配合又大有变化。我现在所练和所教的套路,虽然以陈师原教的套路为据,但从一九五六年春我从北京回来,又把陈师所讲解、试验的着法融合到一起,所以又和各地所练的大有不同。照奎在南京、上海所传套路、和陈师原传的眼、身、步、手的配合也不一样。总之,应当用陈发科师所说“这套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话,作为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衡量的方法,最好是通过科学的方法亲手试验。下面我先把传自陈师的有关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规律-----缠法作一具体介绍。 洪均生老师与陈豫霞老师(陈发科公之女)
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规律缠法 “缠法”这个词是陈氏十六代陈鑫字品三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来的。他说“太极拳,缠法也。”又说“不明此,即不明拳。”肯定了缠法在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重要地位。他又具体说明“此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根据我体会,应当是顺、逆二法是它的自转基本变化,而且自转的顺、逆,也都VC 自然有进退、左右、上下、里外的区别。至于大小则属于公转的范畴。但根据什么来定顺、逆,陈鑫却未说明,也没把手部公转的正旋、反旋和双手运转中的配合方式说明,更没有谈到手部的缠法规律,不免使学者茫然莫知要领。今就我从陈师所传,并参考陈鑫菱在眼、身、步、手方面的缠法,加以介绍。沈家桢、顾留声所著《陈式太极拳》将缠法的顺、逆定为基本缠丝,其它五对为方位缠丝,这比陈鑫将六对缠法并列,较为明确,是进步的。但沈说“顺着时针旋转方向为顺,反之为逆。”我认为这还不能说明手足缠法的顺逆。因为手足是左右各二,右手顺时针旋转为顺,左手的顺时针旋转反为逆了。所以我把他这个说法仅用于躯干的旋转,即身向左转为顺,右转为逆。
|
|